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肛提肌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盆底MRI动态成像已经可以显示肛提肌的活体形态变化,但是,影像学显示的肛提肌活体形态变化与传统的肛提肌功能理论之间出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矛盾,一系列新的肛提肌影像学征象的生理学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综述了目前肛提肌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常女性与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MRI肛提肌裂孔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 选择23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35例盆底功能失调患者(试验组),采用MR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采集静息和力排相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测肛提肌裂孔的解剖和形态,比较力排相试验组与对照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 静息相两组间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面积[(35.9 ±13.1)cm2]和面积增大百分比[(64.7±22.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21.7±4.9)cm2和(11.3±6.4)%](P<0.01).静息相两组受试者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由前至后均分别为尿道、阴道和肛管,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出现膀胱10例(31.3%)、子宫12例(37.5%)、直肠黏膜21例(65.6%)和腹膜脂肪8例(25.0%),而对照组仅发现2例(9.5%)肛提肌裂孔内出现直肠黏膜,经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女性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常出现多个盆腔器官向肛提肌裂孔脱垂,并导致肛提肌裂孔异常膨大.  相似文献   

3.
盆底结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成像以其良好的组织对比,可同时提供盆底各部的高质量形态和功能影像。CT和MR影像均可显示一系列新的活体的盆底解剖生理学征象,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承办的首届国际结直肠外科论坛会议上(2005年10月),大连大学的研究者和我国肛肠外科解剖生理学家张东铭教授,再次肯定了肛提肌没有提肛功能,否定了具有450年历史的肛提肌提肛观念,并对Shafik的排便理论提出了质疑,得到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成像以其良好的组织对比,可同时提供盆底各部的高质量形态和功能影像.CT和MR影像均可显示一系列新的活体的盆底解剖生理学征象,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低位直肠癌侵犯肛提肌的MRI征象与手术对照分析,探讨直肠癌侵犯肛提肌(耻骨直肠肌、髂骨尾骨肌)的MRI表现。方法 16例低位直肠癌,经手术证实癌肿均有不同程度侵犯肛提肌,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9~75岁,平均55岁。结果本组16例肛提肌受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中,耻骨直肠肌及髂骨尾骨肌两者均显示同时受侵犯。在横断面观察显示受累的耻骨直肠肌周围脂肪间隙消失16例;耻骨直肠肌增粗12例;病变区域内不规则形T2信号增高9例。在冠状面观察显示受累髂骨尾骨肌不规则增粗14例;肌束不连续11例;肌束边缘呈锯齿状改变10例;肿物与髂骨尾骨肌间隙消失16例。本组16例患者中,肿物下缘与齿状线距离均小于5cm,其中小于1cm者5例,1~2cm者5例,2~3cm者4例,3~5cm者2例。4例盆腔淋巴结增大,其中包括盆壁淋巴结增大2例,直肠周围淋巴结增大2例;3例腹股沟淋巴结增大。16例患者均显示直肠肌层受累,其中10例直肠周围筋膜增厚。结论 MRI检查对低位直肠癌侵犯肛提肌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主要征象包括:a)肿物与肛提肌之间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b)耻骨直肠肌受累以横断位显示为佳,肌束中断及T2WI信号增高为主要表现;c)髂骨尾骨肌受侵则以冠状位显示较好,肌束增粗、连续性中断及其边缘呈锯齿状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正常女性肛提肌解剖与功能的MRI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MRI评价正常女性肛提肌的解剖与功能。方法 :选择 10 0例未生育绝经前健康妇女进行盆腔MR扫描 ,研究肛提肌的起止、走向、厚度及其功能。结果 :髂尾肌为一薄层肌肉、向上膨凸、呈头尾方向走行并向前和正中倾斜 ,其厚度有一定的可变性 ,平均厚度 2 .81± 0.77mm ,它起源于闭孔筋膜 ,其起始部和隔部有明显的裂隙。耻骨直肠肌是一带状较厚的肌肉 ,呈背腹方向走行 ,前低后高地包围盆腔器官 ,它未附着于膀胱颈 ,但与尿道中下段紧密联系。结论 :肛提肌由两个不同的功能部分组成 ,两者在厚度、起止、走向和功能上均有较大差别。髂尾肌主要承担支持功能 ,而耻骨直肠肌具有括约肌功能。肛提肌的不同部分易于遭受不同类型分娩的创伤 ,制定康复计划时应分别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盆底功能障碍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所引起的包括盆腔器官脱垂、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肛提肌是支持盆底的主要结构,静态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客观地评价肛提肌的形态及结构,动态MRI能实时反映肛提肌的运动及功能,为其全面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就静、动态MRI在盆底功能障碍中对肛提肌评价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用力前后SCT、MRI影像评价正常妇女肛提肌的形态与功能.方法:对56例无骨盆手术史且无盆底功能性疾病的绝经前未产妇进行盆底动态SCT、MRI扫描,研究肛提肌的组成、起止点、位置、耻骨直肠肌厚度以及功能.结果:肛提肌整体上由许多细小的带状肌束呈叠瓦状相互覆盖、铺展而成的一对四边形的薄片肌.