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尿酸(BUA)、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的关系。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颈动脉内膜病变分为观察组(55例)与参考组(45例),观察两组患者BUA、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TC、TG、HDL、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A、UAER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之间有着显著关系,可作为病情观察的有效指标,一旦出现异常,需要考虑为颈动脉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21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1组、对照1组,研究2组和对照2组,对比分析四组患者的病程、BUA、FBG、TG、TC、LDL、HDL、UAER、颈动脉IMT变化情况。结果四组患者所测得的BUA、UAER进行比较,其差异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发生病变具有相关性,而BUA、UREA水平变化是其主要测得指标,如异常需马上治疗,防止患者出现颈动脉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3.
薛为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97-59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尿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189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尿酸、尿白蛋白、双侧颈总动脉内膜等指标的检测,按照血尿酸、尿白蛋白的水平分成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正常组、混合组4个组别,比较4个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高低。结果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混合组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混合组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P<0.05),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变化与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说明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降血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76例,按测得的尿微量白蛋白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尿微量白蛋白≥30 mg/L归入实验组,共34例,尿微量白蛋白<30 mg/L归入对照组,共42例.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分别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采用SPSS V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两组测得的IMT值分别为(1.22±0.30)mm和(1.06±0.24)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的因素,以及颈动脉内膜病变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将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03例,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54例(A组),内膜无明显变化的49例为(B组)。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观察血压,血脂,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尿微量白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冠心病,脑梗塞的发病率的变化。结果 A组收缩压(SBP)、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尿酸,尿微量白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B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于B组,P〈0.05。A组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和脑梗塞的比例较B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压、血脂、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病变的危险因素,颈动脉内膜病变与大血管病变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白蛋白尿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146例T2DM患者行24h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根据结果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86例)和异常白蛋白尿组(60例,包括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并对2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正常尿、微量白蛋白尿(MAU)以及大量白蛋白尿3组间颈动脉IMT的差异.结果:病程、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三酰甘油、颈动脉IMT和血肌酐是2型糖尿病白蛋白尿的影响因素;病程长、三酰甘油高、颈动脉IMT增厚、血肌酐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05、1.528、12.781和1.029).3组间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微量白蛋白尿组与大量白蛋白尿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是白蛋白尿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IMT无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早期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7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尿UAER,依据UAER将患者分为A组(UAER<20μg/min,42例),B组(UAER20~200μg/min,30例),同时用超声波多普勒血流计检测踝肱比值(ABI),进行组间比较,对两者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ABI与尿UAER、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负相关。结论ABI可作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下肢血管病变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诺和锐30联合应用对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61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尿蛋白定性,分为尿蛋白阴性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的微量白蛋白尿组(A组)38例和尿蛋白阳性的蛋白尿组(B组)23例,口服缬沙坦,根据血糖每日早晚2次餐前15 min皮下注射诺和锐30。治疗16周后观察缬沙坦与诺和锐30联合应用影响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组和B组的尿微量蛋白排泄率降低分别为(44.8±16.3)%和(29.0±2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与诺和锐30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 2型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E法检测 15例正常人 (对照组 )和 5 7例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VEGF ,其中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 (MAU)组 2 5例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 32例。结果 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血管病变组 ,血清VEG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VEGF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颈动脉中内膜厚度 (IMT)呈正相关。结论 VEGF参与了糖尿病大小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可能是其早期临床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200μg/min时称为微量白蛋白尿(MAU),大于200μg/min时可被常规检验方法测出称临床白蛋白尿(CAU)。如能排除其它原因,糖尿病伴CAU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依据。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MAU是衡量肾病变的公认指标。本文观察了8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UAER与大血管病变(包括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脑卒中)发病率,旨在讨论MAU与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并同CAU比较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 C)、C反应蛋白(CRP)及尿β 2微球蛋白(β 2-MG)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11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三组:B组为正常蛋白尿组42例(UAER<20μg/min),C组为微量蛋白尿组33例(20μg/min≤UAER≤200μg/min),D组为大量蛋白尿组36例(UAER>200μg/min);同时选择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A组).测定各组血CysC、CRP和尿β 2-MG,应用Pearson's相关性分析检测各指标与UAER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测试各指标及联合检测检效能.