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40例8 kg以下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液体出入量的管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8月合肥高新医院40例8 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体外循环(ECC)资料。全部患儿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ECC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材料、灌注和引流的平衡、合理的预充方案以及多模式超滤技术。结果 40例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无一例严重相关并发症,围术期死亡1例,病死率2.5%。结论 低体质量婴幼儿减少预充量,合理的预冲液成份,加强液体的出入量平衡管理是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有效体外循环(ECC)管理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44例均在全麻ECC下行急诊CABG。用膜式氧合器,非搏动灌注,流量2.2~2.6L/(min.m2),灌注压力维持在60~80mmHg。采用浅低温ECC技术,ECC中Hct0.23~0.27。阻断升主动脉后间断灌注4:1温血停搏液。18例应用超滤或改良超滤。结果 ECC平均时间(118.7±30.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2±20.6)min。平均辅助时间(44.4±17.5)min。39例开放升主动脉时自动复跳;5例开放后室颤,经lOWS除颤后复跳。本组未见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结论温血心肌保护液灌注有利于术中保护心肌,浅低温和改良超滤技术可提高疗效,合理的ECC管理是急诊CABG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与方法。方法回顾该院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208例婴幼儿先心病术中体外循环情况,根据患儿血色素计算加入适量的新鲜浓缩红细胞,预计稀释后血球压积(HCT)为20%~25%,预充液总量为640~900ml,晶胶比为0.06~0.60。心肌保护以低温、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为主,其中4:1含氧血灌注160例,冷晶体灌注40例,不停跳5例,首次灌注剂量20~30ml/(kg.min),间隔20~30min复灌注半量,灌注压〈50mmHg。对低体重、病情重患儿常规安装改良超滤装置,在停机后实施改良超滤10~15min提高血经蛋白至9%~10%。维持术中平均动脉压在30~80mmHg,平均(56.3±9.2)mmHg,过高时采用加深麻醉及应用少量扩血管药物,防止微循环灌注不足。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有其特殊性,根据患儿的病情制定周密的灌注计划,选择适宜材料和灌注方式,着重心肺保护,同时运用超滤技术,对提高术后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游庆军  蒋锡初 《江苏医药》2005,31(11):854-855
目的 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处理经验。方法 对19例10kg以下婴幼儿VSD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膜周部VSD15例(78.9%),漏斗部VSD4例(21.1%),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3例(68.4%),VSD合并主动脉导管未闭1例(5.3%),VSD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5.3%)。全组患儿均在心肺转流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儿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死,病死率5.3%。结论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避免心肌灌注损伤,术后恢复快,适用于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病例。合理的病例选择、熟练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术期处理、术中注意彻底排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9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提高手术疗效的技术和方法。方法CHD98例。年龄4~36个月,平均(20.2±4.2)个月。体重5.2~19 kg,平均(12.2±2.1)kg。室间隔缺损58例,房间隔缺损9例,法洛四联症12例,法洛三联症4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4例,部分型房室通道5例,右室双出口2例,窗形动脉导管未闭2例,主-肺动脉窗1例,完全型房室通道1例。手术在CPB下进行,使用鼓泡式氧合器68例,膜式氧合器30例(其中28例加改良超滤)。所有病例均一期行相应各病种矫治术。CPB时间25~156 min,平均(56.4±12.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98 min,平均(35.4±10.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 h~7 d,平均(7.8±2.6)h。住院时间3~29 d,平均(12.8±3.6)d。结果术后30 d内死亡7例,住院病死率为7.1%。死亡病例均为体重10 kg以下患儿。76例获门诊随访,随访时间2~72个月,无远期死亡。结论婴幼儿CHD的手术疗效提高有赖于整体诊疗水平的进步。只要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围术期处理,改进CPB技术,就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其中使用膜式氧合器加超滤是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共收治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2例,均采用深低温低流量(DHLF)体外循环管理,心肌保护为4∶1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后即切开肺动脉堵住动脉导管开口,防止灌注肺的产生。结果本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在60~11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5~68min,均心脏自动复跳,脱机顺利。结论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管理下成人动脉导管直视缝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术274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德和  方刚 《天津医药》1998,26(8):488-490
在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中,缩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一直是临床关注的课题。我们自1995年9月至1997年6月,连续进行了CPB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术274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全组274例,男149例,女125例。年龄16.17±12.38(10个月~63)岁,体重平均29.16(6~92)kg。其中3岁及以下婴幼儿31例。病种见表1。 2.手术方法及结果 全组除3例联合瓣膜损害于中度低温下行双瓣置换术(DVR)外。均在浅低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我院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5年5月~2006年5月我院共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12~78岁,体重27~68kg,手术类型:CHD,ASD修补术3例;CHD,VSD修补术2例;MVR3例;MVR AVP1例;MVP1例,CABG4例,F4根治术1例;PDA1例,左房粘液瘤摘除术1例.体外循环转机时间22~102min,平均4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79min,平均30min,心脏自动复跳率95%.结果 全组无死亡例.结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涉及多学科的合作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常温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市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单纯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手术69例,记录患儿的手术时长、ECC时长、心脏停跳时长、复跳情况、住院时长、并发症.结果 患儿手术时长为(2....  相似文献   

10.
