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及骨脆性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疾病,易发生骨折[1]。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妇女绝经后最常见的一种骨  相似文献   

2.
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症的定义为:由骨量低下、骨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美国围立卫生研究院则强调,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疾病(老年人随年龄增大,骨量一般会逐渐减少),同时也是一种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3.
黄明炜  黄芳  田卫群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817-3818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改变为特征,伴有骨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研究的进展及研究的深入,大量的研究证实了骨质疏松症与基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对于其相关基因及其机制尚未能完全明确。笔者通过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现对骨质疏松几种研究最多的相关基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铁梅  葛久禹  林华 《江苏医药》2006,32(8):766-767
骨质疏松症与颌骨骨矿量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为主的全身性系统性疾患,颌骨是全身骨骼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全身及颌骨骨矿物质密度(BMC)检测方法进展,探讨骨质疏松症与颌骨骨密度关系,为解决口腔牙周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及骨折危险度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主要为骨重建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失衡。本文综述OP相关重要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显微结构进行性改变及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是由衰老和绝经等生理因素引起。现将近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以骨量低、微结构损害造成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引发骨折为特征。糖皮质激素应用是诱发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原因。一项常规研究显示,因哮喘而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30%出现糖皮质激素诱导性骨质疏松症。应用泼尼松或是其同类药品剂量〉5mg/d可以引发迅速、广泛的骨丢失。  相似文献   

8.
鲑鱼降钙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BMD)降低、骨微结构破坏和脆性骨折发生风险增加为主的慢性复杂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引起骨强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吸收多于骨形成,造成骨质疏松,出现全身骨痛及脊椎、股骨胫等处骨折,发病率为30%~50%。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WHO资料显示,本病是人类的第六大常见疾病。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本病的患病率正日益上升。积极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近年来已得到了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等的高度重视。1993年WHO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系统性代谢性骨病。2001年的NIH会议引入了骨质量的概念,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强度受损,骨折危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强度…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rosis,P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改变、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引起骨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也是发生于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11.
牙周病在我国成人的患病率高达80%~90%。其中牙周炎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医学研究的重大发现是牙周炎不仅累及牙周组织,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全身健康,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与妊娠早产低体质量儿有密切关系;而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功能紊乱、骨质疏松症等也会增加息牙周炎的风险,并影响牙周治疗的效果。目前,牙周炎与全身健康的关系已是国内外医学专家和口腔医学专家的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各国医学研究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其机制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激素水平、微量元素、细胞因子及相关基因等有关。我国利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历史悠久,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本文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关机制研究整理归纳并加以论述探讨,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显微结构进行性改变及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是由衰老和绝经等生理因素引起.现将近年来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与防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疾病。以骨质量减少及微结构退化,进而使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增加为特征,多发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研究显示,由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死率。因此,加强骨质疏松的防治非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密度和骨质量减低为特征的导致骨质松软、骨折危险性增加的疾病。骨质疏松和相关的骨折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对目前正处在研究阶段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进行了综述,包括骨吸收抑制剂,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及其他类。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的定义是以骨强度受损,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强度主要反映了骨密度和骨质量两个方面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osteoprosis)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骨质疏松症的90%,它又分为2种亚型,即Ⅰ型和Ⅱ型。Ⅰ型又称绝经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型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由药物引起。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中,大部分是骨吸收抑制剂,通过减少破骨细胞的生成(如雌激素)或减少破骨细胞活性(如双膦酸盐)来抑制骨的吸收,防止骨量过多丢失。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PMOP)是人体内分泌代谢异常,以骨骼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皮质骨变薄、松质骨骨小梁断裂、数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表现为腰背痛,易于发生骨折,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我国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8千多万,预计到2050年左右将增加到2.2亿,那时世界上50%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而我国占大部分。近年来,国内外对骨质疏松症有较多研究,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对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丢失、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或骨强度下降所致的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据文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49%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男性为23%;50岁以上人群中,20.7%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男性为14.4%。疾病导致的脆性骨折不仅降低了老年人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带来较大的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20.
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多病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它是指以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变导致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大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多为骨骼疼痛和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