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创伤致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外科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7年诊治的59例创伤致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及接受手术时间的不同分成4组:非手术治疗组(12例)、1-7d手术组(15例)、8-14d手术组(19例)、14d以后手术组(13例),比较4组间治疗前后的JOA评分改变。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59例均获得24-30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按JOA评分比较,手术组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8-14d手术组高于1-7d手术组(P〈0.05),1-7d手术组高于14d以后手术组(P〈0.05)。结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对脊髓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最好在伤后8-14d(平均10.2d)内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老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or dislocation,CSCIWFD)的临床特征、MRI表现、手术时机、方法和结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2例中老年CSCIW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的时机不同分为3组:早期手术组(伤后72 h内进行手术治疗)17例、晚期手术组(伤后在72 h~3周内进行手术治疗)22例和延迟手术组(在伤后3周~3个月内进行手术治疗)13例。使用日本骨科学会颈脊髓功能(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法对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颈脊髓功能、运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52例中老年CSCIWFD患者随访时间5~33个月,平均时间(15.03 ± 6.39)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早期手术组、晚期手术组和延迟手术组在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和ASIA运动评分均显著提高(P < 0.05),而3组JOA改善率和ASIA运动改善率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根据颈椎MRI诊断结果选择合适手术能够帮助CSCIWFD患者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并且手术时机(3个月内)与神经恢复没有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3.
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响  关骅 《海南医学》2010,21(1):50-53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困难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46例难以闭合复位的下颈椎双侧关节突骨折脱位患者,按照Allen分类分为屈曲牵张组和伸展压缩组,根据其颈椎损伤类型选择手术方案;术前、术后查颈椎正侧位X线、CT及MRI,评价椎间盘损伤情况和手术复位效果。采用A-SIA2000标准评价其颈髓损伤术前、术后ASIA分级及感觉、运动评分变化。结果颈椎复位情况:屈曲牵张组27例中21例后路切开复位后完全复位,6例术后脱位在Ⅰ度以内且无椎管狭窄。伸展压缩组19例中16例全部复位,3例患者术后脱位在Ⅰ度以内且无椎管狭窄。椎间盘损伤情况:46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CT及MRI检查,28例(60.86%)椎管内可见脱位节段椎间盘。全部病例复位后均未见椎间盘突出。神经功能:41例患者出院时ASIA感觉、运动评分有改善,5例患者至出院时评分无变化。手术前后感觉、运动评分变化,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正确的后路复位或前路复位多可达到良好复位,后路手术未见突出椎间盘加重脊髓损伤。(2)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Allen分类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老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or dislocation,CSCIWFD)的临床特征、MRI表现、手术时机、方法和结果。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5年12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2例中老年CSCIW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的时机不同分为3组:早期手术组(伤后72小时内进行手术治疗)17例、晚期手术组(伤后在72小时~3周内进行手术治疗)22例和延迟手术组(在3周~3个月内进行手术治疗)13例。使用日本骨科学会颈脊髓功能(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法对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颈脊髓功能、运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52例中老年CSCIWFD患者随访时间5~33月,平均随访时间(15.03±6.39)月。与治疗前相比,早期手术组、晚期手术组和延迟手术组在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和ASIA运动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而三组的JOA改善率和ASIA运动改善率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颈椎MRI诊断结果选择合适手术能够帮助CSCIWFD患者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并且手术时机(3个月内)与神经恢复没有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方法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不稳中的疗效.方法 通过选择本院下颈椎骨折脱位、小关节交锁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32例,采用后前联合入路,安放生物膜保护脊髓,取自体髂骨块植入间隙内;安放内固定物.然后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和JOA评分.结果 3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随访期间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JoA评分和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结论 后前联合入路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研究中青年颈椎无骨折脱位的急性颈脊髓中央型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脊柱外科2005 年8 月~
2009年8月间收治的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中资料完整者5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组(33例)和
非手术组(25例)。分别于入院时、14 d及1年随访时进行ASIA分级、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采用SPSS16.0软件完成统
计分析两组神经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最终ASIA分级中D-E级所占比例、运动及感觉评分,手术组均
明显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对中青年颈椎脊髓中央性损伤患者,存在明显的脊髓受压或MRI检查显示脊髓异常
信号在1个椎体高度以上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可以解除损伤脊髓的受压,改善其微循环,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西部地区县级基层医院开展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方法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探索适合基层医院治疗颈椎复合性损伤的工作模式,更好地为基层人民服务。方法:通过选择本院下颈椎骨折脱位、小关节交锁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32例,采用先从颈椎后路切开复位;再从颈椎前路切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安放生物膜保护脊髓,取相同大小和形状的自体髂骨块植入间隙内;安放内固定物。然后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和JOA评分、Frankel分级。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随访期间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JOA评分和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基层医院后前联合入路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命体征监护下急诊颅骨牵引复位在治疗下颈椎单节段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下颈椎(C3-7)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对其中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大于12个月的5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Ⅰ期急诊颅骨牵引复位结合Ⅱ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6例(牵引组),单纯Ⅱ期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治疗24例(撬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损伤节段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法、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3.35(12~15)个月。