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是发生血管性痴呆最危险的因素,本文对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危险因素相关的基因研究也备受关注。这为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揭示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更加有效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综述了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量资料显示:血管性危险因素在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有理论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可能并非两个独立疾患。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共性研究已经在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影像学改变等各个方面广泛地开展。本文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在危险因素、影像学改变及早期预防等方面的部分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指血管或与血管相关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其范围囊括了痴呆及非痴呆等各种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主要是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基因遗传因素,病理生理改变是皮质下白质缺血及梗死,尼莫地平、美金刚、丙戊茶碱治疗VCI可能有一定疗效,防治其危险因素是预防VCI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神经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管性痴呆作为引起痴呆的第二大原因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血管性痴呆可以预防,故其危险因素的确定尤为重要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常与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混淆,因而系统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是正确认识本病的关键,并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不仅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也是Alzheimer病的危险因素,这对于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的痴呆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和医学意义。各种血管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脑血流而引起痴呆。  相似文献   

7.
痴呆的血管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不仅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也是Alzheimer病的危险因素,这对于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的痴呆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和医学意义。各种血管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脑血流而引起痴呆。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神经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性痴呆作为引起痴呆的第二大原因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血管性痴呆可以预防,故其危险因素的确定尤为重要。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常与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混淆,因而系统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是正确认识本病的关键,并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荣家  于国力 《山东医药》1989,29(10):11-13
痴呆系指意识清楚情况下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持久性智能衰退综合征,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我国属脑血管病高发病区,且血管性痴呆又是一种常见而某些功能障碍可逆的疾病。因此,积极探索引起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治疗,对防治脑血管病及血管性痴呆具有积极意义。我科自1986年12月~1989年1月共收治45岁以上脑梗塞住院病人264例,其中22例为血管性痴呆(8.33%)。本文重点讨论引起血管性痴呆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与血管性认知障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传统痴呆定义的束缚,目前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不能发现非痴呆的认知障碍,也难以与混合性痴呆相区别,更不能促进血管性痴呆的防治。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则可以涵盖所有与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变有关的各种程度的认知障碍,促进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与血管性认知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传统痴呆定义的束缚,目前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不能发现非痴呆的认知障碍,也难以与混合性痴呆相区别,更不能促进血管性痴呆的防治。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则可以涵盖所有与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变有关的各种程度的认知障碍,促进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546例脑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完成随访434例,于住院期间和脑卒中3个月后进行神经心理测试,其中痴呆组118例,非痴呆组316例。运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为27.2%。单因素分析表明,血管性痴呆组的年龄比非痴呆组高8.5岁,在低教育水平(小学以下)、每日饮酒、脑卒中史等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痴呆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低教育水平、每日饮酒和脑卒中史与血管性痴呆相关。结论血管性痴呆是血管因素和退行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血管因素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年龄、低教育水平、每日饮酒和脑卒中史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由各种血管性因素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综合征,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但其危险因素尚不明确.注重VCI的早期预防可有效减少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文章对VCI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卒中有直接联系,卒中后认知力损害有其独特表现形式,在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上尚无统一意见,一些血管性,基因性以及人口统计学因素被认为和血管性痴呆相关。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 VD)是由于脑血管疾病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类临床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记忆、执行能力等损害,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各种痴呆类型中唯一可早期预防、治疗的痴呆.现阶段,除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免疫与炎症因素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中,一些炎症标志物的改变,可作为VD发病早期的前哨因子,甚至...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行临床和智能评估 ,颈动脉彩超及头颅MRI检查 ,对研究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 ,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本组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生率为 31 2 5 % ,统计分析表明 :以多发性梗死、左半球梗死、大梗死、颈动脉狭窄、以往脑血管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为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是由多因素决定的 ,积极对危险因素的干预 ,可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痴呆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预防或延缓其发生和进展十分重要。近年来,针对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坚持饮食管理以及功能锻炼等生活方式调整已被证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卒中后痴呆。胆碱酯酶抑制药、谷氨酸受体拮抗药等药物在延缓卒中后痴呆和血管性认知损害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就卒中后痴呆的预防和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柳真裕 《内科》2007,2(3):410-41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实质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以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受损的痴呆综合征。主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是老年性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Alzheimer病(AD)其预后相对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危险因素及机制早期干预,而达到治疗目的。现就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血管性痴呆和Alzheimer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是血管性痴呆的前期阶段。同型半胱氨酸可能主要通过损伤血管壁结构及其功能而与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后痴呆的早期治疗和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102例脑梗死病人在住院期间行临床和智能评估、头颅MRI检查,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高龄、男性、文化程度低、高血压、糖尿病、病灶数目多、体积大、左半球或双侧半球病变为脑梗死后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后痴呆是由多因素决定的,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对早期治疗和预防痴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