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作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活性部位YMDD基序(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抑制HBV DNA复制,抗病毒效果显著.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无应答或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HBV会发生突变并导致对拉米夫定耐药,影响拉米夫定的疗效,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在YMDD基序的第204位上,即蛋氨酸被缬氨酸或异亮氨酸取代(rtM204V或rtM204I),分别称为 YVDD和YIDD突变.目前对YMDD变异的研究是一个热点,本文就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经济、快速、敏感的检测拉米夫定耐药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45例拉米夫定治疗患者及98例未治疗患者拉米夫定耐药病毒株的变异率,以实验组与对照组中PCR反应循环数的变化(ΔCt)计算病毒的变异率,同时与测序结果对比. 结果 145例患者中,42例出现变异,变异率为5%~100%,6例本实验结果与测序不符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为出现变异,变异率为5%~20%,该结果经亚克隆证实,而测序未发现变异.98例未接受治疗患者中5例出现变异,变异率为10%~20%.结论 与测序方法相比,实时荧光定量PCR为一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快速、敏感且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突变在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血清YMDD检测且出现病毒学反弹的68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治疗前HBV DNA载量、ALT水平、免疫标志物和变异后HBV DNA载量、ALT的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YMDD变异者42例,其中YIDD变异者30例,YVDD变异者8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者4例,YMDD变异的检出率为61.8%.YMDD变异组治疗前的ALT水平显著低于YMDD野生组(P< 0.05);YMDD变异组与YMDD野生组治疗前的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MDD变异组与YMDD野生组治疗前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YIDD变异组患者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YVDD变异组患者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IDD变异组与YVDD变异组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MDD变异组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HB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YMDD变异,采取补救措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耐药后续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1例拉米夫定耐药变异后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无应答、换用替比夫定仍无应答的病例,对其中的两个时间点(拉米夫定耐药后和替比夫定无应答)的血清进行巢式PCR扩增、克隆分析.结果 发现了治疗过程中的几种变异模式:L80I+M204I;L80I+L180M+M204I;L80I+A181T+M204I;L80V+M204I.结论 随着不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乙型肝炎病毒的准种不断演变,拉米夫定耐药相关突变会影响到以后其他核苷类似物的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YMDD变异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YMDD变异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在保肝、利胆等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继续接受拉米夫定100mg/d口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疗程为15个月。结果对照组1例出现肝细胞癌死亡,3例因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1例因并发肺部真菌感染而给予抗真菌治疗后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合并腹腔感染未能很好控制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治疗15个月时结果显示,治疗组肝功能恢复情况及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死率为O%,对照组为23.3%。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LAM)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后,HBV逆转录酶区基因的突变模式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于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门诊或住院诊治的共260例慢性乙型肝炎LAM耐药患者的HBV聚合酶基因逆转录酶区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回顾性分析LAM耐药时HBV聚合酶基因的不同突变模式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260例患者诊断为LAM耐药,215例患者检测到LAM相关的HBV聚合酶基因突变。患者血清HBVDNA为(5.41±1.29)log10拷贝/ml。98.1%(211/215)患者存在YMDD基序突变。其中3种主要突变类型分别为:单位点rtM204I突变占40.0%(86/215);rtL180M+rtM204V占37.2%(80/215);rtL180M+rtM204I占13.0%(28/215)。与rtM2041相比,rtM204V多以联合rtL180M突变的形式存在(P〈0.05)。LAM耐药时,单位点突变与联合突变类型患者的血清HBVDNA、ALT、年龄、HBeAgFH性与阴性,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出基因突变患者与伴生化学突破患者HBVDNA载量较高(P〈0.05)。结论YMDD基序突变是LAM耐药后HBV聚合酶基因突变的主要模式,LAM耐药后患者临床病情轻重可能与HBV聚合酶基因突变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患者乙型肝炎复发的效果。方法:28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移植术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其中8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术前患者的肝功能正常,无肝脏纤维化。供者HBsAg均为阴性。20例接受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其中14例术前HBVDNA阴性者术后即刻接受拉米夫定治疗,6例HBVDNA阳性者术前即接受拉米夫定治疗;8例于肾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开始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均为口服给药,起始量为100mg/d。结果:28例患者术后随访13~54个月,平均23.6个月,2例死亡。20例预防性用药者中,仅3例术前用药者术后9、3个月出现HBVDNA滴度增高,合并轻度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平均峰值为87.5U/L,拉米夫定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转阴;另外17例治疗期间HBV DNA阴性,肝功能正常。未预防用药的8例,术后4.6个月时HBV DNA转为阳性(或HBV DNA滴度明显升高),肝功能异常,ALT的平均峰值为174.5U/L,给予拉米夫定后,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转阴,但有5例在治疗期间HBV DNA反复阳性。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28例患者的血肌酐维持在正常水平,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HBsAg阳性的肾移植患者,在出现肝功能异常前使用拉米夫定,对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探讨YMDD变异受者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防治策略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在肝移植前伴有YMDD变异的HBV感染相关疾病受者的临床资料,14例受者在接受肝移植后,使用小剂量肌内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阿德福韦预防术后HBV再感染.结果 14例YMDD变异患者平均随访43.2个月,2例死亡,均与HBV再感染无关;移植术后血清中HBsAg和HBV-DNA平均转阴时间为12d(3~21 d);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22个月出现HBV再感染,排除停药干扰外,实际再感染率为7%(1/14),HBV再感染后经积极治疗HBV-DNA均转阴,肝功能正常,未见阿德福韦相关肾毒性.术前HBV-DNA≥1.0×106copies/ml者术后再感染率高于术前HBV-DNA<1.0×106copies/ml者,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HBIG联合阿德福韦可安全有效地预防YMDD变异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 相似文献
9.