一般分为:耻骨阴道肌、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四部分.用力时均向外下呈弧形伸长变薄.静息时测得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平均为(2.57±1.1 6)mm,左侧为(2.53±1.37)mm,用力时右侧厚度平均为(1.98±0.68)mm,左侧为(1.96±0.82)mm,SCT和MRI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SCT、MRI扫描能直接清楚地显示肛提肌的解剖结构和大体形态,并可利用图像对耻骨直肠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结构的变化,准确地反映耻骨直肠肌的功能状态,为直观地了解和评估该肌群的发育及结构异常提供一条新途径,为手术治疗及评价术后排便功能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女性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变化特点。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9月—2017年4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的中老年POPⅡ-Ⅳ度女性病人30例[(56.5±10.20)岁]及中老年已育无POP女性20例[(48.2±9.20)岁]作为对照。受试者均行静动态MRI检查,通过Mimics 10.01构建静动态肛提肌三维模型。二维观察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形态及髂尾肌形态,三维测量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横径、前后径,肛提肌起始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肛提肌板角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静动态肛提肌测量指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肛提肌测量指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结果最终顺利构建26例POP组及20例对照组肛提肌三维模型。POP组动态较静息肛提肌裂孔异常"U"形及"O"形增多,髂尾肌异常"漏斗"形及"凹槽"形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静动态MRI无明显变化(P0.05)。POP组和对照组的肛提肌动态三维测量指标均较静态增大(P0.05)。静息时,POP比对照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侧距离明显增大(P0.05),余无明显差异(P0.05);动态时,POP比对照组肛提肌三维测量指标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中年已育女性虽无POP症状,但肛提肌趋向松弛改变;屏气用力下POP组肛提肌形态改变更明显,说明肛提肌支撑力的减弱与POP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盆腔器官脱垂是指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而导致盆腔脏器脱离正常的解剖位置。肛提肌是盆底支持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损伤及功能障碍是盆腔器官脱垂的重要致病原因,因此对肛提肌的解剖结构进行详细描述成为盆腔器官脱垂研究的关键。动态MRI、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以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等MRI技术能够提供肛提肌形态、运动、功能、微观结构以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探索盆腔器官脱垂发病机制、完善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静动态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肛提肌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经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度法(POP-Q)诊断为POP的中老年女性患者41例,对照组为年龄和产次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静态MRI评估肛提肌形态的改变,动态MRI评估肛提肌功能的异常并记录代表支撑功能5个测量值的变化,DTI评估肛提肌各向异性分数值的变化.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进行两组间各测量指标的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下12例(29.3%)和最大用力时41例(100%) POP患者肛提肌裂孔明显增大呈“O”型,静息状态下29例(70.7%)髂尾肌呈“漏斗”状,最大用力时34例(82.9%)髂尾肌呈“盆”状,22例(53.7%)出现肛提肌萎缩或断裂.POP患者静息时的H线、M线和盆隔裂孔宽度均明显增大(H线:t=-7.897,P=0.000;M线:t=-12.305,P=0.000;盆隔裂孔宽度:t-5.320,P=0.000),最大用力时提肌板角(LPA)、H线、M线和盆隔裂孔宽度及最大用力与静息时各指标差值均明显增大(最大用力时LPA:t=-3.837,P=0.000;H线:t=-10.485,P=0.000;M线:t=-11.521,P=0.000;盆隔裂孔宽度:t=-9.618,P=0.000;LPA差值:t=-4.880,P=0.000;H线差值:t=-2.494,P=0.015;M线差值:t=-4.111,P=0.000;盆隔裂孔宽度差值:t=-5.151,P=0.000),各向异性分数值明显减小(左:t=-4.853,P=0.012;右:t=-6.297,P=0.000).结论 POP患者存在肛提肌缺陷、支撑能力下降和盆底松弛,静动态MRI及DTI能够客观地评估POP患者肛提肌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产妇肛提肌大体形态学损伤阴性是否存在肛提肌微观结构的异常改变。方法:前瞻性将经阴道分娩后出现POP且肛提肌大体形态正常的35例产妇(产妇POP组)及年龄、体质指数(BMI)相匹配的经阴道分娩后盆底结构正常的31例产妇(产妇对照组)和未孕未产健康志愿者27例(正常对照组)纳入本研究。受试者均行MR DTI及T2WI检查,以T2WI作为参考,由2位放射科医师测量各组受试者双侧肛提肌分支即耻骨直肠肌(PRM)、髂骨尾骨肌(ICM)的定量参数值,包括体积(V)、长度(L)及DTI参数(FA、ADC)。采用ICC评估2位医师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S检验验证测量数据的正态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检验(不符合者)比较三组间肛提肌各分支的各项定量参数值的差异。