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血小板抗原1—16基因与血小板输注无效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PA-1—16基因多态性分布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关性。方法应用PCR-SSP法对上海地区268名汉族人群行HPA-1—16基因检测;应用ELISA法对49名反复输血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行血小板抗-HLA-Ⅰ与抗-HPA筛查试验。结果上海地区汉族人群HPA-1—16系统中,HPA-1—6,15系统等位基因频率1a=0.9889,1b=0.0111,2a=0.8881,2b=0.1119,3a=0.5989,3b=0.4011,4a=0.9963,4b=0.0037,5a=0.9907,5b=0.0093,6a=0.9832,6b=0.0168,15a=0.6418,15b=0.3582,均呈多态性分布;其余HPA-7—14,16系统等位基因均呈单线性分布。HPA-1,2,4—6,15系统主要以aa纯合子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776,0.7799,0.9925,0.9813,0.9664,0.4328。在HPA-2、3、15系统中出现bb纯合子基因型,其频率均为0.0037,0.1530,0.1492外,其余系统均未出现bb纯合子基因型。另外,在HPA-1—6,15系统中出现ab杂合子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0224,0.2164,0.4963,0.0075,0.0187,0.0336,0.4180,以HPA-3杂合度最高,其次次序为HPA-15、HPA-2。在随机输血中,HPA不合发生率以HPA-3为最高(0.3650),其次分别为HPA-15(0.3541)、HPA-2(0.1790)。49名反复输血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有61.22%(30名)输血后相继出现抗-HLA-Ⅰ,而始终未检出抗-HPA。结论上海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是抗-HLA-Ⅰ所致;只需检测供者与受(患)者的HPA-2、-3、-15基因相合,就可基本达到血小板匹配性输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313位点(GSTπ313)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78例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基线资料匹配的有锰接触史的健康人81例作为对照组。GSTπ313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识别。对2组外周血GSTπ313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基因型的检出值与理论值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吻合度良好。观察组GSTπ313A/A基因型出现频率为91.03%(71/78),A/G基因型出现频率为8.97%(7/78);对照组A/A基因型出现频率为64.20%(52/81),A/G基因型出现频率为35.80%(29/81);2组均未出现G/G基因型。2组的基因类型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观察组中,与GSTπ313A/G基因型相比,A/A基因型具有明显优势(OR=5.67,95%CI:2.42~13.27)。观察组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51%和4.49%,而对照组分别为82.10%和17.90%,2组A、G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观察组中,与等位基因G比较,等位基因A具有明显优势(OR=4.64,95%CI:2.09~10.31)。结论 GSTπ313A/A基因型可能是职业性慢性锰中毒的危险因素之一,GSTπ313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汉族人群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16系统基因多态性区域分布特点,建立HPA基因型资料库。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102名潍坊地区汉族无血缘关系的志愿捐献血小板者作HPA-1-16系统基因分型,计算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结果从HPA-1、5、6系统分别检出1例a/b基因型,HPA-4系统检出2例a/b基因型,检出HPA-2a/2b 11例(基因频率占0.1078);HPA-3、15系统表现出较高的杂合度,其中3a/3a、3a/3b、3b/3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39、0.5392、0.1569,15a/15a、15a/15b、15b/15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529、0.4608、0.1863;HPA- 7-14、16系统只检出a基因,呈单特异性。结论潍坊地区汉族人HPA-2、3、15系统具有多态性,是HPA配合性输注关注重点。在随机输血中供受者HPA-2系统不配合的机会为9.68%、HPA-3系统不配合的机会为36.95%、HPA-15系统不配合的机会为36.8%。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了解天津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膜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PFLP)方法对全部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并抽样测序验证.结果 首发病例组ab 35.1%、aa 32.0%、bb33.0%、a等位基因49.5%、b等位基因50.5%;对照组分别为23.7%、51.1%、25.2%、63.0%、37.0%.b等位基因频率IS组与对照组分别是55.3%、37.0%,P=0.000.首发组与复发组等位基因比较有显著性,其中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50.5%、64.2%,P=0.023.结论 血小板膜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与天津地区汉族人IS发生及复发相关,bb基因型可能是该人群IS的危险因素及复发高危因素,b等位基因可能是该人群IS发病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海南岛黎族人群血小板抗原(HPA)-1—17等位基因多态性及其特点,评估其在随机输血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风险。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海南岛180名黎族人群做HPA-1—17基因分型检测>计算各系统对偶抗原不配合率。结果在海南黎族人群的HPA-1—17系统中,呈多态性分布的等位基因及其频率为HPA-2a(0.9972)、2b(0.0028),HPA-3a(0.4889)、3b(0.5111),HPA-5a(0.9667)、5b(0.0333),HPA-6a(0.9972)、6b(0.0028),HPA-15a(0.4250)、15b(0.5750);其余HPA-1、4、7—14、16、17等位基因均呈单线性分布。