高稀释深低温低流量灌注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应用济南军区总医院心外科王振祥,姜冠华,都兴琅,张广福,张向华我院自1987年以来实施3周岁以内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76例,总结如下。对照组27例应用中度血液稀释、中低温、高流量灌注。男17例,女10例。年龄24...  相似文献   

11.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296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并行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搏液;需逆行灌注者,阻断升主动脉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鼻咽温维持在30℃~32℃,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应用该技术实施心脏手术2962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873例,心脏瓣膜病和升主动脉瘤患者1089例。结果全组术后住院死亡率为1.45%(53/2962),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为1.33%(25/1873),心脏瓣膜病死亡率为2.57%(28/1089);全组无气栓和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例,术后低心排量综合征发生率0.37%(11/2962)。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降低了低心排量综合征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是临床上可以选择的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132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应用的研究,探讨该手术的优点和意义。方法 1995年7月 ̄1997月10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疏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行先心病矫治术109例,后心病瓣膜置换和(或)成形术20例,心脏粘液瘤摘除术3例。术中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停跳液,心脏有持续供血,术中缓慢跳动。结果 术后130例治愈出院,术后早期死亡2例(1.5%)。结论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使心肌在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Switch术(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关键。方法应用Switch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7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结合深低温低流量(DHCA+DHLF)技术,所有患者采用PH稳态结合α稳态的血气管理方法,术中均采用平衡超滤(ZUF)结合传统超滤(CUF)方法,术毕行改良超滤法(MUF)。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心脏自动复跳率100%。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管理措施是取得Switch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王晓军  张红  李坚 《贵州医药》2008,32(12):1088-1090
由于婴幼儿的生理及解剖特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技术是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我们成功完成10 kg以下低体重儿心内直视手术67例,术后恢复好.现将其CPB的管理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胸骨正中切口,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对手术不涉及主动脉瓣的患者,采取不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保持心肌有氧灌注,在并行循环或心室颤动下进行心内手术操作。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 ̄2007年10月,76例应用此法手术的心脏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全组男48例,28女例,平均年龄(35.65±1.34)岁,平均体重(40.61±3.72)kg。病种包括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6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5例,房间隔缺损36例,法洛三联征2例,肺动脉瓣狭窄7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全组均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无脑气栓发生,全组无死亡。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用于心脏病治疗,心肌保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91例婴幼儿和成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并发症、死亡原因和年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婴幼儿52例(男24例,女2 8例),年龄1月~36月,平均11.7±8.3月;成人139例(男72例,女67例),年龄24~55岁,平均41.2±14.5岁.结果 52例婴幼儿术后并发症11例,占21.15%;死亡7例,占13.46%;以1岁内的婴幼儿死亡率为最高(占19.05%).139例成人术后并发症13例,占9.3 5%;死亡2例,占1.44%;婴幼儿与成人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同时运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婴幼儿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时应逐步完善心肺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有效体外循环(ECC)管理方法。方法对52例先心病患者根据病情和手术时间的长短,采用浅低温或者中低温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术中提供满意的灌注流量,重视心肌及各种脏器的保护。结果全组ECC时间44-15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110min,均顺利停机,术后2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结论根据心脏畸形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适当的血液稀释和流量灌注,合理用药,做好心肌和各脏器的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4月-2008年2月期间经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30例,手术均经右腋下小切口进入胸腔,在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全组平均转机(35.6±17,9)min。无明显并发症,术后3个月心功能评价Ⅰ级6例、Ⅱ级11例、Ⅲ级8例、Ⅳ级5例。结论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有效,心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深低温停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106医院心脏外科(山东济南250022)蒋怡燕吴丽丽我院1991-02~1997-05实施婴幼儿深低温停循环心内直视手术44例。现将麻醉处理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4例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25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在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38例,年龄18~55岁,其中男16例,女22例,体重46~68kg,心功能Ⅱ~Ⅲ级,其中包括低温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27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乙托咪酯0.3mg/kg及维库溴铵0.1mg/kg。麻醉维持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异丙酚6~10mg.kg-1.h-1,切皮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转机后体外循环机内加入芬太尼5μg/kg及维库溴铵0.05mg/kg,异丙酚维持原注射剂量不变。体外循环采用高流量100m l.kg-1.m in-1非搏动性血流灌注。记录入室后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即刻、体外循环(card iopu lmonary bypass,CPB)前即刻、降温至32.0℃、阻断主动脉前即刻、阻断主动脉后2m in、开始复温即刻、停CPB即刻及停CPB后15m in时的CSI、鼻咽温度、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结果麻醉诱导后各时间点患者的CSI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期间各时间点的CSI指数均低于体外循环前即刻(P<0.05);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鼻咽温度均低于基础值及CPB前即刻(P<0.05);气管插管、CPB前即刻及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的MAP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的MAP低于CPB前即刻(P<0.05);阻断前即刻的HR明显高于基础值及CPB前即刻(P<0.05)。结论CSI监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中可有效反映麻醉深度,低温体外循环期间麻醉深度指数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