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辉  李超 《河北医药》2013,(18):2757-2760
目的评价七氟烷麻醉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术中采用瑞芬太尼处理后对细胞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肝癌切除术男性患者40例,年龄45~65岁,体重指数20~26 kg/m2,ASAⅠ~Ⅱ,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瑞芬太尼后处理组(B组),每组20例。常规监测心电图、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术中吸入七氟烷2%~4%,维持BIS在40~60。患者均用Pringel法阻断入肝血流。A组实施常规肝门阻断与开放;B组开放前先给予瑞芬太尼2μg·kg-1·min-1持续输注5 min、间断5 min、反复3次药物后处理,之后再行完全开放。并且及时记录术中晶体量、胶体量、肝门阻断的时间和手术时间;在肝门阻断前、肝脏恢复血流灌注后1 h各切取楔型肝组织1块检测ICAM-1表达;术前、术后第1、3、5天肝功能检测。结果 ICAM-1在B组的表达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检测指标与术前相比均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第5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后处理可减轻肝癌切除术患者ICAM-1的表达,对于肝癌手术患者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脏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袁浩  陈珂  李元海 《安徽医药》2012,16(2):234-236
目的观察七氟烷在胸腹腔镜下老年患者食管癌切除术中对肺功能和血乳酸的影响。方法选择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40例,年龄65~79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n=20例)和异丙酚组(P组,n=20例)。S组麻醉采用6%七氟烷吸入诱导,术中用1%~3%的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深度。P组采用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麻醉,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异丙酚用量。分别于单肺通气(OLV)即刻(T0)、OLV 90 min(T1)、单肺通气结束(T2)、进腹(T3)、关腹(T4)时点取桡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OO2)、呼吸指数(RI)和肺内分流率(Qs/Qt)、肺动态顺应性(Cd)、混合静脉血乳酸的含量。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T1~T3时点PA-aO2、RI和Qs/Qt升高(P0.05),T1~T4时点血乳酸含量升高(P0.05)。与P组比较,S组T3时点Cd降低(P0.05),T1~T2时点无明显变化(P0.05);T2~T4血乳酸含量降低(P0.05),T1~T3时RI和Qs/Qt降低(P0.05)。结论老年患者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中七氟烷麻醉较异丙酚麻醉对术中肺功能和体内微循环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妇科手术吸入七氟烷与异氟烷对患者入睡时间、HR、平均动脉压(MAP)和苏醒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80例择期妇科手术ASAⅠ~Ⅱ的患者分为七氟烷组(40例)和异氟烷组(40例)。诱导:七氟烷组给予丙泊酚1.0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同时给予5%七氟烷吸入。异氟烷组给予丙泊酚1.0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同时给予2%异氟烷吸入。维持:七氟烷组用1.5%~2.5%七氟烷维持;异氟烷组用1.0%~2.5%异氟烷维持至手术结束。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意识消失时间、MAP、HR、血氧饱和度(SpO2)和苏醒时间。结果七氟烷组诱导后和术中MAP、HR明显高于异氟烷组,意识消失时间和苏醒时间七氟烷组明显早于异氟烷组。结论妇科手术吸入麻醉中,七氟烷诱导舒适,控制精确,可减少术中HR和MAP的波动,麻醉更加平稳,可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异丙酚和七氟烷麻醉对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手术提供一种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 Ⅰ组20例,异丙酚静脉诱导.异丙酚静脉持续泵入4-8mg(kg·h)维持麻醉;Ⅱ组20例,七氟烷诱导,七氟烷持续吸入1%~2%维持麻醉.观测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血糖、皮质醇及SBP、DBP、HR、SPO2的变化.结果 Ⅰ组术中SBP、DBP比Ⅱ组明显降低(P<0.05);术中、术毕Ⅰ组皮质醇明显高于Ⅱ组(P<0.01);术毕时Ⅰ组血糖高于Ⅱ组(P<0.01).结论 七氟烷吸入麻醉比异丙酚静脉麻醉应激反应小,血流动力学变化小,更适合于麻醉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七氟烷后处理对此类高风险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96例,随机分对照组和七氟烷组,每组48例。七氟烷组于主动脉开放前2 min经体外心肺转流机吹入2%七氟烷,持续时间20 min,其余麻醉方式同对照组,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全麻。记录患者入ICU后的苏醒、拔管时间, 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6 h血清S-100β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观察术后第7日POCD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完成45例,七氟烷组完成46例。与对照组相比,七氟烷组拔管时间、 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 <0.05或P <0.01)。术后第7日七氟烷组POCD发生率为21%,低于对照组(33%),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POCD的发生与拔管时间(OR=0.532, 95%CI:0.316~0.894, P=0.017)、 ICU停留时间(OR=0.544, 95%CI:0.320~0.925, P=0.025)显著相关。术后6 h, 2组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均升高,但七氟烷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术中循环失代偿和恶性心率失常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七氟烷后处理能够缩短高风险心脏瓣膜置换患者ICU内拔管和停留时间,进而影响术后第7日POCD的发生,可能与S-100β蛋白和NSE浓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后处理组(Post),七氟烷后处理组(Sevo)。采用Langendro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除Sham组其余各组均平衡灌注30min,全心缺血30min,再灌注90min,Post组在再灌注即刻给予4个循环复灌20s/缺血20s,Sevo组在再灌注开始给予含1.5MAC(2.57V/V)七氟烷的K-H液灌注5min,再用K-H液冲洗10min,纪录平衡灌注末,再灌注30min、60min、90min时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心率(HR)、冠脉血流量(CF),再灌注90min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损伤程度,Westernblot半定量测定胞质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水平。