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型超声定位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附28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B型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经验.方法 回顾我中心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期间采用B型超声定位行颈内静脉置管的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3%(284/286),置管成功率为100%(286/286); 穿刺时间50 s~12 min,平均106.8 s; 带管时间5~64 d,平均13 d; 未出现血气胸、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B型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操作简单、方便、安全,适用于各级别医院.在颈短肥胖,被动体位情况下,B型超声定位下置管优势大于传统的盲探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置管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超声定位方法与解剖定位方法行右颈内静脉(rIJV)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解剖定位(AL)组,超声中线预定位(PU)组,超声中线实时定位(RU)组,每组40例。全麻气管插管后行rIJV穿刺置管,记录穿刺针入静脉的位置,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与AL组比较,PU组和RU组穿刺点距静脉中点距离明显缩短(P0.01),穿刺、置管时间明显减少(P0.01),穿刺次数明显减少(P0.01),静脉后壁穿透率明显降低(P0.05),一次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AL组3例误穿动脉,2例血肿,PU组、RU组仅有1例误穿动脉。结论在行IJV穿刺置管过程中超声中线定位比解剖定位具有明显优势,且超声中线预定位和超声中线实时定位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体会。方法将70例拟行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行传统体表定位穿刺置管。观察2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完成穿刺置管操作时间及误穿动脉、血肿形成和引起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和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穿刺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 1998年 2月来采用新的入路行中心静脉置管 ,操作容易、并发症发生率低 ,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1783例中男 96 6例 ,女 817例 ,年龄 3个月~ 84岁。穿刺部位与方法 穿刺点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和锁骨上缘作为标记 ,两者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上取一点 ,离夹角约 1 5cm左右 ,该点即为穿刺点。穿刺采用头低肩高位后平卧位 ,头转向对侧 ,显露胸锁乳突肌的外形。消毒铺巾后 ,于事先定好的进针点作皮内及皮下浸润麻醉 ,针尖指向同侧胸锁关节 ,在冠状面上针干保持水平 ,穿刺针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行进 ,边进针边抽回血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术病人的最佳头位,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中路法)在确定具体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上的区别。方法:选择择期妇科手术患者100例.取头位0°,左偏30°和左偏最大角度时.分别测量右侧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的宽度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的距离.以上数据均为投影在冠状面的冠状轴长度。计算动静脉重叠率.动静脉重叠率(%)=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宽度(cm)/颈总动脉宽度(cm)×100%。同时分别依据体表标志和超声定位确定右颈内静脉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针方向之间的角度。结果:不同头位时右颈内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头部正中位和头部左偏30°时,颈总动脉无明显变化(P〉0.05),动静脉重叠率增加(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减小(P〈0.05)。头部左偏最大角度与头部正中位及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明显变小(P〈0.01).动静脉重叠率明显增加(P〈0.01).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1)。超声定位与体表标志定位法相比.两者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为9.7±5.8ram.两者穿刺方向之间的角度为25.9±10.7°。结论:解剖标志定位与超声定位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别.在无超声定位引导条件下,按传统穿刺方法.如果多次穿刺来成功应该考虑将穿刺点外移9.7mm左右.且穿刺方向指向锁骨上切迹。其次.随着头位左偏角度的逐渐增大,穿刺条件逐渐变差.穿刺时左偏角度不应超过30°。  相似文献   

6.
影像学定位和颈总动脉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途径是依据颈内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分别在胸锁乳突肌的前、中、后三个方向进针。由于是盲探性操作,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我们根据颈部超声资料,改进了颈内静脉穿刺法,成功率明显提高,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在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差异.方法 将53例行心脏外科或消化道手术的患儿(0~36个月)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U组,28例)和体表定位组(L组,25例).前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后者使用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法行颈内静脉置管术.记录两组成功率、穿刺时间、试穿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U组一次成功率为96.43%,明显高于L组的80% (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U组仅3.57%,明显低于L组28%(P<0.01),同时U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L组(P<0.05),穿刺次数明显少于L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应用于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体表定位穿刺失败后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时,应用超声引导的时机、准确性、成功率,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统计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450例患者,探讨超声介入的时机,寻找体表定位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影响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与血流量的因素.结果 共计穿刺450例患者,其中23例常规体表定位穿刺失败,占5.1%;失败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22例,改股静脉置管1例.超声检查发现体表定位穿刺失败的原因包括:①右颈内静脉缺如;②右颈内静脉位置变异:靠外、靠上、靠下,以靠外侧多见,占34.7%,1例位置较深;③重症患者因体位不合适导致穿刺不成功者占21.7%.结论 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简便易行,其临床普及应用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CVC置管的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对照组112例行常规CVC置管,超声组128例在超声导引下行CV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穿刺时相关并发症(误穿动脉、血肿、臂丛神经异感、气胸血胸、交感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超声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19%,置管总成功率为100%,穿刺时误穿动脉、血肿、臂丛神经异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36%,置管总成功率为92.86%,穿刺时误穿动脉、血肿、臂丛神经异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25%、8.92%、5.36%;超声组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0.63%、84.38%,对照组67.85%、51.79%。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CVC置管相比,超声导引下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高,患者置管时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对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需行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66例,随机分为2组,即超声引导组与对照组。