在HPA-3、15等位基因中出现bb纯合子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834和0.3667;其余系统均未见bb纯合子基因型。随机输血中,海南岛黎族人群HPA不配合的发生率依次为:HPA-3(37.49%)、-15(36.93%)和-5(6.23%)。结论揭示了海南岛黎族人HPA-1—17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及特点;立足人群的随机血小板输注,只需检测供、受者HPA-2,-3、-5和-15基因相合,就可基本达到血小板匹配性输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国汉族人凝血因子Ⅶ(FⅫ)基因第八外显子R353Q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的方法 (PCR-RFLP),检测100例脑梗死患者及106例正常健康人FⅦ第八外显子R353Q各基因型及R、Q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脑梗死人群中及正常健康人群中存在FⅦR353Q基因多态性分布,RR及RQ基因型在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脑梗死组中RR基因型91例,RQ基因型9例,QQ基因型0例,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91.00%(91/100)、9.00%(9/100)、0;R、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50%(191/200)和4.50%(9/200).健康对照组中RR基因型94例,RQ基因型12例,QQ基因型0例,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88.70%(94/106)、11.30%(12/106)、0;R、Q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33%(200/212)和5.67%(12/212).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整体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27,P=0.5822).R、Q等位基因在2组间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5,P=0.5925);Q等位基因携带者的频率在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5,P=0.5925).结论我国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的R353Q多态性,不支持Q基因型是脑梗死的保护因子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SM1基因多态性与江苏地区汉族人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方法用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PC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对5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22例健康对照者LSM1基因rs16887244、rs2843738、rs2843746 3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gSNP)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各组间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精神分裂症组rs1688724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不显著(OR=0.992,P=0.935);rs2843738和rs2843746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也无显著差异(OR分别为1.036,1.013,P均>0.05);rs16887244基因型(AA/AG/GG)、rs2843738基因型(CC/CG/GG)和rs2843746基因型(CC/CT/TT)分布频率均无显著差异(χ2分别为0.511,0.147,5.981,P均>0.05)。结论江苏地区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与LSM1基因rs16887244、rs2843738、rs2843746多态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第4内含子27bpVNTR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关联性.方法①选择2001-01/2004-03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5例(高血压组),男90例,女105例.选择健康查体者182例(对照组),男74例,女108例,平均年龄(48±10)岁.所选人群均为新疆巴里坤县海子沿乡、萨尔乔克乡、黄土厂乡、巴墙子乡的哈萨克族牧民,且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方法检测两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第4内含子27 bpVNTR多态性.③计算两组基因型频率以确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由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频率比较采用x2检验.临床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基因型与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第4内含子VNTR的4次和5次重复等位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长度分别为393 bp(40a allele)和420 bp(4b allele).其重复序列分别为108(4×27 bp)和135(5×27 bp).②对照组与高血压组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27 bpVNTR多态性4b/4b,4b/4a,4a/4a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0.83,0.15,0.02和0.81,0.19,0.00;4b和4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0.91,0.09和0.90,0.10,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③群体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4b及4a等位基因分布差异不明显(P>0.05);基因型频率之间差异也不明显(P>0.05).④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27 bpVNTR不同基因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年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及胆固醇都比较接近.