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构建方法较多。我们利用带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的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多种检测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借以探索其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胫骨去抗原后制备异体骨标本,制作大段骨缺损动物模型。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复合开窗的异体骨进行修复。将6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骨进行修复;对照组以骨膜瓣直接包裹异体骨进行修复;空白对照组以异体骨直接进行修复。术后观察骨缺损大体标本及X线影像,对移植物及其周围软组织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实验组骨缺损骨痂形成并改造塑形,新生血管长入骨缺损处,其血管化、新骨形成和骨单位成熟均较对照组早。结论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可缩短骨缺损修复的时间,优于以骨膜瓣直接包裹异体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筋膜瓣促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及山羊长段骨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筋膜瓣在促进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及修复山羊长段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中国青山羊体内制备单侧胫骨2cm的骨膜与骨缺损,采用空白组、珊瑚羟基磷灰石(CHAP)组、组织工程骨组、筋膜瓣组进行修复。于术后2、4、8、12周采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X线、组织学、生物力学等方法进行对比评价,2、3、6、12、18、30个月采用X线、CT对组织工程骨组进行检测。结果空白组与CHAP组未能修复骨缺损,筋膜瓣组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组织工程组,12周筋膜瓣组X线光密度比值、生物力学弯曲应力分别为(4.180±0.192)、(13.937±2.199)N/mm2,组织工程组为(3.480±0.453)、(10.123±1.243)N/mm2,8周ECTROI平均计数筋膜瓣组为26.05±2.61,组织工程组为(16.21±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工程骨12月以后开始塑形,30个月骨髓腔再通。结论采用筋膜瓣包裹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及修复长段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实验中的血管化情况.方法 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用墨汁灌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期实验组(EPCs+BMSCs+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DBM)的骨组织血管化情况.结果 各组手术后2周骨缺损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血流量开始升高,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12周后开始下降.实验绀的新生血管数量和局部血流量在术后2、4、8周明显高于自身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血管排列更整齐.结论 复合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能促进早期血管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成骨.  相似文献   

5.
张大伟  田清业  刘光军  王谦  杨磊 《骨科》2012,3(2):72-76
目的探讨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胫骨去抗原后制备异体骨标本,制作大段骨缺损动物模型,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复合开窗的异体骨进行修复。术后观察骨缺损的X线影像,对移植物及其周围软组织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实验组骨缺损骨痂形成和改造塑形,新生血管长入骨缺损处,新骨形成和骨单位成熟较对照组早。结论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手术方法优于以骨膜瓣直接包裹异体骨,缩短骨缺损修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XDCB)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 从兔髂嵴捕骨髓培养制备兔BMSCs,将第5代BMSCs种植于多孔XDCB,并进行成骨诱导2周制备组织工程骨,手术中分离兔桡动、静脉血管束.动物模型为制备24只兔舣侧桡骨中远段完全骨膜骨缺损1.5 cm共48侧,分4组修复(n=12),A组为空白未治疗组,B组为单纯材料+血管束植入组(XDCB+VB),C组为组织工程骨组(XDCB+BMSCs),D组为组织工程骨+血管束植入组(XDCB+BMSCs+VB),符组交叉配对.分别于术后4、8、12周行X线片、大体解剖、组织切片、生物力学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 D组骨缺损修复效能(术后12周新骨面积比2.02%±0.16%)及血管化情况(术后12周血管面积比6.89%±0.32%)优于C组(1.50%±0.28%和3.17%±0.19%),而C组又优于B组(1.59%±0.19%和6.52%±0.23%),A组骨缺损未修复,各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联合动静脉血管束植入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治疗股骨骨不连、骨缺损、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新方法。方法 根据股骨前侧血供分布特点设计相应的骨膜(骨)瓣,对29例股骨骨折骨不连、股骨骨缺损、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均经过随访,时间为3月至1.2年。1例股骨中段骨不连未愈,1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不愈合,余均愈合或有大量骨痂形成。结论 可用节段骨膜血管支为蒂设计股骨前面骨膜(骨)瓣,以修复股骨干骨折骨不连、骨缺损、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髂骨瓣临床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采用旋髂深血管支髂骨瓣对1例股骨骨不连和5例胫骨骨缺损或骨不连的患者进行骨缺损修复.术前注射造影剂后采用CT扫描,应用Amira4.0软件对髂骨瓣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构建患者个性化骨瓣.根据患者骨缺损大小,进行个性化骨瓣三维构建,对患者进行髂骨瓣的点、线、面描记,用以指导手术切取. 结果三维重建患者个性化骨瓣6个,所重建个件化髂骨瓣能够清晰显示血管、骨骼及其毗邻结构的三维关系.6例患者所显示的骨瓣主要血供主干都与术中检查相符.术前测量旋髂深动脉起点距髂前上棘平均4.28 cm,旋髂深动脉主干血管外径平均为2.4 mm,穿支血管数平均为3条.