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胆术后胆瘘的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胆道手术和肝叶切除至胆瘘15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T管拔除后胆瘘3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瘘2例,肝叶切除术后胆瘘4例,术中胆总管损伤伴胆瘘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伴胆瘘2例。除1例转院治疗外,其余经处理后均治愈出院。
结论:提高操作技术,高度重视熟知胆道系统的解剖及病理变异,术中严谨操作是防止胆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结果。
结果:18例平均年龄64.3岁,男女比例为1∶5。术前诊断率为77.8%。18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一期肠切开取石手术,8例行一期行肠切开取石及二期胆囊切除加胆肠内瘘修补术,6例行一期手术解决肠道梗阻同时处理病变胆囊及胆肠内瘘,1例既往有胆肠内引流手术史患者一期行肠切开取石、胆肠吻合口切开取石、原胆肠吻合口整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9%,主要并发症为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死亡1例(5.5%),为术后第4天死于心肌梗塞。
结论:胆石性肠梗阻以老年女性患者为主,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可及时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胆石性肠梗阻应尽早外科干预,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使用可吸收缝线、电凝钩取代夹子和超声刀进行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对554例LC术中采用可吸收缝线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用分离钳、电凝钩显露胆囊,根据胆囊三角情况采用顺行或逆行方式切除胆囊。解剖出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用分离钳将长约10 cm的可吸收缝线送入腹腔,腹腔内打结结扎胆囊管及胆囊血管的近端,远端用电凝钩电凝直接离断。 
结果:554例中除1例因胆囊穿孔,致胆囊三角结构不清,1例因与结肠形成内瘘而中转开腹外,其余55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0~70 min,平均32 min;术中出血量5~200 mL,平均13 mL。术后无出血、胆瘘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503例术后随访1个月至1.5年,平均7个月,未发生腹痛、黄疸及发热等症状。每例住院节余费用平均约2 000元。 
结论:LC术中使用可吸收缝线、电凝钩取代夹子和超声刀进行胆囊切除的方法经济、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避免使用夹子所致的并发症,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性结肠损伤的诊断和最佳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3例结肠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前确诊7例,术中确诊26例。32例患者采用改良性结肠造口术治疗,术后3个月拔除造瘘管,均一期治愈;其中1例结肠多处破口者行传统法造瘘,3个月后二期手术关瘘。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治愈。
结论:改良式结肠造口对绝大多数结肠损伤的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治疗Vater壶腹部肿瘤的手术效果。
方法:对28例Vater壶腹部肿瘤患者实施局部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1例,胰瘘1例,切口感染1例,经相应治疗均痊愈,并发症发生率10.7%。对25例随访1~9年,1,5年存活率分别为92%和32%。
结论:局部切除可使部分壶腹部肿瘤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效果。其创伤小、恢复快、对高龄、一般情况差、有严重合并症等高危因素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外科治疗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期间收治1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6例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左半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栓2例,右半肝切除+胆总管取栓3例,肝段切除+胆总管取栓4例,左半肝及肝门部胆管切除+胆肠吻合1例,肝中叶切除+胆总管取栓+门静脉取栓1例,扩大左半肝+左肝管取栓1例,右半肝切除+右肝管切除取栓1例,肝Ⅴ,Ⅵ段切除+断面取栓术1例,胆总管取栓2例。术后发生胆瘘1例,持续引流34d后拔出引流管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均得到随访,平均生存时间23.6(4~63)个月,现存活6例,最长的存活时间为5年余。
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患者明确诊断后行积极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10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发生率为24.3%。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术后腹腔出血及肝功能障碍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结论: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治疗时应注重术前肝功能的评估、手术操作的规范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并对各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积极防治,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胆管横断伤的原因、特点、预防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总结8年间因行LC致胆管横断和缺损伤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1例损伤中7例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手术,4例萎缩性胆囊炎手术;5例术中发现,6例术后发现。后6例中2例表现为胆瘘,4例表现为胆道梗阻。6例为胆管横断伤,5例胆管横断并缺损伤。3例行胆管修补(端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8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其中1例先行胆道外引流术)。1例胆管修补术后再狭窄再次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11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0.5~17.0年,无胆管(再)狭窄。
结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萎缩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横断和/或缺损伤的高危因素;解剖不清是其直接原因;其病情复杂、处理困难、处理方法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的胰头癌、十二脂肠乳状癌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各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及术中、术后处理措施。
结果:共23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5%。其中胰瘘并腹腔感染9例,胆瘘并腹腔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7例,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胃排空障碍1例;死亡4例,病死率4.3%。其中3例死于胰瘘并腹腔严重感染,1例死于人造血管置换术后血栓形成。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仍有一定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正确评估患者病期的手术耐受力,规范术中操作,积极处理并发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可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6年间行手术切除的4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4例手术切除的类型,R0切除38例,R1切除6例,R2切除0例。25例患者切除后采用了将空肠袢断端前壁与胆管残端开口上方肝脏断向缝合的新胆管空肠吻合方式,19例患者采用了传统的胆肠吻合方式,新的吻合方式较传统吻合方式可明显减低胆瘘的发生(χ2=4.565, P=0.03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因素为肿瘤的临床分期、手术切除的范围、是否R0切除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是否R0切除(P<0.05)。
