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郑佩赞 《北方药学》2013,(12):81-8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病理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对我院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患者2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乳腺导管内癌和微浸润癌ER、PR、p53和Ki-67表达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微浸润癌ER、PR表达均低于乳腺导管内癌,乳腺导管内癌的Ki67明显低于微浸润癌表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癌变的p53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导管内癌进展和ER、PR、p53和Ki-67异常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Ki-67敏感性较高,可以作为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也称为导管内癌或管内癌,指癌细胞克隆样增生并在乳腺导管管腔内聚集.尚无证据表明可以越过基底膜侵入临近的乳腺基质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可发展为侵入性导管癌,通常在乳腺X-射线筛查时发现.随乳腺X-射线筛查的逐步推广应用,导管内癌的发病率增长极快,大量群组研究和随机化临床研究的数据已被用于指导性治疗当中.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进展也使得对导管内原位癌和乳腺浸润性癌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本文介绍了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17例标本,对其组织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形态学特征主要是缺乏肌上皮,如发现患者疑有为浸润时,需要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以证实患者的肌上皮完整与否。结论:临床中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诊断一直是个难点,对其病理特征以及鉴别诊断进行充分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现已成为全球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肿瘤。并且它存在很多种亚型,其中乳腺导管原位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它是一种原位非浸润性癌。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X线筛查发现,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乳房肿块或乳房皮肤改变等症状。而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检测出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分子与较高的复发风险有一定的关系,可使乳腺导管原位癌进展为乳腺浸润性癌,大大提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这一分子与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预后复发及治疗存在很大的关系。目前临床上也无明确针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手术切除或辅助放化疗等方式治疗。本文就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病理特征、预后及治疗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这一分子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十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乳腺导管原位微小浸润(DCISM)定义为导管原位癌(DCIS),肿瘤细胞浸润基底膜,直径<1 mm~([1]),美国癌症委员会(AJCC)称为微浸润乳腺癌。与DCIS相比,DCISM具有更高的远处转移风险~([2])。尽管在临床实践中诊断出更多的DCIS,但DCISM并不常见,其发病率不到乳腺癌的1%。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CISM的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呈现明显增加和年轻化.乳腺导管内癌是原发性肿瘤,其多局限在导管系统,并没有侵犯基底膜和周围间质[1-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病理学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疾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86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并通过病理检验进行确诊,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结果在86例乳腺疾病患者中,经病理诊断良性肿块51例,恶性肿块16例,非肿瘤19例,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出良性肿块53例,恶性肿块14例,非肿瘤19例,诊断准确率为97.67%(84/86)。在53例良性肿块中,其中乳腺纤维腺瘤10例(占18.87%),乳腺脂肪瘤15例(占28.30%),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占16.98%),乳腺囊肿19例(占35.85%)。在16例恶性肿块中,其中浸润型导管癌6例(占37.50%),髓样癌4例(占25.00%),导管原位癌6例(占37.50%)。在良性肿块中,以乳腺脂肪瘤及乳腺囊肿的发生率最高,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恶性肿块中主要以浸润型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为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疾病检查诊断率高,且操作简单,可重复进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乳腺浸润型导管癌超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浸润型导管癌的价值。方法对25例乳腺浸润型导管癌的患者二维和彩色多普勒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癌声像图特征:腺体内实性低回声占位,形态不规则,内可见沙砾样微钙化,彩色多普勒有血流信号,阻力增高。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1%。结论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对诊断乳腺浸润型导管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河北医药》2012,34(9)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钙黏附素-E(E-cad)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7和E-cad 在2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 (DCIS)、68例浸润性导管癌(IDC)和17例正常乳腺组织 (Control) 中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MP-7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E-cad的表达明显减低(P<0.05),且MMP-7与E-cad间无相关关系(χ2=0.00,P=1.00);MMP-7及E-cad均与乳腺癌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MMP-7和E-cad与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罗秀波  赵阳  徐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182-183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乳腺癌患者50 例临床资料,参照2002 年国际抗癌联盟乳腺癌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分类:乳腺导管内癌0 期33 例,微浸润癌Ⅰ期17 例.结果 乳腺导管内癌粉刺型比例和并发坏死率均高于微浸润癌,乳腺导管内癌ER、PR 均高于微浸润癌;而P53 和Ki67 低于微浸润癌,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50 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分析,为乳腺癌患者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和判定预后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是继肺癌之后的第二位死亡原因 ,是 4 0~ 5 9岁妇女的首要死亡原因 ,乳腺癌预后已成为临床及病理医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数十种 ,其中大多数与临床和病理因素有关。1 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国内乳腺癌分类系统将乳腺癌分为五大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组织类型定为四大类、十八型 ,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其分型标准如下。1 1 浸润癌 (原位癌 ) :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或发生于乳腺小叶内。包括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两型。1 2 早期浸润癌 :癌细胞突破导管基底膜或…  相似文献   

12.
