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莹  徐凯  周胜利  卢明智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253-125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健康成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成像中的价值及优势。方法:30侧健康成人膝关节行微体素CT扫描,其中左侧16例,右侧14例,其中20例行MRI检查。将CT扫描原始横断面图像数据传送至AW4.3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图像后处理,观察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显示效果及CT表现,测量PCL的长径、厚度、CT值、PCL角、PCL指数等相关参数并与MRI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结果显示以膝伸直位正矢状面上显示PCL全长最佳,呈凸面向后、边缘光滑的弓形带状稍高密度影,各个指标的CT与MRI测量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部分测量值接近解剖测量值。结论:16层螺旋CT可以精确测量后交叉韧带及邻近骨结构,对指导临床应用及手术操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显示前交叉韧带(ACL)前内侧束(AMB)和后外侧束(PLB)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材料和方法:对20例正常志愿者及40例经手术或膝关节镜证实无ACL损伤者行T2*WI对比的三维梯度回波多回波成像(3D-MEDIC)检查,通过多平面重建(MPR)显示ACL的AMB和PLB的形态。结果:(1)横轴面:ACL自股骨端向胫骨端走行过程中形态逐渐变化:近股骨附着层面呈带状;中部层面呈不对称的倒"V"形,PLB大于AMB;胫骨附着层面呈倒"U"字形。(2)平行ACL的斜冠状面:AMB和PLB呈"人"字形分布。(3)在斜冠状位平行ACL的斜矢状面:51例(85%)可区分出前内侧束(AMB)和后外侧束(PLB)。结论:利用高分辨三维MR成像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够帮助显示ACL的主要AMB和PLB分支。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3D Cube T2WI核磁共振成像斜冠状位重建图像显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双束结构,并测量其解剖指标.方法:19例经临床确诊的健康志愿者行双膝关节3D Cube T2加权MRI检查.分别在斜冠状位重建图像测量前内侧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和后外侧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的股骨止点、胫骨止点宽度、韧带长度及走行角度.应用Mann-Whitney test比较AMB和PLB的长度,止点宽度和走行角度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对测量所产生的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MB和PLB的平均长度分别为31.01mm和25.38mm;股骨止点平均宽度为10.6mm和9.47mm;胫骨止点平均宽度为11.28mm和8.49 mm;走行角度平均为72.01°和64.97°.AMB、PLB的股骨止点、胫骨止点宽度及走行角度在不同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男性AMB和PLB韧带长度大于女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种差异与身高成正相关(P<0.05).结论:各向同性3D Cube T2加权序列及其重建图像所显示的ACL双束结构;以及股骨止点宽度、胫骨止点宽度、长度及走行角度的精确测量结果,可为个性化制定ACL双束重建术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前交叉韧带(ACL)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膝关节稳定, 防止胫骨平台前移。ACL损伤的占比已超过膝关节损伤的50%, 若诊治不及时, 将增加半月板和软骨等结构继发性损伤的风险, 造成膝关节慢性疼痛及退变。虽然大部分ACL损伤可通过其在MRI上的直接征象确定, 但对一些复杂情况及ACL部分撕裂的辨别仍不够明确, 继而影响治疗策略。ACL损伤后, 膝关节内部解剖关系的改变也会导致后交叉韧带(PCL)等其他结构在MRI上形态的改变, 这些间接征象可以辅助诊断ACL损伤。笔者就PCL MRI相关指标在ACL损伤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交叉韧带包括前交叉韧带(ACL)和后交叉韧带(PCL),由于ACL大部分位于踝间窝内,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MRI成像显示完整的ACL有一定困难,ACL损伤时MRI更难于显示。因此MRI成像要完全显示交叉韧带,最大限度地显示交叉韧带及邻近组织结构全貌,为临床提供交叉韧带损伤诊断和治疗依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交叉韧带成像方法的MRI研究、报道很多,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显示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髌骨-髌腱-胫骨(B-PT-B)移植物在关节镜监视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的体会及疗效观察。方法对32例ACL断裂、6例PCL断裂、3例ACL及PCL同时断裂共41例43个膝关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由山西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B-PT-B移植物(包括新鲜及经辐射两种材料)进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同时处理合并伤,观察手术前后生化、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及全身及膝关节局部反应,定期检查康复锻炼、关节功能等情况,应用Lysholm评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除1例于术后10d因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致患膝感染(经关节腔冲洗、应用抗生素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未见排异反应及感染发生。38例获得随访,时间4-40个月,所有患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无膝前区疼痛;6例患者体检有弱阳性或阳性体征,其中2例ACL及PCL均重建者术后抽屉试验阳性需再次行紧缩及后外侧结构重建手术,1例ACL重建者于术后2个月爬山跌倒致重建ACL部分撕裂伤而行紧缩术。术后Lyaholm评分为(92.20±2.14)分,与术前(57.63±7.1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同种异体B-PT-B在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ACL、PCL有良好的手术疗效,可避免自体移植物取材后造成的并发症;同种异体B-PT-B移植物是重建ACL、PCL理想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7.