高血压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4b/4a基因型男性患者三酰甘油较4b/4b基因型高(P<0.01).结论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27 bpVNTR多态性可能与新疆哈萨克族人原发性高血压无关联性.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4a/4b基因型可能与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三酰甘油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深圳地区汉族人类血小板抗原1-6系统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人类血小板抗原基因多态性,为人类学研究及临床输血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CR-SSP方法对深圳地区222名汉族随机献血者HPA1-6系统进行基因分型研究,对其基因及基因型频率进行统计,并与HPA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6个HPA系统中,HPA-3基因型的杂合程度最高,HPA-3a/3a、HPA-3a/3b、HPA-3b/3b的频率分别为0.265 8,0.518 0,0.216 2;其余5个HPA系统均以a/a纯合子为主,a基因的频率范围为0.997 7~0.955 0,且均未发现b/b纯合子。1b、4b的基因频率很低,分别为0.009 O和0.002 3。结论 深圳汉族人群HPA1-6系统的基因频率与中国台湾人及中国香港人均很相似(P>0.05)。HPA-1、HPA-5与美国黑人、白人及荷兰人差异显著(P<0.05);HPA-2、HPA-3与日本人、韩国人、美国黑人、白人差异显著(P<0.05);HPA-4与日本人差异显著(P<0.05)。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要警惕HPA-2,3,5,6系统同种抗体导致的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及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68例超声心动图诊断的未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LVH患者与76例高血压非LVH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ACE基因I/D多态性及AGT基因M235T变异。以二维引导的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并计算左室重量。结果①该组高血压患者ACE与AGT基因型的分布均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②ACE基因I/D基因型在LVH组与非LVH组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6.777,P<0.05)。LVH组DD基因型与D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非LVH组(DD基因型:0.31vs0.13,χ2=6.674,P=0.01;D等位基因:0.54vs0.41,χ2=4.837,P<0.05)。③AGT基因M235T基因型在LVH组与非LVH组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7.133,P<0.05)。LVH组TT基因型与T235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非LVH组(TT基因型:0.62vs0.40,χ2=7.133,P<0.01;T235等位基因:0.78vs0.65,χ2=5.741,P<0.05)。④联合基因分析显示,LVH组ACE DD+AGT T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非LVH组(0.22vs0.05,χ2=8.839,P<0.01),具有该联合基因型者发生LVH的风险比数比(OR=5.094)明显高于单独具有ACE DD基因型(OR=2.949)或AGT TT基因型(OR=2.477)者。结论ACE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安徽地区人群中白血病的易感性与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安徽地区14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8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IJL)、9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IJ)患者以及916名健康的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了HLA基因分型,分别比较了病人组及正常对照组的HLA—A、B、DRB1位点的基因频率,通过x。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CML患者A2、A11、B58、DR9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DR7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AIJIJ患者A11、B13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NLL患者A24、B58、DR9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HIA—A2、A11、B58、DR9是CML的易感基因,DR7是其拮抗基因;HLA—A11、B13是ALL的易感基因;HLA—A24、B58、DR9是ANLL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WT1基因与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1基因能抑制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的转录,因此被归类为肿瘤抑制基因,但在人类白血病细胞WT1基因呈高表达,基表达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WT1基因的反义核苷酸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野生型的WT1转染组系祖细胞后,可使细胞失去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诱导分化,而代之以持续增殖。这些现象揭示,在造血祖细胞WT1基因可能起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耐药基因转导骨髓细胞对化疗病人造血系统的保护作用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利用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及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双基因转染小鼠骨髓细胞,观察造血细胞对两种耐药谱化疗药物的抵抗能力。结果表明,所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率达到15%左右,转基因骨髓细胞CFU-GM对taxol及MTX的耐药能力明显增强,说明外源基因在祖细胞中的正确表达;转基因骨髓细胞回输给同系小鼠7个月后,FCM技术  相似文献   

14.