刘彦轩|郭盛菊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7):845-84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耐药乙型肝炎患者的乙肝病毒(HBV)多聚酶区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94例接受LAM治疗且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50例非耐药的患者的血清,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多聚酶区序列耐药变异。结果:94例诊断为耐药的患者中,80例患者检测到LAM相关的HBV多聚酶区基因突变,其中单位点rtM204I突变占30.0%(24/80),rtLl80M+rtM204V为25.0%(20/80),rtLl80M+rtM204I为22.5%(18/80),rtVl73L+rtV180M+rtM204V为8.8%(7/80),而50例非耐药的患者中只有2例HBV多聚酶区基因突变。结论:LAM耐药相关的HBV聚合酶基因突变类型复杂多样,需要对多个相关位点进行检测,以便尽早发现耐药毒株,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HBV复制,阻止或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从而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恩替卡韦(ETV)是新一代抗HBV核苷类似物,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人体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强大的抑制HBV复制作用,疗效优于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为进一步确定ETV的疗效及安全性,笔者对150例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CHB患者分别给予ETV和LAM治疗,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1.
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复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发的疗效。方法:35例HBV相关疾病病人接受肝移植后使用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复发,同时监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血清HBV鄄DNA、YMDD区变异及肝活检组织乙型肝炎标记物免疫组化。结果:本组病例平均获随访557d,结果5例(14.3%)出现了HBV复发:复发病例中2例HBV鄄DNA阳性,无YMDD变异。病人术前HBeAg状态与肝移植术后HBV复发间无明显相关(P>0.05),而术前HBV鄄DNA阳性的病人术后HBV复发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拉米夫啶联合小剂量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复发的近期疗效较为肯定。术前HBV鄄DNA状态是影响术后HBV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HBV准种变异预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持续疗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聚合酶(HBV—P)基因序列的准种组成及其变异特点,探讨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巢式PCR法扩增HBV—P基因中覆盖B区-E区序列的基因片段,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以评估HBV准种的复杂性。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的准种组成并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疗效评估包括血清学、病毒学、血液生物化学和综合应答。结果拉米夫定治疗2年,完全应答者36例,部分应答者59例,无应答者32例。HBVDNA转阴率81.2%(103/127),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37.9%(48/127)),ATJT复常率86.4%(109/127)。治疗前、治疗后24周、48周、96周时YMDD变异率分别为0、2.4%(4/165)、11.2%(18/161)和25.9%(38/147)。所有患者HBV准种变异在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无应答组12周与24周时HBV准种复杂性显著高于完全应答组(P〈0.001)。结论HBVP区准种变异的复杂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疗效存在相关性,治疗12周与24周时的HBV准种变异可能作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持续疗效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单一拉米夫定 (LMV)干预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后HBV再感染的发生 ,并分析其发生的易感因素。方法 随访 1999~ 2 0 0 3年接受肝移植并采用单一LMV防治HBV再感染的 6 3例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 ,术后定期进行乙肝标志物、肝功能及HBVDNA定量检测 ,调查HBV再感染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就术前诊断、病毒学资料及抗病毒治疗等分析其可能的易感因素。结果 在不同时期共出现HBV再感染 17例 ;各时间段HBV再感染率分别是 :6个月内9.5 % (6 / 6 3,其中 5例术后HBV标志物一直未阴转 ) ,6个月~ 1年 13.2 % (7/ 5 3) ,1~ 2年 2 7.8% (10 /36 ) ,2~ 3年 4 1.2 % (7/ 17) ,3年以上 6 0 .0 % (3/ 5 ) ;患者术前HBVDNA阳性及长期服用LMV与术后再感染呈正相关 (P <0 .0 5 ) ,而术前诊断、性别、年龄及血清HBsAg和HBeAg状态与HBV再感染则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结论 单一LMV预防HBV再感染对大多数肝移植者仍有效 ,但随术后存活时间的延长HBV再感染率呈现上升 ;术前使HBVDNA阴转及建立针对LMV耐药性变异的监测对防治再感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杨永华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1,5(4):62-63