后交叉韧带指数在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量后交叉韧带指数(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dex,PCLindex)并观察其与关节稳定性的关系,评估其诊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的临床价值。方法:在ACL完全断裂、部分断裂、完整的受试者膝关节正规MRI矢状位片上,测量其后交叉韧带止点的直线距离(X)和该直线到后交叉韧带弧顶的距离(Y),计算PCL指数(X/Y)。利用KT2000,在屈膝30°和90°位分别给于15磅、20磅、30磅和最大拉力,测量双侧胫骨前移的距离,计算双膝的位移差值。分析PCL指数与KT2000位移差值的相关性,评价PCL指数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ACL完整患者的PCL指数为5.0953±0.6029,ACL部分断裂患者的PCL指数为3.5867±0.5276,ACL完全断裂患者的PCL指数为3.4217±0.5532。PCL指数与最大拉力时的KT2000位移差值呈负相关。结论:PCL指数可以作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膝关节损伤出现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平台后缘对吻性骨挫伤时与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0例膝关节损伤伴有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平台后缘对吻性骨挫伤的MRI图像,分析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平台后缘对吻性骨挫伤与前交叉韧带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在50例有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平台后缘对吻性骨挫伤的膝关节损伤患者中,前交叉韧带损伤50例,其中断裂38例,损伤率达100%,断裂率达76%。结论在急性膝关节外伤时,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平台后缘对吻性骨挫伤的出现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及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经胫骨隧道(TT)入路和前内侧(AM)入路两种方法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股骨隧道的定位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42例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改良TT入路技术重建ACL,18例采用AM入路技术重建ACL。术后1周内行膝关节CT平扫+三维重建评估股骨骨道位置,术后3个月时扫描MRI并测量JGS、JGC角;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方松弛度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方松弛度、轴移试验阴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前方松弛度,轴移试验阴性率相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分析显示,两组股骨骨道内口位置无明显差异(P>0.05),MRI测量JGS、JGC角,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经胫骨隧道入路和前内侧入路重建ACL,均可获得良好的股骨解剖中心隧道定位,骨道位置无明显差异,术后早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胫、股骨重建位置变化对等距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交叉韧带(A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结构。ACL断裂后若未经治疗可引起膝关节不稳定,最终导致关节退变甚至关节功能丧失。1917年Hey Grove首次通过手术方法重建ACL。之后,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韧带重建方法,但临床疗效,尤其是远期疗效并不十分满意。原因之一是ACL的重建位置很难恢复到伤前正常状态。笔者探讨模拟生理负荷条件下,ACL胫、股骨重建位置变化对等距的影响以及股骨韧带附着区是否存在等距重建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军事训练膝关节应力性损伤的组织特点、风险因素评估、发病及流行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12-2012-12军事训练膝关节应力性损伤患者的MR资料共计99例,102个膝关节,对每一例膝关节MR图像的组织结构及信号强度进行分析、比较,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膝关节组织损伤的不同例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交叉韧带98例,关节腔积液76例,胫骨近端42例,股骨远端38例,内侧副韧带34例,后交叉韧带31例,外侧副韧带24例,内侧半月板18例,外侧半月板11例。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方差分析方法,不同性别膝关节组织损伤病例数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膝关节组织损伤病例数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两比较,〈20岁人群中的部分组织病例数具有差异性。结论:膝关节应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与年龄、性别、训练科目等因素有关,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频度最高,其次是滑膜,组织的损伤与不同的应力作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模型软骨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与MRI分级对照分析,探讨MRI软骨损伤分级与MMP-2表达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5组,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均采用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建立OA模型,分别在术后2周、4周、6周、8周行MRI检查和病理学观察,观察退变软骨的病理变化和MMP-2表达水平。结果:随着时间延长,软骨破坏日趋明显,各组间MRI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表达水平在术后第4周最高,对照组MMP-2表达水平与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组高于术后8周组(P<0.05)。各组软骨损伤的MRI分级与MMP-2表达存在相关性(Spearman’s相关系数,r=0.547,P=0.001)。结论:MRI能够准确评价不同时期OA软骨退变的病理改变;MMP-2在退变的早期和中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结合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13例均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伴有反复自发性气胸,3例伴乳糜胸,2例伴咯血,1例合并腹部淋巴管瘤。肺功能检查表现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合并弥散功能降低;MSCT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腔影,薄层重组和HRCT图像可清晰显示囊腔薄壁及常规CT不能显示的小的囊腔,囊壁外可见贴壁的血管影。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对多数病例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MSCT后处理技术对月骨周围脱位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在月骨周围脱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月骨周围脱位患者的MPR及VR影像资料。