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同角度排气方法的效果,以提高门诊静脉输液效率。方法将37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排气加输液管45°,观察组采用传统排气加输液管90°。通过比较整个排气应用时间、排气的成功率来评价两种不同角度排气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排气过程中应用时间10s以下的占该组比例的95.7%,对照组占24.3%;观察组排气过程中的应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一次排气成功率为78.4%,对照组为37.3%,观察组的一次排气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传统排气加输液管90°的排气方法效果显著,提高了门诊静脉输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原理将无菌溶液、电解质和药液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进针前首先解决输液管路的排气问题,按传统的排气方法操作后输液管路内常留有气泡,还需要通过挤压、弹击输液管或者分离输液管接口重新排气。既延长了操作时间,又造成了药物的不必要浪费,有时还会污染输液器接口,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甚至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排气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排气法。方法:住院输液患者中选取360例,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180例。A组采用常规排气法,B组采用新排气法,两组均使用同一种液体同样型号的输液器且操作者为同一护士。结果:B组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中出现气泡的发生率与A组比较明显减少(χ2=40.9,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运用新排气法操作简单,可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明显缩短排气时间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的排气方法对一次性输液器排气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统一入组标准,随机抽取门诊输液室输液患者150例次分为3组,每组采用不同的排气方法进行评定.结果 根据三组排气法结果分析,采用新排气法A和新排气法B成功率相近,均明显高于传统排气法;在排气时间上,新排气法B<传统排气法<新排气法A.结论 新排气法B既能提高一次性排气成功率,又大大节省了排气时间,操作更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输液过程中改良排气法和传统排气法在一次性排气成功率和排气时间等方面的差别。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08年8月门诊输液患者20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100例,试验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排气法排气,试验组采用改良法排气。结果:试验组一次性排气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为81%,两组一次性排气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排气时间比较,P<0.01。结论:改良排气法在一次性排气成功率和排气时间上均优于传统排气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空气下至茂菲氏滴管以下两种排气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4月期间在某院静脉输液过程中空气下降至茂菲氏管以下的患者126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输液管缠绕食指方法进行排气,试验组采用上拉输液流速调节器进行排气,比较两种方法一次排气成功率以及排气时间和回血发生概率。结果:试验组一次性排气成功率达到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排气时间分别为(5.62±0.41)s和(11.58±0.33)s,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t=89.88,P=0.00);试验组患者无堵管现象发生,同时其回血概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上拉流速调节器的方法操作简便且排气效果较好,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上 ,静脉输液是一种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而提高临床输液一次排气成功率 ,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而且增加了患者对操作者的信任度。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在静脉输液排气时 ,顺转摩菲氏管时 ,很容易出现一小段空气 ,在输液管与头皮针管接头处的空气也不容易一次排尽 ,针对上述 ,本人将在临床工作中提高静脉输液一次成功率的体会介绍于下 :输液时 ,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上 ,一手固定头皮针 ,另一手将茂菲氏管倒转 ,当管内液体流入 1/3或 1/2时 ,将连接茂菲氏管下面的输液管紧贴茂菲氏管反折 ,然后再将茂菲氏管顺转… 相似文献
9.
<正>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也是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规范、高效、简易的排气操作可以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近年来一些学者已将静脉输液排气操作进行了改良~([1]),但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本研究将静脉输液排气操作进一步改良并运用于临床和教学,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护理专业本科、专科、中专学历的临床护士(师)100名,年龄平均(26±6)岁。临床护士(师)分别应用两种方法进 相似文献
10.
马桂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85-85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器过滤器垂直排气法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垂直排气法与常规静脉输液操作方法的对比,改进静脉输液中排气方法,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结果静脉过滤器垂直排气法简便易行,经过临床验证其一次性排气成功率达到90%以上。结论静脉过滤器垂直排气法简便易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大减少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减少药液浪费,增进了护患沟通,增加了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李晓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5):225-226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完毕拔针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住院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0例)按改良拔针法,对照组(100例)按常规拔针法,观察两组患者输液完毕拔针后皮下淤血、疼痛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感及发生皮下淤血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改良拔针法的拔针时机与方法护理人员容易掌握,可有效防止回血或液体从针头流出,避免皮下出血及淤血发生,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神经内科等输液患者较多的科室,探讨一种更加快捷成功的静脉输液排气方法,以提高输液排气的速度和成功率,缩短静脉输液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法选择神经内科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400例,按日期单双分为两组,单号日期输液组为对照组(200例),按传统的静脉输液步骤进行输液;双号日期输液为观察组(200例)按改良过的静脉输液排气步骤进行输液。将两组患者从药液配好挂在床头输液架上准备排气开始至排气完关闭调节器的时间及排气成功率进行对比,同时统计患者和输液护士对此次静脉输液排气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平均时间为14.88s,观察组的平均时间为6.75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照组的排气成功率为86%,观察组的成功率为9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照组的患者和护士对此次静脉输液排气的满意率分别为74.0%和82.7%,观察组的患者和护士对该次静脉输液排气的满意率分别为96.7%和9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通过对静脉输液的排气环节所做的改进,①缩短了输液排气时间;②提高了一次性排气成功率;③提高了患者及护士对输液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14.
谭艳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4-4
静脉输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输液排气是护士每天工作不可缺少的必要工作步骤。一次排气不成功将直接影响操作护士的情绪,还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甚至引起患者的不满。为此,笔者对排气方法进行了改进,临床实践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俊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113-114
目的观察拔针后3种不同按压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取180例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同一患者分别采用四指按压法、大拇指按压法及单指按压法,按压时间平均3~5min,按压力度中等,观察皮肤出血、皮下淤血、完全闭塞、不完全闭塞。结果四指按压法、大拇指按压法和单指按压法皮肤出血分别为1.7%(1/60)、3.3%(2/60)和10.0%(6/60),以四指按压法、大拇指按压法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按压法皮下淤血分别为3.3%(2/60)、8.3%(5/60)和25.0%(15/60),以四指按压法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按压法完全闭塞分别为0、0和5%;三种按压法不完全闭塞分别为0、0和28.3%。结论静脉输液拔针后采用不同按压法对皮肤出血、皮下淤血、完全闭塞、不完全闭塞、患者发生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各国对输液微粒给人体造成的危害都相当重视 ,《中国药典》2 0 0 0年版对大输液的微粒制定了控制标准 ,并且限定用显微镜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繁琐 ,且对操作人员视力局限性较大。为此我们用ZWF -4B微粒分析进行检测 ,经多次试验 ,并同显微镜法进行比较 ,结果较满意。1 实验仪器和药品体式显微镜、超净工台名 ,计数器、微孔滤膜及其过滤器 ,ZWF - 4B微粒分析仪 ,0 9%氯化钠注 5 0 0ml/瓶、5 %葡萄糖 5 0 0ml/瓶、10 %葡萄糖 5 0 0ml/瓶、葡萄糖氯化钠 5 0 0ml/瓶。实验操作按照微粒检查操作常规 ,用水将输液瓶外壁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减轻静脉输液患者拔针时疼痛及减少局部淤血、出血的方法,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再次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对80例住院输液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比较,即连续2d在患者左右手对称部位静脉输液各1次。第一天采用旧方法: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对照组);第二天采用新方法:迅速拔出针头,立即用干棉签纵向按压穿刺点上方(观察组)。结果:无痛率新方法为96%,旧方法为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运用新方法拔针可减轻患者的血管损伤程度,缓解紧张,增加舒适感,有利于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