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谢江涛  陈廖斌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4):263-265,269
目的研究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免疫原性,同时探讨异体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大耳白兔胫骨结节及股骨转子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获取BMSCs并培养、扩增。2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只,造成双侧12mm桡骨缺损,A组缺损区移植吸附异体BMSCs的明胶海绵,B组缺损区移植吸附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8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样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及CD^+4/CD^+8比值;于术后第2、4、8、10周拍摄X线片动态观察新生骨痂生长及骨组织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4、8、10周取材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第2、4、8周A组、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和CD^+4/CD^+8比值三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A组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A组与B组新骨形成方式及骨愈合时间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免疫性低,可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利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膀胱去细胞基质(BAMG)进行犬膀胱缺损修复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25只杂种犬,5只用于制备BAMG,20只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膀胱部分切除术。A组用单纯BAMG修复膀胱缺损,B组用复合自体BMSCs的BAMG修复膀胱缺损。分别在术后1、2、4、8、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价膀胱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所有动物术后均存活。组织学检测结果表明B组术后2周时已有尿路上皮形成,术后8周和12周时在修复区再生出与正常膀胱组织相似的膀胱壁结构。A组术后4周观察到尿路上皮再生,术后12周时仍然缺乏良好的平滑肌组织再生。结论 自体BMSCs复合BAMG比单纯BAMG更能促进膀胱缺损区修复和组织再生。自体BMSCs是组织工程膀胱可供选择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黄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51只,随机分4组:健康对照组6只,急性肝衰竭(ALF)模型组15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组15只,大黄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MD+BMSCs)组15只。D-氨基半乳糖(D-Gal N)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BMSCs组及EMD+BMSCs组于造模后12 h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1.5 m L(约含BMSCs1.0×106 cells/m L),共1次;EMD+BMSCs组于造模后12 h开始腹腔注射大黄素10 mg/kg,每天2次,共3 d。ALF模型组于造模后12 h尾静脉注射等体积无菌PBS。各组大鼠均在造模后72 h,以10%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取门静脉血及肝组织标本。测血清ALT、AST、TBil,免疫组化测肝组织Bcl-2、Bax及PCNA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72 h,ALF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和TBil指标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1、6.796、6.835,P均0.05)。与ALF模型组比较,BMSCs组及EMD+BMSCs组血清ALT、AST、TBil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EMD+BMSCs组为著。EMD+BMSCs组中Bcl-2、PCN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ALF模型组,而Bax表达则显著低于ALF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7,P0.05)。结论大黄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的改善及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更佳,此种作用可能部分与Bcl-2/Bax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成骨蛋白-2(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胶原刮膜对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应用影像学、组织学、形态计量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植入兔股骨髁部直径6 mm、深12 mm松质骨缺损后的修复情况.结果未经处理的兔股骨髁缺损不能自行愈合; 细胞刮膜植入对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在8和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OS液诱导BMSCs组>未诱导BMSCs组(P<0.05),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的骨缺损区生物力学强度接近正常松质骨.