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硬化(LC)晚期常伴发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和体征,给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带来很大困难。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已广泛应用颅脑疾病的检测,但对患者的EEG、BEAM改变报道甚少。本研究探讨老年人门脉系统改变与EEG、BEAM变化的关系,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肢体抖动综合征(LS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LSS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12例患者均以肢体抖动为首发症状,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MRI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有相应的阳性发现,经支架置入和药物保守治疗后多数患者未再发作。结论 LSS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式,临床上应与其他发作性疾病如局灶性运动型癫痫相鉴别。血运重建,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治疗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王竹梅周围神经损害是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其早期常无典型症状,临床不易确诊。为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依据,我们对138例DM患者进行了神经电生理检查,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4.
自动体外除颤器临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临床应用中对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诊断能力、治疗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Power Heart全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入选的21例室速、室颤患者进行监测。结果全组发生需电击的心律失常108次,实施自动电除颤99次,发放的电除颤转复成功率96.97%(96次),无效率3.03%(3次,含1次心房扑动误治疗),误治疗率2.02%(2次)。AED电除颤成功治疗后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7.71%(17次)。4例患者AED治疗后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和室速、室颤发作频度增加,发作间期缩短的现象。结论AED能够有效地自动诊断和治疗室速、室颤,但临床应用仍有较多问题需注意。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山东省立医院(250021)刘洪俊,吴泰璜,穆庆岭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临床少见,因其症状和体征均无特异性,故早期诊断困难。1987-1996年,我们收治MVT患者10例,现就其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本组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糖尿病足感染(DFI)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16例DFI患者分为临床症状典型(D)组和非典型(F)组,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hsC—RP,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结果两组患者hsC—RP,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监测hsC—RP可作为诊断DFI及其转归的敏感指标之一,对于临床症状非典型患者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潘华福 《内科》2008,3(5):700-70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22例(78.6%)首发症状是胸、背、腹等突然出现剧烈疼痛。X线胸片检查示主动脉或纵隔影增宽16例(57.1%),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现典型夹层分离征象19例(67.9%),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准确性均很高,分别为95%,100%。住院死亡6例,病死率21.4%。结论提高对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的认识,及时诊断和积极正确治疗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主要表现为脊髓后索和侧索受损症状;周围血象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15例,缺铁性贫血1例;胃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均阳性2例;血清维生素B12降低1G例,叶酸异常1G例;电生理检查均有明显改变。经治疗后明显好转。认为SCD诊断除依据典型脊髓侧索、后索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贫血及血清维生素B12减少外,还可借助于电生理、MRI检查诊断,早期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常有上腹部不适,上腹部饱胀,中上腹痛及恶心呕吐,既往认为此类症状由慢性乙肝所致。故在治疗肝病时,很少给予胃病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发现有此类症状的慢性乙肝患者往往存在胃及十二指肠病变。为便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结核性心包炎(tuberculous pericarditis,TP)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对TP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36例T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青壮年多见;(2)发热、胸痛、胸闷憋气为渗出性结核性心包炎(effusive tuberculous pericarditis,ETP)的常见临床症状;腹胀、呼吸困难为缩窄性结核性心包炎(constrictive tuberculous pericarditis CTP)常见临床症状;(3)ETP合并双侧胸腔积液多见,少数合并其他浆膜腔积液;(4)ETP心包积液以血性液占大多数,纤维素渗出多见,常规、生化、腺苷脱胺酶(adenylate deaminase,ADA)对ETP有诊断价值;(5)心动超声检查对心包积液探查敏感、可靠、易行,结合心脏CT检查对CTP有较高的诊断价值;(6)含利福平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手术是CTP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对于发热、胸痛、胸闷憋气青壮年患者应摄X线胸片、超声心动检查及积液常规、生化、ADA检查除外ETP;对腹胀、呼吸困难青壮年患者除进行上述检查还要结合心脏CT检查除外CTP。早期诊断并采用含RFP方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细胞吞噬性组织细胞脂膜炎(CHP)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治疗,提高生存率。方法:报道1例诊断为CHP并发脑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并结合文献,对该疾病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愈后进行分析。结果:恶性CHP患者对化疗效果不十分理想,疾病发展迅速,本例患者晚期出现脑神经系统症状,治疗无效,死亡。结论:CHP的病因不明确,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恶性CHP治疗效果差,疾病发展快,多在短期内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CG)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8例CG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进行膀胱镜检查,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44例病变范围较大且累及较深者行经尿道黏膜电灼(电切)加膀胱内灌注化疗,术后膀胱镜复查正常38例,6例病变残留或复发者再次电切及膀胱内灌注化疗;结果治愈33例,缓解8例,未愈3例。21例病变范围较小者仅行经尿道黏膜电灼(电切),术后复查正常18例,3例复发者再次电切治疗;结果治愈16例,缓解2例,未愈3例。3例黏膜仅呈慢性炎症性改变者口服药物治疗,结果好转2例、未愈1例。结论膀胱镜和病理活检是CG的主要诊断方法,在治疗上应根据其病变类型、病变部位、病变范围、临床症状等选择治疗方案,其中经尿道电灼(电切)加膀胱内灌注化疗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际军  张淑玲  朱长友 《山东医药》2008,48(46):106-106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常见的晕厥类型,其病理机制复杂多样,导致诊断、治疗相对困难。