牵引组Ⅱ期颈椎前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撬拨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颈椎椎间隙高度、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均<0.001),两组间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脊髓损伤ASIA分级、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Ⅰ期牵引后、Ⅱ期手术后及术后1年随访,牵引组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撬拨组(P均<0.001);术后1年两组间脊髓损伤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撬拨组(41.67%)明显高于牵引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5,P=0.013)。结论: 监护状态下急诊颅骨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后续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有效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下颈椎骨折脱位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治疗策略与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随访6个月以上、年龄50岁以上的39例中老年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临床资料,对其受伤机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8.6个月(6。14个月)。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A级4例改善至B级,B级12例改善至C和D级,C级11例改善至D和E级,D级6例改善至E级;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前后ASIA评分增加幅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后路术式治疗前后ASIA评分增加幅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变,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轻重、影像学检查、患者全身情况等综合因素采用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但应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综合康复治疗48例颈髓损伤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颈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8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呼吸功能训练、上下肢肌力训练、平衡转移训练并配合传统疗法及矫形器的应用等。治疗前后进行呼吸功能评估、修改Barthel指数评分及ASIA运动及感觉评估。结果:经过42~95d治疗后,颈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修改Barthel指数评分及ASIA运动评分明显提高(P〈0.05),但感觉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地促进颈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对照组仅西医康复治疗。分别记录入院时、治疗4个月后ASIA神经(运动、感觉)功能状况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独立性功能评定FIM及不良反应。结果:在ASIA神经(感觉、运动)功能、FIM和ADL评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外伤脊髓损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价值,以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手术治疗的新鲜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8例,按伤后接受手术时间(72 h以内及72 h以后)将患者分为A、B两个治疗组,进行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与神经损伤恢复程度比较。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伤椎高度恢复、Cobb角及椎管占位情况,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按ASIA2000标准进行分级及评分。结果:68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68例患者的伤椎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均获得明显改善;组间比较,A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损伤恢复结果提示,A、B两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A组患者的恢复程度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显著,伤后手术时间越早,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在全身情况允许时,对脊髓损伤患者尽可能在早期行内固定减压手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的CSCIWFD患者各32例,并设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手术组患者JOA评分明显高于非手术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总有效率为96.88%,非手术组为71.8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过随访观察两组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能有效地提高治愈率,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应争取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脊髓损伤大鼠血清及脊髓内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8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36)、模型MT组(n=36)及假手术组(n=12)。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模型对照组给予无水乙醇,模型MT组给予MT,均为腹腔注射。对比术后12h、3、5d大鼠血清及脊髓组织中NGF的表达及Tarlov评分。结果术后12h模型对照组及模型MT组Tarlov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MT组TarlOV评分稍高于模型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d模型MT组Tarlov评分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12h、3、5d模型对照组和模型MT组血清NGF水平、脊髓组织NGF蛋白及NGFmRNA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模型MT组则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MT通过调高脊髓损伤大鼠体内NGF的表达起到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颈髓损伤早期死亡因素探讨(附8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颈髓损伤死亡情况及其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统计81例颈髓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并进一步分析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颈髓损伤程度、损伤节段、手术、气管切开与颈髓损伤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找出明显影响死亡率的临床因素。结果:颈髓损伤死亡率为11.11%,多死于呼吸衰竭和并发呼吸道感染。不同年龄、不同颈髓损伤程度及不同颈髓损伤节段的死亡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年龄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损伤程度B、C、D三级之间以及损伤节段C5~7、C8~T1之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颈髓损伤节段以及颈髓损伤程度是颈髓损伤死亡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四肢瘫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颈椎骨折脱位并四肢瘫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随访0~12个月,平均(5.8±3.6)个月。4例患者死亡,19例患者存活,脊髓功能ASIA评分提高0~1级。术前ASIA分级为A级9例,术后ASIA评分提高为B级2例,无提高3例,死亡4例;术前ASIA分级为B级14例,术后ASIA评分提高为C级6例,无提高8例。4例死亡病例均为单纯前路减压手术:1例术后呼吸、心搏骤停死亡,2例因自主呼吸微弱出院后在家中死亡,1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8例ASIA分级提高一个级别的均为一期前后路减压手术。结论一期前后路颈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或并硬膜下减压是治疗此类患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大鼠后肢功能及受损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备用.将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8只;B组(PBS对照组),48只;C组(BMMNCs实验组),48只.大鼠术后1d、3d、5d、7d、14d和21d行BBB评分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中NT-3的表达.结果:各个时间点BBB评分测试表明A组较B、C组分值高(P<0.05);B组分值较C组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显示各个时间点C组大鼠受损脊髓中NT-3的表达量高于B组(P<0.05),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NCs能够促进损伤脊髓组织中NT-3的表达,可能是其修复损伤脊髓,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