术后6例患者获6个月~2年1个月(平均1年3个月)随访,髂骨瓣全部成活且Ⅰ期愈合,术后3~5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 结论通过血管造影下肢CT扫描,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髂骨瓣的三维动态解剖,重建的组织瓣能够准确地标示术中切取范围,避免了术中血管的副损伤,保证了髂骨瓣良好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带血管蒂跗骨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跗骨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发现足背动脉的分支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跗外侧动脉有恒定的骨膜支分布于第一楔骨及骰骨的背侧面。以上述血管为蒂可以切取第一楔骨及骰骨骨瓣,用于修复足踝部骨折,骨不连及骨缺损。1991年以来,施行带跗外侧血管蒂骰骨瓣位术3例,带内踝前或跗内侧血管蒂第一楔骨瓣移位术3例。经随访各例骨连接良好,无并发症,认为对于足踝部某些骨折不连接及小时骨缺损,本法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结合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以CHA作为转VEGF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可吸附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将其植入兔尺骨中段10mm骨缺损处,以CHA/BMSCs、自体骨移植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在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解剖、X线摄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各组骨愈合程度及力学强度。结果 术后8周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摄片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基本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12周组织工程骨组组抗扭转强度优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 CHA结合转VEGF基因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可用于骨缺损修复,优于自体骨移植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逆行隐神经营养复合组织瓣转位术在修复小腿骨折并组织缺损中的效果.方法 应用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骨瓣转位术修复27例小腿骨折并组织缺损.结果 5例皮缘坏死病例,换药后愈合,余组织瓣均一期存活,无感染.骨折缺损处均愈合,平均(7±0.8)个月.修复创伤后外形在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小腿内侧感觉障碍于术后1年基本恢复正常,行走功能良好.结论 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骨瓣转位术可以一次性完成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2.
带血管蒂第二跖骨底骨瓣移位修复外踝骨缺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带血供第二跖骨底骨瓣移位修复外踝骨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第二跖骨底形态、结构和血供来源,设计以足背血管为蒂的第二跖骨底骨瓣移位修复外踝骨缺损的术式,临床应用6例,其中外伤性骨缺损5例,骨肿瘤1例合并皮肤缺损。结果 采用带血管蒂第二跖骨底骨瓣修复5例,另加足背皮瓣修复1例,术后全部获3-11个月随访,骨瓣愈合时间为3-4个月,步态正常4例,轻度跛行2例,结论 第二跖骨底骨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移位灵活,手术操作简便,对供区影响小,再造的外踝外形近似正常。是修复外踝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新术式。  相似文献   

13.
股深血管及穿血管股骨(膜)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股深血管及穿血管股骨(膜)瓣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股深血管及其穿支的分支分布情况。以股深血管及穿血管为蒂设计顺行、逆行骨(膜)瓣,从199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修复股骨各段骨不连、骨缺损和股骨颈骨折32例。结果:骨折病例均于术后10.5~16周骨愈合,效果良好。结论:该供区血管解剖位置恒定,手术操作简单,转位灵活,对供区影响很小,适用于股骨各段骨不连、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带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时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的作用,为临床修复骨缺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兔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及含重组人BMP-2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将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A、B、C 3组,A组16只,B、C组各22只。制备长1.5 cm的右尺骨长段骨-骨膜完全缺损模型,A组于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B、C组在骨缺损邻近处制备一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后植入骨缺损,B组将筋膜瓣蒂部切断形成游离筋膜瓣,C组为带蒂筋膜瓣。术后4、8、12、16周,每组随机取4只实验动物,取骨缺损区组织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8、12、16周B、C组各另取2只实验动物行腋动脉墨汁灌注观察。结果大体观察示,术后4、8周A组有纤维结缔组织形成,B、C组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其中B组有软骨样组织形成,C组有新生骨形成;12、16周A组骨痂形成少,B组新生骨较多,C组骨干形成。组织学观察示,术后4、8周A、B组新生血管和骨小梁极少,C组血管丰富且成熟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12、16周A组新生血管及骨小梁仍较少,B组血管数量较多且成熟骨小梁显著增加,髓腔结构形成但闭阻;C组血管数量减少,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组各时间点CD105、CD34、Ⅷ因子表达均高于A、B组。骨形态计量分析显示,术后各时间点C组新生骨小梁体积明显大于A、B组(P<0.05);A、B组间除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图像分析显示术后各时间点C组骨修复区内血管再生面积比值明显大于A、B组(P<0.05)。墨汁灌注检查示,各时间点B组成骨区为稀疏的墨染区;C组成骨区墨染数量多且较密集,8周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结论 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ARBM的组织工程骨,早期以促血管化成骨作用占主导地位,后期血管化成骨作用逐渐消失,以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5.