结果平衡灌注末各组间心功能指标(基础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后处理组和缺血后处理组可改善再灌注损伤心功能的各项指标(P<0.05)。复灌90min,Sevo组和Post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低于I/R组(P<0.05)。与I/R组比较,Sevo组和Post组胞质细胞色素C的含量明显减少(P<0.05),同时伴随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含量明显增多(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形态,Sevo组和Post组的损伤程度比I/R组明显减轻。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强度与缺血后处理相当,机制可能与减轻线粒体的损伤,抑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七氟烷后处理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1)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n=8):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Control),缺血后处理组(Post),七氟烷后处理组(Sevo),二甲基亚砜(PD98059溶剂)后处理组(DMSO),PD98059(ERK1/2抑制剂)后处理组(PD),缺血+PD98059后处理组(Post+PD),七氟烷+PD98059后处理组(Sevo+PD)。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记录平衡灌注末,再灌注30、60、90 min心功能指标,灌注结束时,TTC法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2)48只SD大鼠,分组同上(n=6),复灌15 min,Westernblot法半定量测定心室胞质磷酸化ERK1/2(p-ERK1/2)及其下游靶点70 000核糖体S6蛋白激酶磷酸化(p-p70S6K)表达水平。结果平衡灌注末各组间心功能指标(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vo组和Post组可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脏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与Control组比较,P均<0.05)。复灌15 min时,Sevo组和Post组p-ERK1/2、p-p70S6K的表达高于Control组(P<0.05)。PD98059完全拮抗了七氟烷诱导的p-ERK1/2的表达同时抵消了其心肌保护效果。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强度与缺血后处理相当,机制可能与心肌细胞p-ERK1/2活性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分别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支撑喉镜术的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147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七氟烷组(72例)和丙泊酚组(75例)。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连续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静脉注射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丙泊酚组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2.0mg/kg,七氟烷组吸入2%~4%七氟烷,使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1MAC。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后即刻(T2)、置入支撑喉镜时(T3)、支撑喉镜取出时(T4)及拔管时(T5)的HR、MAP、SpO2。观察术后疼痛、躁动、呛咳和不适发生的例数。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后均出现了心率下降。插管后及术毕,七氟烷组的心率仍低于丙泊酚组;两组在术后恢复质量(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且应用七氟烷麻醉的患者苏醒更快,能够更早拔管;二者在高血压、躁动、疼痛、呛咳及不适者比例上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七氟烷和丙泊酚用于支撑喉镜手术均可取得较理想的麻醉效果,但应用七氟烷麻醉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苏醒更快,且不良反应少,是临床支撑喉镜术中麻醉较理想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徐明  卢明柱  周斌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383-338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抗乙型肝炎病毒及免疫治疗抗复发治疗对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随访满2年的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60例,分为单纯手术组、术后综合治疗组各30例,对两组术后1年、2年肝内复发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综合治疗组1年、2年肝内复发率分别为13%(4/30)、40%(12/30),显著低于单纯手术组的40%(12/30)和70%(21/30)(x2=4.176、4.310,均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TACE、抗乙型肝炎病毒及免疫治疗的肝癌综合治疗方案可以延缓肝癌手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1.
王华  刘天金  胡鹏  鄢业鸿 《江西医药》2012,47(4):301-304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移植对肝再生的影响。方法以CCl4制备肝硬化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A组(对照组)行30%肝切除后再行0.9%氯化钠溶液门静脉注射;B组(实验组)行30%肝切除后再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门静脉注射。分别于术前,术后12h、24h、3d、1周、2周采血测血清ALT、AST,术后3d、1周、2周测大鼠肝脏再生率;并取病理标本做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HE染色普通光镜下观察。结果两组各时间点肝再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2周血清ALT、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移植有利于肝硬化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肝部分切除手术中应用半肝血流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例肝脏部分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肝血流阻断,研究组采用切除侧半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连续阻断时间及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连续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AST、ALT、CHE及PA水平无显著差异,患者术后1d及7dAST、ALT水平低于对照组,CHE、PA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技术能够延长肝脏切除术中连续阻断时间,减少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3.
