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形成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脾切除后静脉系血栓的发生率为4.3%(12/280),其中PVT发生率为3.2%(9/280),MVT发生率为1.1%(3/280)。PVT和MVT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D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及MRA门静脉成像确诊9例,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1例,因急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好转出院。2例MVT因肠坏死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全身抗凝、祛聚治疗,痊愈出院。1例PVT血栓急性发展至肝内门静脉,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与及时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变病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7例肝硬变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肝硬变病人断流和(或)分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8.68%(17/9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7例,CT确诊2例,肠系膜血管造影确诊2例,开腹探查确诊6例。9例经溶栓治疗临床治愈,8例行肠切除Fogarty管取栓术,死亡1例。结论 对于肝硬变特别是断流和(或)分流术后病人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者应注意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动态多时相CT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和积极溶栓治疗有助于防止肠管坏死的发生;出现肠坏死、腹膜炎者应切除坏死肠管及有血栓的肠系膜,同时继续抗凝祛聚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8月—2010年5月收治的25例A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均表现有腹痛,11例出现腹膜刺激征者;25例均由腹部CTA明确诊断。13例手术治疗,5例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溶栓治疗,7例经外周给予抗凝、溶栓治疗。21例治愈,4例(2例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治疗过程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治疗,随访2~24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2,4个月复发。结论彩超和CTA可早期确诊AMVT,确诊后及时适当抗凝溶栓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治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MVT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既往史、发病时间与治疗方式、手术与非手术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 MVT发病以腹痛为主,9例之中有7例病人既往有血液高凝状态的病史。早期确诊的4例病人应用抗凝溶栓治疗,有3例非手术治愈。其余5例在发病后20~144h因腹膜炎而手术探查时确诊。手术切除肠管30~320cm。由于术后没及时应用抗凝治疗,1例发生了肠坏死而再次手术。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抗凝溶栓治疗能避免肠坏死,一旦出现腹膜炎或肠绞窄体征是手术探查的指征。手术时要正确判断尚有生机的肠管和尽量取出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内的血栓。手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的诊治经验(附16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 (AMVO)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8例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 (MAE)确诊 5例 ,误诊 3例。保守治疗 1例 ,介入溶栓 1例 ,肠切除 4例 ,取栓后肠切除 1例 ;另 1例大部小肠严重缺血 ,经二次手术探查 ,避免了肠切除和短肠综合征。 8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VT)确诊 4例 ,疑诊 4例 ;保守治疗 2例 ,肠切除 2例 ,取栓后肠切除 4例。结果  8例MAE治愈 5例 ,死亡 3例 ;8例MVT全部治愈。结论 对AMVO保持警惕 ,早期确诊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急性肠系肠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救治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了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中2例经彩超检出,1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而手术后确诊,均经介入溶栓治疗痊愈,提示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选用恰当的检查技术,早期诊断,及时介入溶栓治疗是成功救治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静脉血管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例肠系膜静脉血管血栓形成(MVT),术前无1例第一诊断是该病,均以肠梗阻、腹膜炎等剖腹探查。肠坏死从110cm至全部小肠。7例肠切除、肠吻合,其中3例行广泛肠切除(≥5/6小肠),1例仅作剖腹探查。术后4例抗凝治疗。1例血栓复发。5例治愈,3例分别死于毒血症、腹腔感染及休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合并肠坏死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1日至2016年7月1日收治的12例SMVT合并肠坏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有9例均明确诊断,3例剖腹探查术中证实。出院前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CT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复查,未见新的血栓形成,血管通畅。平均住院时间14~20 d。2例患者术后继发短肠综合征,无手术死亡及再次手术。全部患者得到随访,随访6个月~1年无1例复发。结论 SMVT合并肠坏死早期及时诊断和围手术期治疗的规范化处理,可避免再手术或形成继发性短肠综合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WVT)诊治经验。方法分析1984年10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28例急性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早年因诊断技术缺乏,诊治原则是对可疑急性SMVT患者实施手术探查。近10年来,由于先进影像学诊断技术运用,对确诊的患者立即采用抗凝、溶栓治疗,合并急性腹膜炎时则中转手术,术后继续抗凝治疗。结果本组影像学检查确诊率55.6%,治愈率67.9%。其中非手术治愈5例(17.9%)。死亡率32.1%。死亡病例大多为早年直接手术探查又未抗凝治疗的病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抗凝溶栓治疗使非手术疗法成为可能,也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198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1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6例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3例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4例 ,非血管阻塞性急性肠缺血 1例 ,均经病理证实。 10例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 ,6例存在慢性肠缺血表现。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确诊 1例 ,CT确诊 2例 ,11例为术中发现。 14例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均行溶栓、抗凝治疗 ,9例治愈 ,5例死亡。结论 ①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与腹部不相符的剧烈腹痛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②选择性动脉造影和CT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③血管的再管化、必要的肠切除和术前、后抗凝及溶栓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 ;④出现慢性肠缺血表现时 ,预防性抗凝可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VIPoma)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2013年1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VIPoma,并检索1979—2013年国内文献,取其中资料相对完整的34例,对35例VIPoma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位置、大小及有无转移、手术方式、病理学检查和随访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周期性发作的分泌性腹泻、低钾血症、低胃酸或无胃酸分泌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浆VIP水平增高具有诊断价值,经生长抑素或手术治疗后,水泻缓解或停止,血钾恢复正常,血浆VIP 明显下降。