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以来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0例脾切除后血栓发生12例(4.3%),其中发生PVT9例(3.2%),发生MVT3例(1.1%)。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后好转出院。血栓形成病人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二聚体检测和凝血功能异常,与治疗后1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动态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及早诊断和治疗对病人康复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2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间收治的因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及外伤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发现PVT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PVT患者中27例经抗凝溶栓治疗后血栓完全或部分溶解吸收、康复出院;1例因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呕血、肝昏迷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4例患者获随访,3例失访,随访时间0.5~3年,平均2年,其中2例因大出血死亡、1例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于出院1年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余患者未再发生静脉血栓。结论 PVT与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手术操作规范化、早期诊断以及抗凝祛聚是防治P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MVT)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顺性分析1999年至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MVT 3例,肠系膜卜静脉合并门静脉血栓2例,肠系膜上静脉合并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栓6例.结果 9例患者经抗凝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2例肠系膜上静脉合并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栓患者,1例经抗凝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自动出院;1例诊断明确后未行抗凝治疗,1周后发展为急腹症并行剖腹探查,行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肠系膜卜静脉取栓术,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单纯MVT 患者以抗凝治疗多可痊愈,而对于合并门静脉、脾静脉血栓患者,在临床抗凝治疗同时,严密观察体征变化,做好随时手术准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等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2011年12月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或)加断流术后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20例)及早期行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的治疗组(36例)进行对比分析。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有可比性,术后第1,3,7,10,14天动态监测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术后第1,2,4,12周行彩超或螺旋CT监测门静脉血栓(PVT)形成情况,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发生PVT5例,发生率为25.0%;治疗组发生PVT共计1例,发生率2.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或)加断流术后患者早期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的临床特点,提高MVT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14例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采用阿加曲班联合低分子肝素(LWMH)抗凝方案者6例,单用LWMH者6例,另有2例接受其他治疗。结果14例患者治疗后均好转出院;13例患者出院后口服华法林,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结论MVT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影像学检查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及时应用抗凝药物对治疗MVT有重要意义,口服华法林对预防MVT复发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13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导管测压并留置导管,其中36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设为对照组)术中增加脾静脉近端结扎。术后早期经导管滴注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或发生血栓后滴注尿激酶溶栓,出院后口服华法林,使预防和治疗血栓的效果分别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于1.5~2.0和2.0~3.0,并直至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结果 术后2周内发生PVST共132例(100%),血栓分布:残余脾静脉血栓132例(100%),门静脉血栓(PVT)39例(29.5%)。在39例PVT中,门静脉主干血栓33例,主干血栓均与残余脾静脉血栓相连,其中15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14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4例为完全性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其中4例合并门静脉主干血栓并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相连,2例存在门静脉分支血栓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与脾静脉血栓相连。39例PVT中,门静脉左支血栓21例,门静脉右支血栓18例;PVT 2处及以上者25例。在试验组36例脾静脉近端结扎的患者中,发生门静脉主干血栓1例(2.8%);在对照组未采用脾静脉近端结扎的96例中发生PVT 38例(39.6%),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39例PVT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其中33例在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并进行CT检查,发现血栓消失、机化再通和海绵样变各23例、7例和3例。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残余脾静脉内易形成血栓,残余脾静脉血栓向门静脉内蔓延是发生术后PVT的主要原因。脾静脉近端结扎的预防效果显著,经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术后滴注肝素盐水和溶栓剂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口服华法林效果确切但需检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血栓治疗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3-2005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欲接受脾切除术的病人59例随机分为2组:早期使用抗凝、祛聚药物预防组与同期常规用药组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52例完成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率88.1%,其中预防组29例,对照组23例.术后对照组10 d内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1个月内4例,1月后3例,合计8例(34.8%),1例为复发性血栓.预防组10 d内无一例发生门静脉血栓,1个月内2例,1个月后1例,合计3例(10.3%),两组病例门静脉血栓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X2=4.59,P<0.05),3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凝、祛聚治疗能降低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泛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例广泛P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Yerdel’s分级7例患者属Ⅲ~Ⅳ级;男4例,女3例;年龄28~54岁,中位年龄45岁;起病至就诊时间4~10d,平均6.9d。表现为上腹痛3例,全腹痛、腹胀4例,血便2例,休克1例,腰背痛1例,恶心、呕吐3例。查体:有腹膜炎体征3例,左下腹压痛1例,腹水征阳性3例,肠鸣音消失2例,减弱1例。2例行D-二聚体检查均升高。所有患者超声检查均提示门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肠系膜上静脉。