大多数专家认为,对于发作次数少,发作前有明显的前驱症状的VVS患者可以暂不治疗,而只有对那些发作频繁、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及高空作业、司机等特殊职业者,对晕厥发作无前驱症状的患者(特别是晕厥导致外伤),或晕厥时有癫痫样发作或大小便失禁的患者,需要进行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临床对少见原因引起咯血的诊疗水平。方法对4例已经明确诊断的少见原因引起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4例咯血病因分别是肋间动脉-肺动脉瘘(intercostal—to—pulmonary arterial fistula,IPAF)、肺内错构瘤(pulmonary hamartoma,PH)、单纯性左肺动脉缺如(absence of the left pulmonary artery,ALPA)、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均为临床少见病例。IPAF首选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肺内错构瘤为肺部良性肿瘤,结合病史和影像一般可以获得初步诊断,确诊及治疗依赖手术;ALPA影像检查可以获得诊断,如果合并大咯血,手术治疗是最佳的临床选择;PPH经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即可获得初步诊断,右心导管检查是确诊的可靠依据。结论咯血为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之一,但少见原因引起的咯血容易误诊。遇到不明原因的咯血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临床检查,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生物反馈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生物反馈是其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FC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78例符合FC罗马Ⅱ标准的患者行生物反馈训练,应用症状积分量表、结肠转运时间、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评定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改善情况。结果:生物反馈治疗FC的总有效率为79.5%。生物反馈治疗前,与中国常模相比,FC患者的焦虑(39±8对31±13)和抑郁(52±9对42±11)积分显著升高(P均〈0.01)。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焦虑(33±7对39±8)和抑郁(46±8对52±9)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生物反馈不仅可改善FC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改善其异常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类型概况及治疗回顾的研究   总被引:88,自引:2,他引:88  
目的:了解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出现频率、类型及治疗的情况,将有助于此类患者的合理治疗。方法:对符合国际诊断标准805例患者(来自全国各大区的18所大型医院)的材料进行上述方面的分析。结果:临床症状出现频率依次为腹胀(90.9%),嗳气(75.7%),早饱(71.2%),上腹痛(59.9%),反酸(410%),烧心(4.9%),恶心(3.4%),厌食(3.4%),胸骨后痛(23.0%)及呕吐(14.2%)。临床类型:运动障碍样型(61.7%),溃疡样型(17.5%),复合型及未定型(13.0%),反流样型(7.8%)。患者既往治疗时间达1~14个月,半数以上无明显疗效,三分之一还有症状加重乃至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和西方报道不同,我国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运动障碍样型最为常见,说明此症和生活方式与习惯密切相关,而其治疗仍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饮食指导联合心理干预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伴抑郁症状患者通过饮食指导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能否更好地改善IBS相关症状。方法将临床诊断为IBS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0;焦虑白评量表SAS标准分≥53为伴抑郁症状的患者21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取样本106例,随机分成药物抗抑郁治疗组35例(对照组)、心理干预组(药物抗抑郁治疗基础上加心理干预)35例和联合饮食组(心理干预组治疗基础上加饮食指导)36例,疗程6周。治疗期间记录症状改善情况及心理症状白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及焦虑自评量表,并追踪其疗效。结果联合饮食组在治疗第4周末和第6周末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和94.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57%和62.86%。与心理干预组相比,联合饮食组的总有效率也较高,从心身健康的改善来看,联合饮食组和心理干预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压力的减轻以及饮食的调整,抑郁情绪明显缓解,患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临床症状评分等变化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束治疗后第12周随访,联合饮食组的复发率仅有5.56%。结论饮食指导联合心理干预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起着协同作用,可有效提高IBS伴抑郁症状患者治疗效果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8.
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特征及诊断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研究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反应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提高对CVA的诊治水平。方法 2009年10月到2010年8月期间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门诊及涪陵中心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咳嗽,并且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拟诊为CVA的患者,记录其咳嗽的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和咽部体征。并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剂50/100μg,2次/d吸入,1-2周后门诊或电话随访,评价疗效和确定诊断。结果共46例患者入选本试验,41例完成随访研究。CVA患者大多数有夜间咳嗽(87.9%)和咽部瘙痒等症状(87.9%),近半数患者咳嗽剧烈,干咳患者仅占39.0%,45.5%合并鼻炎或鼻窦炎。治疗有效率为80.5%(33/41)。治疗无效组与有效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夜间咳嗽情况和咽部阳性症状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但治疗无效组患者伴随的胃病或反流症状,清喉和咽部体征有明显高于有效组患者的趋势。结论夜间咳嗽和咽部瘙痒等是大多数CVA具有的症状特点,气道反应性测定和抗哮喘治疗反应是确诊CVA的主要依据。对抗哮喘治疗无效的患者,还需要深入研究影响疗效的原因,不宜简单地排除CVA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内镜下电凝术配合中药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胃镜电凝术后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胃镜电凝术后奥美拉唑治疗;2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和胃内疣状结节消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胃镜下电凝术配合中药治疗对疣状胃炎有较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延缓诊断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29例急性心梗(AMI)的临床资料。早期延误诊断超过24小时的达20.9%(27例),6-12小时的为38.0%(49例),延误原因有二:1、临床症状不典型;2、缺乏及时的动态观察。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警惕,以免影响患者的治疗与抢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