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78名人工全髋关节术后的患者进行平均14个月的随访,随访时进行Harris评分,每个患者在术后1周和复查时都进行骨密度检查。结果在骨水泥固定组、非骨水泥固定组和杂交固定组,Harris评分低于80分的患者,其假体周围骨密度低于高于80分者。结论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能够反映假体周围骨丢失情况,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可能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1990年前施行并获2年以上随访的9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对术后假体柄周围骨反应,尤其是股骨大粗隆处骨质疏松的原因,以及骨反应与疼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骨反应与假体在髓腔内的稳定及应力分布有关.由于Moore型人工股骨头的枘较细,有颈托,负重后应力集中在股骨矩上,导致股骨大粗隆处应力明显减弱,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股骨大粗隆骨质疏松还与使用骨水泥及大粗隆处切骨过多等因素有关.分析中发现疼痛与骨萎缩发生的部位及数目呈正相关(P<0.05).认为改善假体柄的形态与表面处理.提高假体柄与骨髓腔内壁的接触面,以及提高髓腔占据率,避免应力分布不匀.可减少骨反应及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骨质疏松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990年前施行并获2年民认上随访9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对术后假体柄周围骨反应,尤其是股骨大粗隆处骨质疏松的原因,以及骨反应与疼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骨反应与假体在髓腔内的稳定及应力分布有关,由于Moore型人工股骨头的柄较细,有颈托,负重后应力集中在股骨矩上,导致股骨上粗隆处应力明显减弱,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股骨大粗隆质疏松还与使用骨水泥及大粗隆处切骨过多等因素有关,分析中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在全髋关节置换股骨侧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8-12采用生物型加长柄行股骨侧翻修的6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股骨假体无菌性溶解松动24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8例,股骨假体感染性松动20例。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观察随访期间有无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髋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果 6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5~215(185.5±35.0)min,术中出血量385~725(425.2±50.4)mL,输血量300~800(350.6±50.8)mL,住院时间9~15(12.4±2.4)d。6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36)个月。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骨折、髋关节感染、假体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1.82±1.02)分,较术前(7.86±1.05)分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8.50±6.25)分,较术前(52.80±10.52)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型加长柄在全髋关节置换股骨侧翻修术中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早中期临床随访结果,而且对于股骨近端轻度缺损患者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临床上颇具挑战性的难题,已成为继假体松动和复发性脱位之后导致髋关节翻修的第3位最常见原因。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难度大,手术失败率高,且有一定的致死率。正确认识并避免导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掌握股骨假体周围的Vancouver分型及各类型骨折的治疗原则,是获得可靠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增多以及老年人平均寿命增加,TH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PFF)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累积的绝对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并被认为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个重要并发症。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处理难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类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深入的开展,尤其是非骨水泥型假体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亦日益多见。因其需要很长时间的随访,准确的发生率较难获得。Beal报道发生率是2,5%~27.8%,Sehwatz等报道人工关节翻修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高于初次置换者,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4.1%~27.8%)高于骨水泥型假体置换者(小于3%)。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不同解剖标志利用CT扫描定量测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方法 2004年对21位合并膝内翻畸形(35个膝)老年性骨关节炎患者(平均年龄73.3岁,范围:60~81岁)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采用后稳定型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以股骨后髁轴外旋截骨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综合参考胫骨平台最大覆盖率和胫骨后髁轴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术后7年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病史采集、物理检查,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X光片、髌骨轴位片以及膝关节CT扫描。在CT扫描图像上,根据股骨内外上髁轴(SEA)测量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分别根据股骨内外上髁轴和胫骨结节内侧1/3测量胫骨假体旋转角度,并以此测算假体的联合旋转角度和旋转不匹配程度。结果对35个膝关节随访7年结果显示,未出现感染、假体透亮带、髌骨脱位或半脱位、髌骨骨折、假体松动等,KSS临床评分平均91分,功能评分平均83分。股骨假体、胫骨假体旋转角度、联合假体旋转角度均呈正态分布;股骨假体平均旋转角度为(3.02±3.88)°;胫骨假体相对于胫骨结节内侧1/3明显处于内旋位(平均17°),相对于SEA旋转角度平均0°,参考两个标志测量的胫骨假体旋转角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0);相对于SEA确定的假体联合旋转角度平均(2.99±7.90)°,相对于胫骨结节内侧1/3确定的假体联合旋转角度平均(-2.64±8.39)°,参考两个参考标志测定假体联合旋转角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5),股骨和胫骨假体旋转不匹配最大程度在10°度左右。结论与胫骨结节内侧1/3做比较,股骨内外上髁轴(SEA)更适合作为CT定量测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和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标志;胫骨平台最大覆盖率和胫骨后髁轴可以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参考轴线,但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假体松动致股骨骨折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假体松动致股骨骨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1998—2001年运用个体化假体治疗假体松动致股骨骨折7例。结果:随访2—5年。按Jacobs临床评价法评估。本组近期治疗疗效:优5例,良2例。结论:界膜中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起股骨假体柄微动,最终假体周围扩张性骨溶解导致假体松动股骨骨折。个体化假体避免了翻修术中处理股骨部骨折、骨缺损的难题,且与髓腔良好匹配,患者能早期下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改变情况来分析短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改建情况。方法纳入自2011-06—2016-06完成的7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37髋)采用短柄股骨假体(短柄组),36例(37髋)采用常规股骨假体(常规组)。比较两组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两种股骨假体置入后的应力遮挡情况。结果 7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5(13.2±0.8)个月。短柄组与常规组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比较,术后1年短柄组股骨假体周围Gruen 1区和5区骨密度无明显变化,Gruen 4区骨密度降低,而Gruen 2、3、6、7区骨密度增加;常规组术后1年股骨假体周围Gruen 1、2、3、5、6、7区骨密度降低,而Gruen 4区骨密度升高。术后1年短柄组股骨假体周围所有Gruen分区骨密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常规组股骨近端内侧与外侧均出现应力遮挡,而短柄组仅在股骨近端外侧出现应力遮挡。结论短柄股骨假体具有良好的力学传导特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短柄股骨假体可促进股骨近端骨改建并减少应力遮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假体旋转评估研究进展,以减少假体旋转不良导致的术后并发症。