给予抗凝、祛聚、溶栓等基础治疗;1例经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溶栓,2例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其中1例同时行脾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肠瘘,经保守治疗治愈;3例患者发生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结论早期行血浆D-二聚体及影像学检查,尽早行抗凝治疗,无禁忌时行溶栓或介入治疗以及实时手术治疗,PVT患者可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27例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1983年至2007年7月收治的27例急性MVT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病程1~14 d,平均6.1 d.既往有门静脉高压症、下肢静脉血栓、肠系膜静脉血栓等病史或合并其他高凝状态者18例(66.7%).本组超声、CT、血管造影及外周血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急性MVT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0.6%(12/17)、75.0%(6/8)、100%(6/6)、100%(6/6).16例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者均已继发肠管坏死.11例行溶栓、抗凝治疗,4例有效(36.4%).22例接受手术治疗,均行坏死肠管切除术,其中3例术中行经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取出术.3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心肌梗死,3例继发短肠综合征.4例手术后一周内急性MVT复发.8例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其中7例为手术后死亡.19例存活的患者均接受了抗凝治疗.15例得到随访,其中7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结论 对于急性MVT,血D-Dimer水平的检测以及针对肠系膜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是尽早确诊的关键.对无活动性出血和腹膜炎的病例,首选考虑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对已继发肠管坏死者应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时限治疗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余收治的154例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4例患者平均年龄(52.02±11.23)岁;男69例,女85例;共168条肢体。所有患者均经血管彩超确诊,抗凝治疗时限1个月52例,3个月48例,6个月54例,均联合压力袜治疗。治疗后6个月随访彩超结果显示,3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无肺栓塞发生,出血事件5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2例;停止抗凝后6~18个月复发或发生深静脉血栓共14例。结论:不同时限抗凝治疗对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的中、短期疗效相似,但长期疗效须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2.
广泛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广泛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广泛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术前行影像学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2例行误诊手术剖腹探查确诊。4例急症剖腹探查,5例介入置管溶栓(其中2例因肠管坏死中转手术部分肠段切除),1例单纯外周抗凝、溶栓。手术治愈3例,介入置管溶栓治愈2例,外周溶栓治愈1例,死亡4例。6例存活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随访6个月至3年,1例出现短肠综合征,1例复发,1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结论该病极易误诊,影像学检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该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确诊的28例BCS并发PVT患者(PVT组)与随机选取同期确诊的40例BCS未并发PVT的患者(非PVT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BCS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与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并计算最佳临界点。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患者在门静脉血流速度、血红蛋白明显低于非PVT组,D-二聚体(DD)、脾脏厚度水平明显高于非PVT组(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浆DD、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厚度是BCS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67、0.61、1.23,均P0.05)。ROC曲线显示,门静脉血流速度对BCS并发PVT无诊断价值(AUC0.5),而DD、脾脏厚度的AUC分别为0.724、0.673,诊断BCS并发PVT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0.283μg/L、49.5mm。结论:血浆DD水平、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厚度是BCS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DD0.283μg/L、脾脏厚度49.5mm的BCS患者,PVT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4.
���Գ�ϵĤ����Ѫ˨�γɵ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急性MVT的优势以及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案。方法 回顾 1995~ 2 0 0 2年间收治的 17例经非手术治疗的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MV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对急性MVT诊断一经确立后 ,立即采用抗凝溶栓等保守治疗 ,并严密观察 ,如有急性腹膜炎发生则随时中转手术。结果 病人全部治愈 ,治疗过程中无中转手术发生。平均住院天数为 ( 11 9± 3 7)天。2年生存率为 88 2 %。结论 早期诊断及抗凝溶栓治疗直接影响到该病的预后 ;在肠缺血尚未导致透壁性肠坏死、肠穿孔时 ,非手术治疗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炎症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在下肢DVT中的作用。方法抽取40例下肢DVT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及CD62L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酶免法检测IL-10水平。结果下肢:DVT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平均阳性表达率(53.01±1.81)%高于对照组(20.03±0.54)%(P<0.05),CD62L平均阳性表达率(59.80±8.97)%低于对照组(73.32±1.28)%(P< 0.05),IL-6水平(141.20±56.73)ng/L与对照组(108.85±41.48)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L-8、TNF—α及IL-10水平分别为(0.57±0.14)、(2.34±1.04)、(50.42±10.62)μg/L,均高于对照组(0.32±O.06)、(1.14±0.40)、(15.50±8.26)μg/L(P<0.05)。结论炎症反应与下肢DVT关系密切,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DV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Angio Jet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4月期间两个血管外科中心连续收治的38例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程≤14 d)行药物机械血栓清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血管造影评价即时血栓清除效果,根据术后第3、6、12个月患者随访时的CEAP分级、多普勒超声检查或血管造影检查评价近期疗效。结果:38例中37例在使用Angio Jet吸栓过程中喷注尿激酶,31例吸栓后一期置入髂静脉支架,11例患者辅助接触性导管溶栓术(CDT);术后3级血栓清除(完全清除)18例(47.4%),2级血栓清除(50%~99%清除)20例(52.6%),无1级血栓清除病例(50%清除)。37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均在12~24 h内消。随访期间,1例患者(3.3%)进行了再次手术干预,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结论:对于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药物机械血栓清除术的近期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联合CDT或支架置入术可以提高血栓清除效率。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