结果:2位医师测量的肛提肌各分支的FA和ADC值的一致性均为良好(ICC=0.706~0.993);正常对照组、产妇对照组和产妇POP组PRM-FA分别为0.378±0.050、0.362±0.044和0.355±0.038,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且产妇POP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9);3组的ICM-V分别为(2655.040±1113.402)、(2232.916±875.958)和(2129.462±1100.542)mm3,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产妇POP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21),余肛提肌分支各DTI参数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产后POP的发生与肛提肌损伤和功能减低密切相关,MR DTI能够较敏感地发现肛提肌的微观结构损伤,有助于指导临床尽早进行肛提肌损伤的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14.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所致便秘与耻骨直肠肌功能不全密切相关。盆底超声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成像技术精准评估耻骨直肠肌的局部运动和组织硬度,还可以动态观察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发现盆底各脏器、肌肉、血管的异常改变,对FPFD相关性便秘有较大应用价值。就盆底超声对FPFD所致便秘病人耻骨直肠肌功能的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多种影像学技术参与了肛门黏膜层、黏膜下层、内括约肌层、联合纵肌层以及外括约肌层等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临床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各层的组成、形态和厚度,肛门内压、排便反射,括约肌的肥厚、缺损、损伤、萎缩和脂肪化等,以及肛瘘、会阴体萎缩、便秘和肿瘤等肛周良恶性疾病.虽然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但对于肛周结构的组成、形态和功能方面的认识依然存在分歧,特别是对各结构间关系的影像学研究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多种影像学技术参与了肛门黏膜层、黏膜下层、内括约肌层、联合纵肌层以及外括约肌层等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临床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各层的组成、形态和厚度,肛门内压、排便反射,括约肌的肥厚、缺损、损伤、萎缩和脂肪化等,以及肛瘘、会阴体萎缩、便秘和肿瘤等肛周良恶性疾病。虽然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但对于肛周结构的组成、形态和功能方面的认识依然存在分歧,特别是对各结构间关系的影像学研究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尸体盆底肛提肌影像学形态差异。方法 10具尸体(盆底尸体)标本,行多层螺旋CT盆部扫描后,观察盆底肛提肌形态。结果 1具尸体没有获得理想图像。另外9具尸体中,前部盆底都呈盆状;中部盆底是一个过度区;后部盆底,有4具尸体呈穹隆状,5具尸体呈盆状,其中1具伴有腹腔脏器进入盆腔。结论尸体后盆底的肛提肌形态差异与脂肪体积以及会阴体的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在肛门提肌形态学和功能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骨盆康复治疗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25例SUI患者骨盆康复治疗前后均进行了泌尿妇科尿动力学检测和MRI检查,记录肌肉缺损程度,评估康复治疗疗效.结果:康复治疗前MRI显示82%的患者肛门提肌不对称,其余患者两侧肛门提肌萎缩.在单侧肛门提肌缺损病例中,肌肉总体积为15~22 cm3,其中肌肉缺损侧的总体积[(9.06±0.31) cm3]为正常侧[(14.54±4.32) cm3]的62.3%.在双侧肛门提肌缺损病例中,肌肉两侧较为对称,缺损部位形成纤维脂质斑块.康复治疗后MRI检查结果表明64%的患者治疗完全有效,20%的患者治疗部分有效,16%的患者治疗完全无效.结论:MRI是SUI患者诊断和评估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R-T2WI纹理分析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耻骨内脏肌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取94例已育女性T2WI图像,其中54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40例盆底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使用ITK-SNAP软件在T2WI图像获得耻骨内脏肌全域三维感兴趣区,使用A.K.分析软件提取纹理特征。使用Mann Whitney U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特征选择方法进行特征筛选和降维,同时筛选临床风险因素,共同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最后利用交叉验证评价模型效能。结果 共提取了1 219个纹理特征,去冗余后剩余7个纹理特征,其中wavelet_HHL_firstorder_Minimum AUC值最高0.87,一个临床特征Age, AUC值为0.84,其余特征的AUC值均大于0.75。将这些特征纳入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联合预测模型,其模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及98%,AUC值为0.96。结论 MR-T  相似文献   

20.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排粪造影诊断(附8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排粪造影的X线征象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稠钡灌肛,令病人侧坐检查床前排粪桶上,透视下排钡,摄取静坐、提肛、力排及力排后粘膜像,并做多种测量。结果:全部病例不同程度出现下列征象:肛直角不变或变化极小,“搁架”征,钡剂不排或少排,肛管细长。结论:排粪造影可为诊断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提供最为客观的主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