王景艳 《北方药学》2011,8(10):32-32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以提高乳腺乳头状肿瘤病理分析诊断的水平。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2月的乳腺乳头状肿瘤患者共45例,对患者的病理分析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乳腺乳头状肿瘤中,乳腺乳头状癌22例(48.9%)、大导管乳头状瘤6例(13.3%)、中小导管乳头状瘤8例(17.7%)、乳腺乳头状腺瘤5例(11.1%)、小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4例(9.0%)。结论:乳腺乳头状癌及中小导管乳头状瘤的发病率高,病理特征不典型,应作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对于促进乳腺疾病诊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伟  李芳  张飞燕  李璐  高颖红  周炳娟 《河北医药》2012,34(9):1288-129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钙黏附素-E(E-cad)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7和E-cad在2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68例浸润性导管癌(IDC)和17例正常乳腺组织(Control)中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MP-7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E-cad的表达明显减低(P<0.05),且MMP-7与E-cad间无相关关系(χ2=0.00,P=1.00);MMP-7及E-cad均与乳腺癌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MMP-7和E-cad与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管内视镜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12月65例导管内癌及伴微浸润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管内视镜在同期乳头溢液患者中导管内癌的检出率是6.1%,诊断导管内癌的病理符合率为94.59%.35例乳管内视镜诊断为导管内癌的患者中,17例(48.57%)乳腺摄影及B超检查均未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S100A4、annexinA2、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及三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果 S100A4蛋白、annexinA2蛋白及组织蛋白酶B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均高表达。结论①S100A4蛋白参与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annexinA2蛋白和组织蛋白酶B参与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②三者协同促进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共同参与了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6.
<正>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乳腺癌已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病死率的关键所在。导管原位癌(DCIS)及DCIS伴微浸润(DCIS-MI)是一种早期乳腺癌,约40%的DCIS最终会发展成浸润性癌,DCIS患者的病死率很低,乳腺X腺检查是乳腺疾病的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因此提高对DC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Ang-2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浸润阶段的表达及其作用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42例乳腺浸润癌、15乳腺原位癌、15例早期浸润癌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Ang-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Ang-2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0...  相似文献   

18.
<正>乳腺癌从非浸润的原位癌到浸润性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间经过早期浸润阶段。随着乳腺钼靶摄影的推广应用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使得诊断为导管原位癌的病例逐渐增多,同时也使导管癌早期浸润的发现率增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这类病变文献报告很少,国内几乎未见专题报道[1]。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我院共收治15例导管癌早期浸润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中,不同病理特征对DCIS微浸润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44例DCIS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学检查,分为DCIS组(n=72)和乳腺导管原位癌微浸润(DCIS-Mi)组(n=72),分析DCIS患者的微浸润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生浸润的影响因素。结果:组间资料相比,DCIS-Mi组绝经人群、有人工流产史、可触及肿块发生率较高,组间差异明显(P <0.05);病理学特征相比,中高级组织学分级、HER2表达、ER、PR等指征,组间差异显著(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导致DCIS-M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绝经情况、中高级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直径和粉刺样坏死(P <0.05)。DCIS-Mi组患者的PLT、PLT/T水平高于DCIS组(P <0.05)。结论:DCIS患者是否发生微浸润,可通过DCIS-Mi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包括绝经、组织学分级、最大肿瘤直径和粉刺样坏死。此外,还可结合PLT和PLT/T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是否为DCIS-mi。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体视学方法定量揭示乳腺上皮性肿瘤细胞核的三维形态结构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收集乳腺外科手术切除标本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0例、乳腺原位癌1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0例及正常乳腺组织10例。每例随机切3个蜡块,HE染色,每张切片随机取3~4个视野,用Image-Pro图像分析软件测试核及细胞,按体视学公式计算以细胞为参照空间时乳腺上皮性肿瘤细胞核的体积密度(Vvn)、表面积密度(Svn)、表面积与体积比(Rsv,n)、数密度(Nvn)、核浆比(Rnp)、平均体积(vn)、平均表面积(sn)、平均自由程(λn)。结果:Vvn、Svn、Nvn、vn、sn、λn、Rsv,n及Rn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瘤及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4个组别的方差分析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Vvn、Svn、vn、sn及Rnp均分别大于乳腺导管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瘤及正常导管上皮细胞,且依次递减;乳腺癌的Rsv,n、λn及Nvn均分别小于乳腺导管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瘤及正常导管上皮细胞,且依次递增。结论:Vvn、Svn、Nvn、vn、sn、λn、Rsv,n及Rnp的变化在乳腺良、恶性肿瘤及正常乳腺组织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及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