细胞凋亡受抑作为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是急性白血病(AL)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bcl-2家族是目前最受重视的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家族,本研究为探讨bcl-2和bax基因在急性白血病表达的意义,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70例初治AL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bcl-2,bax,mdr-1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表明,bcl-2和bax基因在AL患者广泛表达,bcl-2 mRNA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1.46 vs 0.71,P<0.05).bcl-2和bax基因表达及bax/bcl-2比值与AL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骨髓原始细胞百分率、FAB分型和S+G2M%均未发现相关.Bcl-2蛋白表达(34.6%vs 69.2%,P<0.05),bax/bcl-2 mRNA比值(37.1%vs 82.9%,P<0.01)决定AL对化疗的敏感性,与AL CR率密切相关.bax/bcl-2 mRNA比值还是影响总生存期的因素.bcl-2与bax基因表达和mdr-1表达两者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kir3dl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的功能并明确其表达调控机制,构建了kir3dl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析其在K562细胞中的活性。采用PCR方法从含有kit3dl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5’侧翼区的质粒中扩增kir3dl1基因核心启动子序列,插入经Bg1II和NcoI双酶切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Basic;采用阳离子脂质体SuperFect包裹荧光素酶报告重组子转染K562细胞,应用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测定荧光素酶活性;采用MTT法检测脂质体-DNA复合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含有254bp的kir3dl1基因核心启动子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重组子3DL1-luc254并通过酶切及基因测序方法的鉴定;荧光素酶报告重组子在K562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高于阴性对照,且荧光素酶活性、相对活性持续3天无明显衰减。转染了3DLl-luc254报告质粒的K562细胞存活率在76%-92%之间。结论:成功构建了kir3dl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本研究采用的转染系统能够有效地在K562细胞中进行基因转染,kir3dl1基因核心启动子在K562细胞中具有较高活性。  相似文献   

16.
Smac和Apollon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Smae、Apollon基因在胃癌组织表达及两者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关系。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mac、Apollon的mRNA在38例胃癌组织,15例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38例胃癌标本中表达Smac有20例(52.6%),而除3例癌旁组织外,其他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均见Smae表达,可见8m8c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和非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llon在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分别有29例(76.3%)、4例(26.7%)和0例(0%)表达,Apollon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Apollon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ollon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和Smac呈明显的负相关,两者的互相作用可能是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某地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和BRAF基因的突变状态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由某地区30例结直肠癌患者石蜡组织中提取DNA,通过直接测序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KRAS基因及BRAF基因突变状态.结果 KRAS基因突变率为43.3%,共发现6种突变类型,主要位于12、13密码子,其中以c.38G>A突变率最高(38.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KRAS突变与年龄或性别无相关性.BRAF基因突变率为0.结论 某地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高,靶向治疗前进行突变状态检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completeendocardialcushiondefect,CECD)患儿心肌组织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CECD患儿5例(CECD组)与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患儿5例(对照组),2组剪取右心房心肌组织,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基因表达情况,比较二者差异,筛查差异基因。结果2组存在10个基因(HCK、WLS、ATG4D、GPATCH2、LARS2、XIAP、DDX56、MEDl6、UBE2W、C80rf49)明显下调;15个基因(OXRl、IFT57、BTBD6、ZNF580、CHD2、LAMPl、MRC2、SLCl6A2、RAB5C、ANAPCI3、CCDC50、TNSl、EPHA3、PDElA、MIB2)明显上调,但均未达到筛选差异基因的标准。结论CECD与VSD患儿心肌组织基因表达情况近似,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基因;CECD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Familiar aggregation of breast cancer has been known since Roman times, but it has been discussed in practical terms only from the 19th century. Most of the studies dealing with this issue suggest that the risk is higher in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early onset and that the risk also increases as a function of the bilaterality of the disease or the simultaneous presence of breast cancer and ovarian cancer.A serie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consistently suggest hereditary autosomal dominant transmission with reduced penetrance. Previous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of data from families has been used only from the 1990s in order to identify disease genes. The BRCA1 gene was identified as the first gene responsible for hereditary forms of breast cancer and subsequently BRCA2. In 1995 both genes were identified and cloned, and they demonstrated to have only minimal homology. The conclusions deal with genetic counseling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developing cancer.  相似文献   

20.
天然白介素(IL)12是一种异二聚体分子,其工程产品只能在真核细胞内表达,因而产量低,造价高,限制了临床应用。根据融合蛋白的原理,结合IL-12本身的结构特点进行推断,若将IL-12的二亚基(p35/p40)适当改造和融合,其产物可能同样地表达野生型IL-12的活性,这将为在原核表达系统内表达融合蛋白提供先决条件。将p40亚基cDNA中编码Ig-样区域的序列缺失,残余部分与p35亚基的cDNA3’端通过连接序列连接,构成融合IL-12 cDNA(fmIL-12C)。当此融合基因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MT/EP后在CHO细胞内表达,其产物具有野生型IL-12的活性,即刺激活化淋巴母细胞增殖。与此同时,融合IL-12的cDNA的表达使CHO细胞发生十分明显的形态变化,提示融合IL-12可能具有一些新活性。对此融合基因进一步改造及在原核系统内表达的可能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