Very few cases of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 have been reported as a complication of appendicitis. In these handful of cases, the thrombosis was identified early with computerised tomography scan and patients have been managed conservatively with antibiotics and anticoagulation.

Presentation of case

A 45-year-old gentleman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 13-day history of right lower quadrant abdominal pain and rigors. CT scan of the abdomen revealed an appendicular mass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 The patient was initially managed by anticoagulation and antibiotics for two weeks and was discharged after satisfactory clinical improvement. He represented after discharge for increased severity of his abdominal pain and abnormal inflammatory markers. Emergency open appendicectomy for complicated appendicitis was performed and his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unremarkable. He was discharged on the 7th postoperative day with anticoagulation. Outpatient review at two months was unremarkable.

Discussion

Acute appendicitis is a common surgical presentation where history and examination is key in clinching the diagnosis.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a CT scan can be helpful. Although surgical intervention is the mainstay of treatment,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with antibiotics is an option if the diagnosis of appendicitis is equivocal. Recent evidence has revealed that elective appendicectomy is not necessary upon successful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Acute appendicitis can lead to local perforations and abscesses. Complications such as thrombosis in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are rare and can be managed successfully with anticoagulants.

Conclusion

Although this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appendicitis, the case was managed successfully with a conservative approach. This is inline with the general consensus which is to treat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 secondary to appendicitis conservatively unless the patient deteriorates.  相似文献   

18.
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微创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例“全肢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行股总静脉切开、髂静脉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21例成功,2例髂静脉无法通过导丝。成功者患肢膝上15cm处周径在术后第一天缩小4.24cm±2.46cm,术后2周时缩小7.00cm±2.97cm;膝下15cm处周径术后第一天和2周时分别缩小3.24cm±1.80cm和5.60cm±2.22cm。双侧对比,术前膝上15cm处周径差为7.64cm±3.21cm,术后2周仅为1.98cm±3.08cm。所有复通患肢在影像学上均表现为侧支循环明显减少。随访15天~3个月,术后1月复发一例。结论:本组初步经验表明,腔内微创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全肢型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实仅髂段血栓较多。这既是对传统理论的修正和丰富,又是腔内微创疗法治疗该病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64例行腔内综合治疗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治疗后,新鲜血栓均得到有效溶解,无严重溶栓并发症发生;13例(13/64)患者发现髂静脉狭窄严重,下肢肿胀缓解不明显,同期行球囊扩张,其中5例(5/64)二期造影发现侧支血管代偿不佳、髂静脉狭窄50%,行二期支架植入。经腔内综合治疗,患者的双下肢膝上15 cm周径差较术前明显缩小(3.87 cm vs.7.56 cm,P0.05);随访期间无再发下肢肿胀、髂股静脉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无下肢色素沉着及溃疡形成,无肺动脉栓塞及死亡病例。结论:腔内综合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对清除血栓、解除狭窄实现管腔再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1 30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PVT形成情况,并对术后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术后PVT发生率为30.15%(392/1 300);PVT形成与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D-二聚体、脾脏大小、是否抗凝治疗等因素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关(均P>0.05)。结论:年龄、肝脏功能、门静脉压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糖尿病、巨脾等是脾切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应用抗凝治疗可降低术后P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