金涛  胡宇  刘超 《天津医药》2016,44(10):1233-1237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方法 90 只成年清洁级 SD 大鼠随机均分为 3 组, A 组为假手术组, B、C 组建立 SD 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并对 C 组大鼠进行缺血预适应干预。 于缺血再灌注后 0、2、6、12、24 h 采集血标本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肝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及白细胞介素(IL)-1β 水平; 采集肝组织标本测定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流式细胞仪测定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结果 B、C 组大鼠的血清转氨酶、TNF-α、 IL-1β 及 MDA 水平均明显高于 A 组(P< 0.05); B、C 组大鼠的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胆碱酯酶低于 A 组(P< 0.05); B、C 组大鼠肝脏 SOD 水平明显低于 A 组;C 组大鼠各项指标均优于 B 组(P< 0.05)。 缺血再灌注发生后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在 0 h 后即达到最低值, 此后呈逐渐上升趋势(P< 0.05), 并且 C 组的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在各时段均高于 B 组(P< 0.05)。 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肝细胞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缺血预适应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因子 TNF-α 及 IL-1β 的释放, 提高 SOD 拮抗自由基的活性, 减轻线粒体损伤等途径发挥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肝切除后肝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大鼠建立70%肝切除模型后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30 min经尾静脉注射累计4000 IU/kg rhEPO(每天1333 IU/kg rhEPO,连用3 d);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术后1、3、5、7、14 d随机各取5只大鼠处死,称取并计算肝再生率,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白蛋白(Alb),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 术后1、3、5、7、14 d实验组肝再生率较实验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血清ALT水平术后5、7、14 d较对照组有降低(P<0.05),实验组血清Alb术后7、14 d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5、7 d实验组PCNA标记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 rhEPO对大鼠肝切除后肝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巨大肝癌的非规则性肝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直径10~22cm巨大肝癌非规则性肝切除的手术经验。方法巨大肝癌非规则性肝切除的手术要点,包括右叶肝癌左侧卧位,抬高40°体位,肋缘下Kocher切口,左叶肝癌平卧位,双肋缘下人字型切口,肝门Pringle手法血流阻断20min,放开5min。距肿瘤边缘1~2cm钳夹法快速切除肝癌,缝扎肝创面管道,肝创面对拢缝合。结果无手术死亡率、无术后肝衰、出血等并发症,术后复发率为70.0%,5年生存率为15.5%,3年为82.2%。结论掌握肝脏血运与交通支丰富的特点,非规则性肝切除对肝癌合并肝硬化保留正常肝体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只要术前准确判断肝脏储备功能,有效控制出血,巨大肝癌非规则性肝切除实用、有效和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对肝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肝切除患者82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术前1 d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1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连续用药7 d.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7 d晨起空腹测定外周静脉血血清ALT、AST、GGT、胆红素、血氨含量.结果 2组术中肝门阻断的例数及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2组患者肝脏切除方式、切除范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肝功能指标与术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1、3、7 d ALT、AST[ALT分别为(175.27±68.35)、(97.37±34.24)、(78.28±19.73)U/L,AST分别为(152.29 ±31.65)、(115.28±35.24)、(82.49±28.18)U/L]均明显高于研究组[ALT分别为(115.58±69.20)、(81.36±14.55)、(61.24±11.32)U/L,AST分别为(127.29±33.61)、(95.26±16.83)、(55.16±14.8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1、3 d的GGT水平明显高于研究组[对照组术后1、3d分别为(325.58±38.19)、(265.68±15.27)U/L,研究组分别为(284.58±19.35)、(204.35±12.3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门阻断>15 min患者中,研究组患者术后AST、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对肝切除术尤其是肝门阻断时间长的肝损害具有明显保护作用,适合在肝脏围手术期使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L-Ornithine-L-Aspartate on liver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liver resection. Methods Eighty-two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rese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study group had conventional therapy plus L-Ornithine-L-Aspartate for injection intravenously from the first day before operation to the seven day after operation. The fasting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 AST ), γ-glutamyl transpeptadase(GGT), total bilirubin(TB), direct bilirubin(DB) and blood ammonia(BA) levels were determined before operation and on days 1, 3 and 7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On days 1, 3 and 7 after operation, ALT and AST levels in the study group [ALT: ( 115.58 ± 69. 