结论hBMP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是治疗大块松质骨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不同浓度骨髓基质细胞修复大鼠牙周组织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方法将BMSCs以不同浓度(5×105,5×106,5×107mL-1)与胶原膜BME-10X复合培养后,复合物和空白胶原膜BME-10X分别植入SD大鼠牙周缺损部位,并覆盖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膜),以缺损处只覆盖e-PTFE膜为对照组,4周后取材,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各实验组新生牙槽骨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5×106,5×107mL-1组的新生牙槽骨量与5×105mL-1和空白BME-10X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106,5×107,5×105mL-1与空白BME-10X组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新生牙骨质面积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浓度可影响其体内成骨能力,高浓度BMSCs能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骨形成蛋白-7(Hbmp-7)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为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联合应用于牙周组织缺损再生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人工构建5只Beagle犬慢性Ⅱ度根分叉病变模型,将转染Hbmp-7基因的BMSCs与未转染BMSCs分别以1×107个/ml接种于胶原膜BME-10X,植入牙周缺损内,对照组仅植入胶原膜,12周后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牙周组织再生,实验组新生牙槽骨面积百分比和新生牙骨质长度百分比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转染细胞复合胶原膜组新生牙槽骨面积百分比(81.8%±7.8%)与未转染细胞复合胶原膜组(67.3%±10.3%)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新生牙骨质长度百分比(79.1%±8.6%与75.6%±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mp-7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技术是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作为种子细胞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同种异体BMSCs与丝素蛋白-异体松质骨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体,移植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术后2、4、12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及Ⅱ型胶原、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BMSCs能在丝素蛋白和松质骨支架上较好的黏附、生长,共培养后成功地构建了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体;体内移植后生成透明软骨样组织并修复了骨软骨缺损.结论 同种异体BMSCs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丝素蛋白-松质骨双相支架负载同种异体BMSCs可用于骨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过增加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影响大鼠随意型皮瓣存活的效果.方法:将随意型皮瓣模型大鼠随机平分为模型组、小剂量BMSCs组与大剂量BMSCs组,每组16只.模型组注射0.4 ml磷酸盐缓冲液,小剂量BMSCs组与大剂量BMSCs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体积BMSC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快速、有效的体外分离纯化方法。方法全骨髓离心贴壁法分离大鼠BMSCs;分别采用同种异体血清培养基(同种异体血清组)、胎牛血清培养基(胎牛血清组)、无血清培养基(无血清组)培养BMSCs,传代后换用胎牛血清培养;12、24、48、72 h和5 d首次换液;绘制P3代BM-SCs生长曲线;免疫荧光鉴定BMSCs CD44和vimentin的表达;诱导BMSCs的骨向、内皮向分化;茜素红检测钙结节表达;免疫荧光鉴定血管内皮样细胞CD31和vWF的表达。结果(1)同种异体血清组及胎牛血清组细胞形态均一,生长速率相似。(2)P3代BMSCs生长曲线显示:同种异体血清组与胎牛血清组倍增速率相似,均快于无血清组。(3)P3代BMSCs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同种异体血清组与胎牛血清组CD44、vimentin表达均高于无血清组。(4)成骨诱导14 d后,茜素红染色可见大量橘红色钙化结节形成。(5)内皮诱导14 d后,内皮样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vWF阳性。结论改良培养条件后所获得的骨髓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继胚胎干细胞后备受关注的来源于骨髓的细胞群。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易于分离和扩增,来源丰富,低免疫源性,可用于异体移植,不存在伦理问题,而且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1]。因此,BMSCs在组织工程、细胞和基因治疗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再生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兔骨髓基质细胞同种异体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新生新西兰大白兔四肢长管骨骨髓 ,分离后加入条件培养液体外培养 ,冻存复苏的细胞以明胶海绵吸附后回植于异体兔的桡骨缺损处作为实验侧 ,对侧以明胶海绵吸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 2、4、8、 1 2周取材 ,观察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和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植入异体骨髓基质细胞明胶海绵复合体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术后 1 2周实验侧全部骨性愈合 ,对照侧由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同种骨软骨支架治疗早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探索早期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从实验兔的耳中央动脉采取动脉血5 mL,再通过离心方法获取PRP,用16号骨髓穿刺针从实验兔自体股骨髓腔抽取骨髓5 mL,把抽取的骨髓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和成骨诱导.对已获取PRP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实验兔进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取同种股骨髁部骨软骨制作软骨支架,最后以制备的软骨支架为载体,将经过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到软骨支架上,形成细胞-支架复合物,用16号骨髓穿刺针对坏死的股骨头进行髓芯减压术,术中将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坏死的股骨头下.实验动物共分为4组,每组20只,A组为空白对照;B组仅进行髓芯减压;C组髓芯减压后植入经过成骨诱导培养的细胞;D组髓芯减压后植入细胞-支架复合物.