结论:影响术后肝门部胆管癌生存期的因素为肿瘤的临床分期和R0切除;采用新的吻合方式,可在尽量减少正常肝组织切除的条件下,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1.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对收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结果:33例中胰岛素瘤18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9例,胃泌素瘤4例,胰高血糖素瘤2例。其中29例进行根治行切除,4例因肿瘤无法切除而放弃手术,总手术切除率为87.8%,术后发生胰瘘5例,肠梗阻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2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7±3.5)年(9个月至14年),其中恶性14例患者总的1年和3年生存率为71.4%和50.0%,在随访期间19例良性患者全部存活。
结论:手术切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前定性及术中定位尤为重要,术中胰腺探查结合术中B超是定位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术式有助于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相似文献   

12.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胰十二指肠手术方式的改进以预防和减少术后胰瘘、胃瘫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肠吻合采用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胰管内置支撑管经腹壁引出体外。术中常规放置鼻饲空肠营养管于胃空肠吻合口输出袢远侧。
结果:68例患者中有6例术后出现胰瘘,发生率为8.82%;通过持续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而治愈。3例术后出现胃瘫,发生率为4.41%;经空肠鼻饲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治愈。全组无1例死亡。
结论:该术式的改进能明显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胃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在直肠癌根治中的效果和方法。
方法:对42例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前路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手术均经腔镜完成TME及保肛手术,术中直肠远端使用反复闭合器闭合,前路吻合采用吻合器完成。手术时间170~230 min,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10~30 mL,平均15 mL。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32 h。1例术后并发排尿困难,1例术中并发皮下气肿。无切口感染,无吻合口漏。
结论:腔镜辅助行TME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前路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道结石再手术治疗的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6年收治的56例胆道结石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均经再手术治疗。术后残留结石3例(5.4%),其中2例术后6周通过胆道镜取石成功。出现并发症9例(16.1%),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42例随访1~7年,发现有胆管炎发作者2例,结石复发1例,无须再手术治疗者。
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方式的选择,全面正确的术前诊断和充分的术前准备,胆道残留或复发结石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duct exploration, LCDE)中应用缝针穿刺切开胆管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道探查手术中应用缝针穿刺切开胆管者75例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此法成功切开及探查胆总管,无邻近脏器损伤,无胆瘘及术后出血,无死亡病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2例,中转开腹原因1例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1例胆总管下段“铸型”结石嵌顿胆道镜无法取出。术后所有患者获4个月至2年随访,均未见胆道狭窄。
结论:缝针穿刺切开胆管法是一种在腹腔镜下简单、有效和安全的解剖及切开胆总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的安全性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11月单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8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经脐单孔切除42例,二孔切除5例,三孔切除40例,手术时间20~110 min,平均37.5 min,术中出血5~20 mL,平均7.5 mL,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4 d出院。
结论:应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可节省部分手术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空肠造瘘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胆/胰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10年8月—2012年9月完成的42例PD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空肠造瘘引流胆胰液。结果:全组患者出现1例胆瘘,1例切口感染,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胰瘘、出血的发生,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部分患者行空肠造瘘,能有效预防胆/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自制电凝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 3月—2009年10月48例应用自制电凝器械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无术中并发症,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8.2±3.1)个 月(2~3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后遗症,2例局部复发,经二次电凝治疗后痊愈。
结论:电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确切,创伤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技术在复杂肝脾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2例肝或脾外科疾病进行手助腹腔镜手术,包括肝切除94例,脾切除29例,改良Sugiura术28例,肝脾联合切除4例,肝子宫联合切除1例,肝切除加胆总管取石术41例,脾切除加胆总管取石术5例。
结果:202例手助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38±12)min,平均出血量(179±34)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组无死亡。术后平均住院(9.2±1.1)d。
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用手助腹腔镜技术行复杂肝脾外科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有减少创伤,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有效控制出血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并肝蒂血管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6例医源性胆道损伤并肝蒂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6例医源性胆道损伤中3例为 III型,3例为IV型。肝蒂血管损伤包括肝左、右动脉及门静脉左、右支损伤。2例因病情危重未能再次手术分别于首次手术后第3天和5个月死亡,其他4例产生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及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至2008年3月已随访6个月至17年均健在。
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并肝蒂血管损伤处理棘手,是胆囊切除致命的并发症之一,其预防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肝蒂血管的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