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的新模式,强调最佳临床证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拉米夫定在我国的应用正是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范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和评价拉米夫定预防原位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效果。方法 41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者22例,慢性重型肝炎并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者12例,慢性重型肝炎者7例,其中HBVDNA阳性16例。41例患者均采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前15例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术后41例患者均服用拉米夫定。结果 10例患者术后出现HBV再感染,其中9例为YMDD变异毒株感染,术后1、2年的HBV再感染率分别为9.8%(4/41)、24.4%(10/41)。术前血清HBVDNA阴性者术后HBV再感染率(12.0%,3/25)明显低于HBVDNA阳性者(43.8%,7/16)。术前长期服用(超过6个月)拉米夫定者和未服用拉米夫定者术后HBV再感染率分别为66.7%、23.1%,均明显高于术前短期(未超过6个月)服用拉米夫定者(0,P〈0.05)。结论 术前服用拉米夫定可降低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HBV再感染率,但服药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长期、单一的应用拉米夫定易导致病毒变异而出现耐药毒株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 (lamivudine)对肾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肾移植受者为 4 6例 ,术后 12例出现HBV -DAN( )、转氨酶升高 ,在一般护肝治疗的同时给予拉米夫定 10 0mg/d以抑制病毒的复制。治疗中观察乙肝病毒指标及肝功能、血生化、血常规等变化。结果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改善转氨酶下降 ,并有 2例 (16 .7% )发生病毒血清转换率。治疗过程中无 1例发生肝功能衰竭。对移植肾功能无影响。结论 :应用拉米夫定可显著降低肾移植受者乙肝肝损害的发生 ,对肾移植后的乙肝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而未发现对移植肾功能的损害。拉米夫定可用于有效治疗肾移植术后乙肝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102例,其中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分别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56例)或ETV(26例)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8、12周时,治疗组TB及MELD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T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好转率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ETV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M和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但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增多,而经治患者耐药后的治疗仍是临床上的难题。比较拉米夫定(LAM)经治患者在不同病情发展时期改用恩替卡韦(ETV)治疗2年的抗病毒效果。方法选择ETV-050和ETV-056纳入研究患者及部分门诊患者共64例,按照患者在ETV治疗前是否中断LAM治疗分为连续治疗组(29例)和不连续治疗组(35例),均应用ETV1.0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DNA应答和反弹情况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结果不连续治疗组病毒应答率显著高于连续治疗组,从治疗第12个月开始,不连续治疗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显著高于连续治疗组,达到65.7%,而连续治疗组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只有31.0%(P〈0.05)。不连续治疗组的ALT复常率较高,病毒反弹率较低,但与连续治疗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LAM经治患者在不同状况下服用ETV治疗存在疗效差异。存在LAM耐药的患者不建议直接换用ETV治疗;LAM经治但未耐药者或曾经LAM耐药而基线无耐药者仍可以选择ETV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总结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肾移植术后的治疗和预后,以探讨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 HBV感染肾移植患者21例,术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术后18例应用拉米夫定、3例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随访3个月以上.3例肝肾联合移植的患者术后均使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术后定期检测患者的肝功能,肝功能出现异常者及时应用护肝药物,必要时停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并对症处理,观察肾功能以及移植肾排斥反应、感染、预后等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75个月,中位时间17个月.21例中死亡5例,余均存活.12例(57%)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经治疗恢复正常6例,好转3例,死亡3例.移植肾功能正常者13例,肾功能异常但未达到移植肾功能衰竭者6例,2例出现移植肾衰竭,重新恢复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术后4例共发生5例次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经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后逆转.术后出现感染6例,均伴有肝功能明显异常,经治疗后4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 HBV感染患者肾移植术后预防性应用抗HBV药物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应用护肝药物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基于替诺福韦(TDF)初始联合拉米夫定(LAM)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门诊治疗或住院的60例合并HBV感染的艾滋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2组:30例接受TDF和LAM联合治疗(TDF+LAM组),30例接受LAM治疗(LAM组),疗程均为72周.所有患者在抗HBV治疗的同时接受HAART.应用SPSS 17.0软件比较两组治疗12,24,48和72周时的肝功能、病毒学应答、血清学应答、HIV RNA转阴率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监测耐药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4,48和72周,TDF +LAM组的ALT复常率为83.3%,90.0%和93.3%,优于LAM组(x2=5.079,4.812和5.455,P <0.05).治疗48周,TDF+ LAM组有28例(93.3%)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150个/μL与LAM组(21/30,7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55,P<0.05).治疗12,24,48和72周,TDF+ LAM组的HBV DNA转阴率为60.0%,90.0%,93.3%和96.7%,均高于LAM组(x2=4.800,5.963,5.455和9.017,P<0.05).TDF+ LAM组未出现HBV耐药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合并HBV感染的艾滋病患者,TDF和LAM初始联合的HAART治疗方案可有效抑制HBV复制,促进肝功能的恢复,降低或延缓HBV耐药的发生,促进CD4+T淋巴细胞的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