超声引导组(188例)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178例)根据体表标记盲探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2组之间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188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188/188);对照组178例患者中有5例置管失败,置管成功率为97.1%(173/1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声引导组有181例(占96.2%)患者一针穿刺成功,对照组有95例(占53.3%)患者一针穿刺成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引导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误伤动脉、血肿、假性动脉瘤及气胸,对照组有12例患者误伤动脉,5例发生血肿,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无患者发生气胸。结论超声引导可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30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兴起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是采用超声无创定位技术 ,对血管进行准确定位 ,在直视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插管的方法。我们将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照研究 ,兹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拟行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或放置右心导管的全麻手术病人 5 8例 ,随机分为两组。排除颈椎畸形和术前明确诊断动静脉畸形患者。所有病例均指定有临床经验的麻醉医师实施。方法 实验组 30例 ,男 14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5 2±15岁 ;对照组 2 8例 ,男 12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5 3± 13岁。一般资料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采用美国产Sit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长轴平面、短轴平面和斜轴平面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的穿刺引导平面。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医学部EICU收治的患者180例,男94例,女86例,年龄34~82岁,按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分为短轴平面组、长轴平面组和斜轴平面组,每组60例。在超声引导下使用三种不同的引导平面行颈内静脉置管术,记录三组刺入目标血管时间、总穿刺时间、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穿刺点数量和置管成功率。记录三组颈内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气胸、血肿和误穿动脉)。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短轴平面组和斜轴平面组刺入目标血管时间和总穿刺时间明显短于长轴平面组,斜轴平面组刺入目标血管时间和总穿刺时间明显短于短轴平面组(P0.05);三组穿刺点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轴平面组进针改变方向次数最多,斜轴平面组进针改变方向次数最少(P0.05);斜轴平面组误穿动脉发生率明显低于长轴平面组和短轴平面组(P0.05),三组均未发生气胸、血胸。结论与长轴平面和短轴平面比较,使用斜轴平面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可降低危重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误穿颈总动脉的风险和缩短穿刺时间,是安全而有效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术在婴儿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年龄30d~1岁,体重3.70~12.0 kg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将颈内静脉置于屏幕中央,用18G BD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置静脉外套管后,放入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B组)选择右颈内静脉中路或后路,用18G BD静脉留置针穿刺,回血通畅后经静脉外套管置入引导钢丝,最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记录两组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失败率及并发症.结果 A组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明显高于B组的80%(P<0.05);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0%,显著高于B组的65%(P<0.01);A组无失败病例,B组失败率20%;A组的穿刺并发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婴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提高了成功率,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并缩短穿刺置管时间,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置管常用于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中。它便于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液体和药物的输注及经静脉心脏起搏和血透治疗。中心静脉穿刺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有些甚至可威胁生命。可靠的穿刺技术和正确的导管位置对于患者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现报道1例66岁男性肥胖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发生颈动脉后壁剥离从而导致脑循环受损。当即对动脉壁剥离进行修复,未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颈内静脉置管误入胸腔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7个月,体重6kg,因"发现心脏杂音5个月"入院.术前诊断为"先心病室缺,房间隔卵圆孔未闭,肺动脉高压",拟于全麻心肺转流(CPB)下行"室缺修补,卵圆孔缝合术".肌注氯胺酮30 mg后抱入手术室,予力月西2 mg、芬太尼0.05 mg、阿端1 mg诱导插管顺利.用20号动脉套管针行右侧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穿刺顺利,回抽见静脉血,向前送入外套管顺利但回血不畅,将外套管后退后回血通畅,向内置钢丝15 cm顺畅无阻力.置入5F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深度为7 cm,此时回抽有血,顺畅.  相似文献   

16.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用于术中输血输液、给予血管活性药和测定中心静脉压,给术中麻醉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全麻后的小婴儿由于肌肉松弛、颈短和解剖标志不清楚等,给定位及穿刺带来了困难。对于小婴儿心脏直视手术我院麻醉科采用超声导航行颈内静脉置管,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颈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穿组(41例)和颈穿组(48例),颈穿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穿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两种颈内静脉穿刺方法行CVP置管术的临术效果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9.
两种不同途径颈内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静脉置管术已逐步推广应用于大手术中输血、输液及术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本研究拟探讨新的途径行颈内静脉置管应用的可行性与特点,并与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法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拟施心脏手术病人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8~60岁,按穿刺途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20.
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误入右胸腔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4 5岁 ,4 6kg ,因左房粘液瘤拟体外循环下行左房粘液瘤摘除术。入室时患者安静入睡 ,血压 13 0 /8 5kPa ,心率 76次 /分。先在局麻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采用经颈三角顶点入路 ,与皮肤成 30~ 4 5度进针 ,达一定深度后即边退边回抽直至皮下。如此反复 2~ 3次 ,最后在退出约 1cm后可较通畅地抽得暗红色血液。但于置入导引钢丝达 18cm时 ,患者诉心慌 ,ECG显示有早搏。遂退出穿刺针及导引钢丝少许 ,置入双腔静脉导管。置管初始稍有阻力 ,留置 13cm。用注射器回抽时导管一腔有回血 ,而另一腔无回血 ,两腔均可推入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