20), (81. 36 ± 14. 55 ), ( 61.24 ± 11. 32) U/L; AST: ( 127.29 ±33.61 ), (95.26 ± 16.83 ), (55.16 ± 14.83 )U/L]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LT:(175.27 ±68.35), (97.37 ±34.24), (78.28 ± 19. 73) U/L;AST: (152. 29 ±31.65), (115.28 ±35.24),(82.49 ± 28.18) U/L] (P < 0.05 ). In the study group of the porta blocked over 15 min, levels of AST, ALT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 05 ). Conclusions L-Ornithine-L-Aspartate for injection can alleviate the hepatic dysfunction after hepatectomy, especially in the long time of porta blocked and has protective advantage for liver func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探讨异丙酚与川芎嗪相互作用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影响。方法建立HIRI大鼠动物模型,按L32(45·216)正交表设计分组,缺血前20min,异丙酚用Graseby3500型微量泵经尾静脉持续输注,川芎嗪经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用Graseby3500型微量泵经尾静脉持续输注,在阻断第一肝门前停止输注药物和液体。具体给药方案为Propofol:1(等量生理盐水)、2(5mg·kg-1·h-1)、3(10mg·kg-1·h-1)、4(20mg·kg-1·h-1),Ligustrazin:1(等量生理盐水)、2(15mg·kg-1)、3(30mg·kg-1)、4(60mg·kg-1)。大鼠组别:1(假手术组)、2(模型对照组),重复试验1次。检测血清ALT、AST值和肝组织匀浆上清液MDA、SOD值。结果模型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HIRI大鼠血清ALT与AST水平升高(P<0·01);异丙酚与川芎嗪单独使用均能降低HIRI大鼠血清ALT与AST水平(P<0·05或P<0·01)。异丙酚与川芎嗪联用对降低HIRI大鼠血清的ALT存在交互作用(P<0·05),表现为协同效应。异丙酚与川芎嗪联用对降低HIRI大鼠肝组织匀浆上清液MDA存在交互作用(P<0·05),表现为协同效应。异丙酚与川芎嗪单独使用提高HIRI大鼠肝组织匀浆上清液SOD水平(P<0·05或P<0·01)。结论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研究表明异丙酚与川芎嗪对大鼠HIRI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其抗氧化作用实现,两者可能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熊邦文  侯琨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12-13,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486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发性肝癌肝切除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74例,其发生率为15.23%.依据术后是否出现肝功能衰竭分为衰竭组和无衰竭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和术中出血量为原发性肝癌肝切除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术前和术后24 h肝功能衰竭组患者血清IL-6和TNF-α含量显著高于无衰竭组,肝功能衰竭组和无衰竭组术后24 h患者血清IL-6和TNF-α含量均较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患者围术期的积极保肝治疗,术中尽可能减少出血,对肝切除术后降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可采用相关炎性因子进行肝功能衰竭评估诊断.  相似文献   

19.
番茄红素对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来  赵春景 《中国药房》2007,18(4):258-260
目的:探讨番茄红素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蒸馏水)、模型组(蒸馏水)及番茄红素低、高剂量组(10、20mg.kg-1),各组预防性给药(或蒸馏水)7d后除正常组外以CCl4制备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24h后测定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及肝脏指数,以及血清及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活性,并且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评分。结果:番茄红素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AST、ALT活性及肝脏指数(P<0.05),降低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MDA活性(P<0.05),升高SOD活性(P<0.05),减轻肝组织变性、坏死程度,缓解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论:番茄红素对CCl4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不同手术时间、气腹压力对肝功能及颈肩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LC术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气腹压力设置为10mmHg,B组设置为12mmHg,C组设置为14mmHg;根据手术时间分为D、E、F3组,每组40例,A组手术时间为小于30min,B组30~60min,C组大于60min,分别对比分析3组患者手术后肝功能、术后当天、第1天、第2天恶心呕吐、颈肩部疼痛发生率。结果各组患者术前各参数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改变3组间有差异(P<0.05),手术时间越长术后AST、ALT、TBIL升高越明显,不同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出现颈肩痛、恶心呕吐率3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时间越长术后颈肩痛、恶心呕吐发生率越高。不同气腹压力术后肝功能改变3组间有差异(P<0.05),气腹压力越大术后AST、ALT、TBIL升高越明显,不同气腹压力术后患者出现颈肩痛、恶心呕吐率3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气腹压力越大术后颈肩痛、恶心呕吐发生率越高。结论手术时间的长短、气腹压力对术后肝功能、颈肩痛及恶心呕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