采用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化疗、肝移植等治疗方法对于肝转移者均有效果。结论:VIPoma 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测定;B 超及CT检查是胰腺VIPoma定位诊断的可靠方法。生长抑素可缓解腹泻,手术切除为胰腺VIPoma有效治疗手段,姑息性切除亦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肠造瘘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胆/胰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10年8月—2012年9月完成的42例PD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空肠造瘘引流胆胰液。结果:全组患者出现1例胆瘘,1例切口感染,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胰瘘、出血的发生,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部分患者行空肠造瘘,能有效预防胆/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6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观察组)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对照组),每组各13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患者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指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安全有效,费用低,技术要求低,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再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腹腔镜组),5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经PSM法成功匹配30对患者,所有基线资料在组间分布均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开腹手术具有微创,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再评价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15.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机体低血钙或高血磷,长期刺激甲状旁腺分泌过量的甲状旁腺素而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当药物及一般治疗效果不佳时就进展成为难治性SHPT,此时通过手术或局部介入性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笔者从手术治疗和局部介入治疗方面探讨外科治疗SHPT疗效,并讨论分析这些治疗方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以来完成的12例钩突入路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手术要点是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沿肠系膜上动脉右侧从下往上解离胰腺钩突部及其系膜,再依次完成其他手术步骤。结果:12例患者中2例中转开腹,其余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40~340 min,平均280 min;术中出血150~1 200 mL,平均300 mL;清除淋巴结9~15枚,平均10枚。术后病理检查示标本切缘阴性。术后并发胰瘘2例,胆瘘1例,经处理后痊愈。结论: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对先天性静脉畸形的认识极其混乱,误诊误治现象相当普遍,规范医疗行为迫在眉睫。2015年6月发表在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官方刊物《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上的《欧洲血管外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性静脉疾病管理》第6章中,评论了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分类,特别关注于先天性静脉畸形以及累及静脉系统的混合型先天性血管畸形包括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和Parkes-Weber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对进一步提高对静脉畸形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TMC)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38例分化型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29例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而手术的良性甲状腺结节(BTN)患者资料对比分析。结果:138例TMC中,微小乳头状癌131例,微小滤泡状癌5例,微小混合型癌2例;49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桥本甲状腺炎共存,7例合并桥本甲状腺炎,2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与BTN患者比较,TMC患者中TI-RADS分级恶性诊断率明显升高、砂砾钙化率、超声造影检查中的恶性诊断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所有TMC患者均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患侧甲状腺全切84例,患侧甲状腺全切+对侧甲状腺部分切除46例,双侧甲状腺全切5例,患侧甲状腺全切+对侧甲状腺近全切除3例;85例患者行患侧中央区气管旁淋巴结清扫,3例患者加行患侧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均终生服用甲状腺素片。结论:高分辨率彩超、TI-RADS分级及超声造影联合应用可提高甲状腺TMC诊断率,TMC多为分化好的乳头状癌,高钙化率,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其主要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及重建术式的临床效果与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82例行近端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2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重建(食管胃吻合组),40例行全胃切除术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重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20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空肠间置重建(空肠间置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以及术后生存率。结果:食管胃吻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另两组(均P<0.05);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另两组,但营养指标方面不如另两组(均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腹泻、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患者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1,P=0.554;χ2=0.419,P=0.831)。结论:三种近端胃癌手术生存率相似,近端胃切除术加食管残胃吻合创伤性小,近端胃切除术加功能性空肠间置术后生活质量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4年7月8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采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行胰肠吻合,即胰腺切面(而非切缘)与空肠壁、胰管与肠黏膜之间吻合。结果:83例中胰头癌32例,壶腹部周围癌42例,其他疾病9例;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81例,非根治性切除2例。手术时间220~350 min,平均290 min;胰肠吻合时间6~22 min,平均8 min。按ISGPF诊断标准,术后具有临床意义的胰瘘8例(9.6%),均为B级单纯性胰瘘;胆汁漏2例;胃排空障碍6例;无吻合口出血、无再手术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采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术后胰肠吻合失败及吻合口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