方法查阅近年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考轴线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可造成屈曲间隙不平衡和髌骨轨迹不良,术前应采用不同方法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并通过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手术前后评估,保证股骨假体的旋转位置良好,使术后膝关节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结论近年发展了多种手术技巧和新技术以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临床应用并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7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术,观察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 44例均顺利完成置换手术,手术时间58~86 min,术中出血量210~450 m L,术后住院时间8~14 d。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24个月。依据Harris髋部评分标准,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8.64%(39/44)。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关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能促进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提高术后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远端旋转力线定位标志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若假体旋转力线对位不良将导致诸如髌骨脱位、弹响、磨损、髌前疼痛等多种髌股关节并发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方法较多,常用方法包括股骨上髁轴线、前后轴线、股骨后髁线、屈曲间隙平衡技术、计算机导航技术等。正确选择旋转力线,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假体翻修率均至关重要。目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选择合适的参照轴以保证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对位的准确性仍有争议。结论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极其重要的环节。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为手术操作及假体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检查提示)行全髋置换术后数据,建立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进行模拟加载及仿真计算。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股骨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骨质疏松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由股骨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大,应力峰值为股骨假体末端周围皮质,主要集中在假体末端与股骨内侧骨皮质交界处。通过有限元力学分析,在骨质疏松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力学分布在各区域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骨质疏松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应力分布特点的分析,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选择远端压配型假体,假体放置需避免内外翻,以减少假体远端与股骨皮质的应力集中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因股骨颈骨折接受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进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治疗组服用碳酸钙、骨化三醇、阿仑磷酸钠,对照组只服用碳酸钙、骨化三醇。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6个月和12个月行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测量,并观察术后血钙、磷值的变化、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60例患者57例获得12个月完整随访,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钙、血磷、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股骨假体周围ROI 1区和ROI 7区骨密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股骨假体周围ROI 1区、ROI 2区、ROI 6区和ROI 7区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使用阿仑磷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能有效增加骨密度,预防再次骨折从而提高假体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目前治疗膝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疗效确切,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适用于各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重度病变。TKA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假体松动、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磨损、膝关节活动受限等,其中假体周围骨折尤其是股骨髁上骨折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0.3%~2.5%[1]。股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很多,对于较为严重的病例,肿瘤式假体翻修已成为重要的手术方法,本科室收治1例假体周围骨折病例,应用肿瘤式假体翻修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假体周围骨折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见,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但目前相关文献中并没有相对系统地梳理TKA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分型以及治疗,对临床工作在相关问题处理上带来不便。本研究通过查找国内外著作、文献等,对TK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分型以及治疗方面进行系统性综述,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温哥华术后骨折分型标准,共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3例.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4例,良5例,中3例,差1例.其中1例不愈合,其余12例获骨性愈合.结论 对此类骨折应根据近期影像资料进行周密的术前计划,结合骨折部位、假体稳定性及骨储备情况等因素,选择治疗方案.使用钢丝环扎、非骨水泥型长柄翻修联合应用异体皮质骨板及局部植骨是处理不同类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股骨头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量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临床放射学研究发现,股骨头假体转换术后股骨周围常有骨质吸收现象。从1991年8月 ̄1992年12月,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及常规X线检查对照方法,对12例股骨头转换患者术前、后假体周围骨量进行连续测定。短期随访资料表明所有患者术后近端股骨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其中尤以大转子量为严重,其次是股骨距,我们认为:(1)应力遮挡是造成术后假体周围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因素。(2)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可作为人  相似文献   

20.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假体松动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根据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情况分析各种机制在假体松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自 1991年 8月~ 2 0 0 1年十一年期间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132例病人 ,共计 137髋。失访 31例 ,2例高龄病人死于与手术无关内科疾病。剩余 99例病人 (10 2髋 )年龄范围 :35~ 78岁 ,平均年龄 6 1.5岁。平均随访时间 6 .9年。其中 4 3髋出现假体松动 ,1髋假体松动由感染引起 ,余下 4 2髋为无菌型松动 ,并伴不同程度骨溶解。将假体周围骨溶解根据形态分为衬性骨溶解和扩张性骨溶解。按 Delee & Charnley髋臼分区和 Gruen近端股骨分区标准进行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率的影像分析。结果 :髋臼侧扩张性骨溶解 区的发生率最高 ,为 6 9% ,骨水泥固定组与非骨水泥固定组在扩张性骨溶解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P<0 .0 5 ) ,非骨水泥固定组各区发生率较高 ;分别为 6 8%、79% ,骨水泥固定组与非骨水泥固定组在溶骨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0 .0 5 )。衬性骨溶解髋臼侧发生率 区最高 ,股骨柄侧衬性骨溶解发生率由高至低为 区、 区、 区、 区 ,两种固定形式假体周围衬性骨溶解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磨屑诱导的炎症性骨溶解在假体松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而股骨侧骨溶解的发生以应力遮挡和假体早期微动等机械力学因素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