桡骨远端骨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桡骨远端骨缺损的治疗包括修复骨缺损及重建腕关节功能。自1979年以来,采用了吻合腓血管的腓骨移植,吻合膝下外血管的腓骨上段骨瓣移植及带血管蒂的肩胛骨瓣移植修复桡骨远端骨缺损,并重建腕关节功能共13例,经1年~10年随访,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对桡骨中、远端骨病损后长段骨缺损的修复、术式、手术注意事项及适应证等的选择进行了讨论。认为,应根据骨缺损的长短,分别选用吻合腓血管的腓骨移植或吻合膝下外血管的腓骨上段骨瓣移植来修复骨缺损,并重建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髂骨复合组织瓣移植在治疗胫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取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蒂的髂骨复合组织瓣32块,全部携带皮岛。胫骨切开复位三维单边外固定架固定。骨缺损处开槽髂骨嵌入植骨,血管蒂血管与受区血管吻合,恢复复合组织瓣血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1年半,平均7个月。髂骨移植骨性愈合时间3-5个月。其中1例髂骨移植坏死感染,1例愈合后发生再骨折。其余复合组织瓣移植均成活,下肢负重功能恢复,步态正常。结论:本术式复合组织瓣切取较易,血运丰富,使传统植骨的漫长爬行替代过程转变为活骨对活骨的骨折愈合过程,从而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并可同期改善骨缺损处软组织环境及修复创面,为肢体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柬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 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 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8.
根据跗骨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发现足背动脉的分支内踝前动脉、跑内侧动脉及跗外侧动脉有恒定的骨膜支分布于第一楔骨及骰骨的背侧面。以上述血管为蒂可以切取第一楔骨及骰骨骨瓣,用于修复足踝部骨析、骨不连及骨缺损。1991年以来,施行带跗外侧血管蒂骰骨瓣移位术3例,带内踝前或跗内侧血管蒂第一楔骨瓣移位术3例。经随访各例骨连接良好,无并发症。认为对于足踝部某些骨折、不连接及小量骨缺损,本法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肌蒂或血管蒂骨瓣一期修复枪伤性骨缺损的疗效分析。方法:自1985年以来,共有15例股骨干枪伤性骨缺损,采用缝匠肌肌蒂骨瓣或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方法,一期予以修复。依据 Winqust 和 Hansen 对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分类,Ⅲ型骨折12例,Ⅳ型3例。右侧股骨干10例,左侧股骨干5例。结果:经术后3~2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16周。膝关节伸屈范围100~132度,平均125度。结论:缝匠肌肌蒂骨瓣或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骨瓣切取容易,不需吻合血管骨缺损处可一期获得具有独立血供骨瓣移植,并可充填死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GustiloⅢB和GustiloⅢC型胫骨骨折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的方法和时机的选择. 方法 GustiloⅢB和GustiloⅢC型胫骨骨折患者136例,男102例,女34例;年龄14~ 68岁,平均34岁.损伤程度:GustiloⅢB型98例,GustiloⅢC型38例.骨固定修复方法选择:一期行外固定架固定113例,钢板内固定4例;二期行骨固定19例.软组织修复方法选择:一期行带血管蒂组织瓣转位修复创面67例;一期行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瓣修复7例;62例一期行VSD负压封闭一周至数周后,二期行游离植皮9例,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皮瓣1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3例,腓肠肌肌(皮)瓣14例,交腿皮瓣15例.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创面皆完全愈合.术后随访10~24个月,121例患者骨折愈合;12例患者因大段骨缺损,二期行骨移植术后正常愈合;3例患者因感染并发骨髓炎、窦道形成,经再次手术,骨折端延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5~12个月,平均7个月. 结论 GustiloⅢB、ⅢC型胫骨骨折的一期或二期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各有优缺点,如有条件争取一期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为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