结果:MPR及VR重组图像清晰显示14例月骨周围脱位及伴随19处骨折;MPR显示月骨周围脱位位置明确,骨折线显示清晰,VR显示脱位图像直观、立体感强,脱位的空间位置及骨碎片移位情况比MPR更清晰。结论:MPR、VR可为诊断月骨周围脱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剖观察踝关节外侧各韧带的形态特点,并与低场MR扫描测量数据进行对比,为临床提高MR诊断踝关节韧带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将10例正常成人尸体足踝关节标本(每例取一侧)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踝外侧各韧带的长、宽、厚度值,与自然位(跖屈约20。)MR扫描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然位MR检查能较好地显示各韧带的解剖形态,MR测量距腓前韧带(ATFL)及跟腓韧带(CFL)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4.190±0.595)mm和(23.46±1.578)mm,宽度(8.76±0.883)mm和(5.700±0.442)mm,厚度(1.840±0.190)mm和(2.110±0.296)mm。解剖测量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4.128±0.610)mm和(23.452±1.506)mm,宽度(8.782±0.916)mm和(5.704±0.453)mm,厚度(1.882±0.224)mm和(2.106±0.313)mm,解剖和MR各测量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位是MR检查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较理想体位,解剖与MR测量值基本一致,低场MRI能较准确显示踝外侧副韧带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李长清  陈旺生  李建军   《放射学实践》2009,24(8):910-912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MRI最佳的扫描方式,提高前交叉韧带MR图像的显示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前交叉韧带MRI图像。每住受检者都按两种不同扫描方式进行扫描,第一组:斜矢状面以轴面定位像进行扫描;第二组:斜矢状面在第一组定位方式基础上,再在冠状面上按前交叉韧带走行倾斜角度进行扫描,观察两组前交叉韧带MR图像的显示情况,将所得前交叉韧带图像分为可全程显示、可分段显示、不显示三种,最后将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第一种扫描方式全程显示70例(70/100)、分段显示25例(25/100)、不显示5例(5/100);第二种扫描方式全程显示95例(95/100)、分段显示5例(5/100)、不显示0例(0/100)。结论:两种扫描方式前交叉韧带的显示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二种扫描方式对前交叉韧带的显示情况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扫描方式,能显著提高前交叉韧带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7.
MS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各向同性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患者先行X线检查,再采用MSCT机进行各向同性扫描,应用SSD(三维表面重建)、VR(容积再现)、MPR(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观察不同重建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38例患者中DR显示肋骨骨折62处,另有5处怀疑骨折,而MSCT显示了全部38例共81处肋骨骨折。结论:MSCT扫描,具有扫描快、图像清晰的优点,结合VR、MPR等图像后处理功能可提高骨折的诊断,明显优于DR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MSCT后处理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疑似颅内血管性病变的93例患者行MSCTA检查,所得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处理,表面遮盖法(SSD)和仿真内镜(CTVE)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其中55例行DSA检查对照,38例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9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63个(59例),其中〈3 mm的动脉瘤6个,血管畸形15例,烟雾病19例。所有病例经VR、MPR、MIP及CTVE重组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及AVM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解剖关系。结论:多种重组技术联合运用能为脑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DTI评价针刺改善脑白质缺血损伤的有效性。方法:8例经DWI序列扫描证实有单侧急性脑白质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和无针刺组进行治疗,各4例,分别于治疗后第1、2、3个月末行常规MRI和DTI检查。DTI原始图像经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ADC和纤维示踪成像图。根据DWI图像,分别于缺血白质区域和对侧同名纤维束镜像区域取正常ROI,测量FA值和ADC值后,计算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个月末和3个月末,针刺组急性脑缺血患者损伤脑白质的ADC比值显著低于无针刺组(t=2.459,P=0.01;t=1.889,P=0.036)。首诊、1个月末的2组ADC和FA比值以及2个月末、3个月末2组F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示踪成像显示缺血区域脑白质较正常区域分离、稀疏、缺失。结论:DTI技术可显示针刺对急性脑缺血患者脑白质损伤的改善,其中ADC比值为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和MSCT征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MSCT征象,以提高对FNH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FNH病例的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MSCT检查,且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为1个月以内。结果:12例为肝内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2个)病灶。病灶中79%(11/14)MRI平扫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21%(3/14)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所有病灶(14/14)MSCT平扫均呈等或稍低密度;同时在显示病灶内部结构时MRI中79%(11/14)、MSCT中57%(8/14)见中央瘢痕或纤维分隔。MRI及MSCT两种检查方法的动态增强中,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的比率MRI为100%(14/14)、MSCT为93%(13/14);病灶周边或中央异常增粗、扭曲的血管影MRI为14%(2/14)、MSCT为43%(6/14);病灶周边假包膜MRI为21%(3/14)、MSCT为7%(1/14);所有病灶均表现出"快进慢出"强化方式;中央瘢痕延迟强化MRI为82%(9/11)、MSCT为63%(5/8)。结论:绝大多数FNH在MRI和MSCT上有特征性的征象,MRI对其中央瘢痕病理特征的显示优于MSCT,MSCT则在病灶周边或中央增粗、扭曲血管病理特征的显示上优于M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