实验后在第2、4、8周各组分别处死6、6、8只,每只实验兔的股骨头行大体标本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D组治疗效果最显著,通过空骨陷窝计数发现D组与其他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PRP的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软骨支架材料为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提供良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其向成骨细胞分化;PRP和软骨支架材料联合应用可促进早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离心浓缩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成骨效应。方法:制备健康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段10mm骨缺损实验模型。A组于桡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注射入经过梯度离心浓缩处理骨髓抽吸液;B组于桡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注射入未经离心浓缩处理的骨髓抽吸液;C组不作骨髓抽吸液注射。分别于术后30天,60天和90天时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在新骨形成、骨改建及骨髓成熟度指标均优于B组、C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0,P0.01)。结论:经皮自体浓缩骨髓注射在缺损区的瘢痕组织内有明显成骨作用,其有效性与移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关万宁 《河北医学》2010,16(6):679-681
目的:评价骨肿瘤病变切除后应用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骨科骨肿瘤病变的124例患者,其中采用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植骨61例(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单纯同种异体骨植骨63例(单纯植骨组);结果: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术后6、12、24个月时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单纯植骨组。结论: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织抗原性减弱,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将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移植于兔桡骨的骨缺损,研究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取45只兔,年龄在1岁~1.5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只,造成两侧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其中一组植入CPC/自体颗粒骨为B组,其他两组分别植入单纯CPC为A组和单纯自体颗粒骨为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通过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在术后各时期,CPC/自体颗粒骨组的新骨形成量均优于单纯CPC组,骨缺损修复的方式和速度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组相似。组织学检查表明,CPC/自体颗粒骨组CPC的降解率快于单纯CPC组,这更符合骨缺损修复的需要。结论:CPC/自体颗粒骨复合物的新骨形成能力优于单纯CPC,并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相近。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证实体外培养的胎免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修复骨缺损,将培养的基质细胞吸附于明胶海绵,植入兔骨缺损处,1、2、4、6、8周作99mTc-MDP骨显像、x片、组织切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平均4周左右实验组骨缺损得到修复,提示胎儿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来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自体骨膜细胞及红骨髓经皮注射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 (RBM )混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在 36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 (造模同时取骨膜细胞培养、传代 ) ,分为四组 :自体骨膜细胞与红骨髓混合植入组 (A1组 :18侧 )、自体红骨髓植入组 (A2组 :18侧 )、自体骨膜细胞植入组 (B1组 :18侧 )、空白对照组 (B2组 :18侧 )。在 2 ,4 ,8,12周分别进行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12周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A1组 8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 ,12周时己完全修复 ,A2 ,B1组的骨缺损在 12周时基本修复 ;生物力学测试术后 12周时的最大扭距和抗扭刚度为 :A1>B1>A2。结论 :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混合经皮注射到骨缺损内有较强的成骨能力 ,骨缺损修复快、质量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陶瓷样异种骨(CXB)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为CXB复合骨髓移植修复骨缺损提供依据.方法:将理化处理制得的陶瓷样异种骨(CXB)与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CXB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生长、附着及增殖的影响.结果:CXB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生长、附着及增殖均无不良影响,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CXB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望与骨髓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兔拔牙窝骨缺损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2月龄雄性新西兰兔27只,随机分3组,每组9只,建立动物模型,均在全身麻醉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A、B和C组分别为BMSCs复合PRF、单一PRF和空白对照.每组3只于3个时间点,即第4、8、12周,在骨缺损部位取材,拍摄X线片观察骨缺损区骨质的愈合及改建情况.同时制作HE染色的组织切片,进行骨计量观察.结果 观察和使用灰度值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4、8、12周A组缺损区骨密度明显高于B、C组(P<0.01).A组与B、C组的骨计量学比较分析显示骨小梁宽度、缺损区骨量、成骨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体BMSCs复合PRF应用于兔牙槽骨缺损区能有效促进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