结果 DN患者Cys C、CRP和尿β 2-M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患者Cys C、CRP和尿β 2-MG水平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5、0.46、0.53,P<0.05);CysC、CRP和尿β 2-MG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诊断.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CysC、CRP和尿β 2-MG水平的升高与其早期肾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联合应用可以提高DN早期肾损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 4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1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20例,临床白蛋白尿组(C组)16例;另设健康对照组(D组)20例。测定各组血清hscRP浓度,比较各组与对照组的hscRP水平。结果各组血清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据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增高而升高。结论 hscRP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且随糖尿病肾病病程的进展,hsCRP水平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UAER。依据UAER高低将所有患者分为尿白蛋白正常组(NA组)6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15例,明显白蛋白尿组(OA组)15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声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计算硬化斑块指数(PI)。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异常及硬化斑块发生与UAER的关系,并比较3组临床资料。结果OA组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UAER水平与IMT、PI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3和r=0.303,P均〈0.01)。结论UAER升高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应进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轻度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尿酸、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分成轻度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观察组,50例)和非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对照组,55例),比较两组血脂谱、血尿酸及颈动脉内膜厚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间年龄、血压、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脂谱、血尿酸及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单因素相关分析,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TSH、血尿酸、血肌酐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TSH、尿酸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 TSH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及尿蛋白排泄率水平,探讨2型糖尿病的高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根据血尿酸浓度将50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分别检测两组血压、人体测量学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尿酸、血肌酐及尿蛋白排泄率等指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肾小球滤过率及尿蛋白排泄率水平。结果高尿酸组中的无蛋白尿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大量白蛋白尿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正常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尿酸组中大量蛋白尿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两组间微量蛋白尿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尿酸与糖尿病肾病相关,血尿酸可更直观地预测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科2005~2008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抽取298例分成伴有下肢血管病变组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血压,胰岛素敏感指数,体重指数,24h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糖肢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除予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血压,低胰岛素敏感指数,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增加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亦与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 ,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1,2 ] 。本文通过分析 2 2 6例 2型糖尿病病人的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目的在阐明其与大血管病变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共收集住院及专科门诊的 2型糖尿病病人 2 2 6例 ,均符合WHO(1998年 )糖尿病诊断标准 ,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将病人分三组 ,Ⅰ组 (正常白蛋白尿组 )为 <2 0 μg/min ,Ⅱ组 (微量白蛋白尿组 ) >2 0~ 2 0 0 μg/min ,Ⅲ组 (大量白蛋白尿组 )为 >2 0 0 μg/min ,非糖尿病组 30例为正常对照组。各组例数及临床情况如见表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胰岛素抵抗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糖耐量正常组(NGT)和糖耐量减低组(IGT)各80例患者。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J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各项指标。结果糖耐量减低伴微量白蛋白尿(IGT—MAU)组HOMA.IR、IMT、RI、hs—CRP均显著高于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减低伴尿白蛋白正常(IGT—NAU)组(P〈0.05),PI显著低于NGT组和IGT-NAU组(P〈0.05)。IGT—MAU组尿白蛋白排泄率与HOMA—IR及IMT均正相关。结论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糖耐量减低患者具有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更严重。微量白蛋白尿可作为糖耐量减低患者胰岛素抵抗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胱抑素C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尿微量白蛋白不同分为单纯糖尿病组(4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尿微量白蛋白30~300 mg/24 h, 40例)、中晚期糖尿病肾病组(尿微量白蛋白>300 mg/24 h, 68例);另选取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胱抑素C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采用酶法测定尿肌酐水平,计算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比较四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比较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阳性检出率、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分别为(8.02±1.05)μmol/L、(0.78±0.08)mg/L、(1.40±0.84)mg/g,单纯糖尿病组分别为(14.26±1.44)μmol/L、(2.70±0.66)mg/L、(47.80±8.18)m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与氧化应激的相关关系。方法:共选取研究对象106例,包括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6名,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20ug/min),2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0ug/min≤UAER200ug/min),28例;大量白蛋白尿组(UAER≥200ug/min),26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和空腹血糖(FPG)等生化指标,高压液相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分析血清胱抑素C与氧化应激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血清胱抑素C水平随着蛋白尿排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正常白蛋白尿组(6.20±0.62)mg/L vs微量白蛋白尿组(8.04±0.21)mg/L vs大量白蛋白尿组(10.18±0.74)mg/L,有统计学差异(P0.05)。胱抑素C与尿白蛋白和MDA均呈正相关(r=0.5736,P0.05;r=0.6435,P0.05),与SOD、GSH-Px呈负相关(r=0.3521,P0.05;r=0.3065,P0.05)。结论:CysC有助于评估早期糖尿病肾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CysC、MDA、SOD和GSH-Px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