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姚峰  赫杰  陈倩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2):773-77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免疫组化特点、良恶性的判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7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30例,小肠13例,结肠3例,肛管1例;28例行胃镜检查,确诊4例,发现病灶21例,8例行超声胃镜并穿刺活检,6例确诊;CD117阳性率为82.97%(39/47),CD34阳性率为93.61%(44/47);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3例,交界性7例,恶性27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获得随访的11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4例恶性及6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1例复发,3例发生转移,8例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手术局部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附1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3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1.2岁,男女比为2:1。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77%,CD34阳性率76%,SMA阳性率44%,S—100蛋白阳性率24%,Desrnin阳性率22%。病理诊断GIST良性9例,交界性1例,恶性8例。18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 GIST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肠道造影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16例(59.3%),其中腹痛伴消化道出血者7例;腹痛13例(48.1%),其中上腹部疼痛者6例;以腹部肿块就诊者5例(18.5%)。25例行胃镜检查,确诊为间质瘤2例,发现病变部位22例。2例伴消化道大出血者急诊数字式减法血管造影(DSA)发现病变部位。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2例、交界性13例、恶性2例;良性间质瘤核分裂像和肿瘤直径均显著小于交界性和恶性者(P<0.05)。本组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1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除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患者术后20个月腹壁切口复发外,其余20例均无肿瘤转移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间收治的46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GIST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贫血。术前胃镜检查发现肿块27例;肠镜发现肿块5例;CT发现肿块17例;B超发现肿块13例。术中本组术前诊断率10.8%。肿瘤部位:胃27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10例,结肠5例,直肠1例。良性13例,交界性8例,恶性25例(其中肿瘤直径≥5 cm的占20例,<5 cm5例。)行胃楔行切除术13例,近端胃切除术8例,远端胃切除术6例,全胃切除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病变肠段切除1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Dixon术1例,旷置术1例。术中均未见淋巴结转移。本组所有恶性患者均未进行放疗或化疗,1例服用格列卫治疗。随访6~48个月,良性和交界性患者无复发;恶性患者中2例胃恶性间质瘤术后26个月死于肝转移,1例结肠恶性间质瘤术后死于局部复发、腹腔转移。结论: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内镜和CT、超声是临床检查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切除范围决定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结果和肿瘤大小等指标对其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4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内镜资料,所有病例的组织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117、CD34、Vimentin、Actin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42例胃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占76%)。胃镜下表现:发生于胃底21例、胃体14例、胃窦7例;呈半球形隆起23例,息肉样隆起19例(45%),其中仅有3例内镜下活检证实为胃间质瘤。手术标本病理诊断为良性胃间质瘤17例、交界性14例,恶性1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和CD34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3%及79%,CD117、CD34在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活检阳性率低,确诊多依靠手术病理及CD117、CD34的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6.
5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收治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治疗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本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5例为完全切除.52例患者中CD117阳性表达52例(100%),CD34阳性表达46例(88.5%). 结论 GIST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完全切除很重要.GIST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免疫病理结果,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诊断GIST.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29例(60.4%),小肠11例(22.9%),结肠3例(6.3%),直肠4例(8.3%),肛管1例(2.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1%)和腹部肿块(35.4%),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3.3%(40/48),CD34阳性率为77.1%(37/48),SMA阳性率为27.1%(13/48),S-100阳性率为22.9%(11/48)。48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12-60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率为100%。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13例恶性者中6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GIST在中老年人中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 stinal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胃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CD117阳性表达率为100%,CD34阳性表达率为87.2%。4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8例,5a生存率为57.4%。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免疫组化CD117,CD34等标记阳性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靶向治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36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20例,交界性10例,恶性6例。30例患者获随访2~3年,其中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术后28个月复发再行手术治疗。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疗效。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6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恶性病变25例,交界性病变5例及良性病变3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提示:CD17阳性48例(78%),CD34阳性45例(72.5%),SMA阳性17例(27.8%)以及S100阳性13例(20.5%)。所有良性及交界性病变的患者无术后复发。25例恶性患者中有12例手术后1至5年复发,表现为腹内转移或肝转移。其中8例死于肝转移引起的全身衰竭,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发现肝转移,但至今仍带瘤存活。结论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本病的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治疗结合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32例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 5 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1 1 7、CD34和S 1 0 0表达的情况 ,确诊并分析其中 32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交界性恶性GIST在男性中多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 1 7呈弥漫强阳性 ,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 ,S 1 0 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 1 0 0 %、5 9%和 1 6 %。结论CD1 1 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和肠道肿瘤核分裂象≥ 1 /5 0HPF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 ,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恶性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11例恶性直肠间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显示,恶性直肠间质瘤病变部位多位于直肠下段,且病灶常常较大。本组1例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5例行Miles术,4例行Parks术,1例行姑息性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11例(100%),CD34阳性9例(81.8%)。结果表明,恶性直肠间质瘤的最后诊断需依靠病理检查,CD117和CD34是其最有价值的确诊指标;其治疗仍应以外科手术为主,对位于低位直肠且病灶较大的恶性直肠间质瘤,宜行腹会阴部联合切口将肿瘤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3.
θ����������15���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2年7月收治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7/15)、消化道出血(6/15)。病变部位为胃13例,十二指肠l例,小肠1例。14例行手术治疗。15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4例,恶性l例,胃癌伴良性间质瘤l例。免疫组化CDll7( )73%,CD34( )73%,SMA(-)73%,S—100(-)67%。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并评价预后。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0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例GIST病例中,73例(68.2%)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系膜、网膜及后腹膜间质瘤;肿瘤直径0.7~20cm。CD117和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3.2%。10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联合脏器切除14例次。总随访率83.2%,平均随访24.5个月。14例(13.1%)发现复发或转移,其中4例为GIST中度恶性风险者。10例为高度恶性风险者;死亡4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9年6月43例超声内镜拟诊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结果 腹腔镜手术成功36例,成功率为83.7%.超声内镜诊断率为69.O%.术后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CD34标记阳性率为100%.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 d,术后疼痛轻微.结论 超声内镜及CD117、CD34标记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影像学诊断及免疫学诊断的重要手段,腹腔镜手术切除胃肠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8例已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S-100,波形蛋白(vimentin,VIM)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结果 218例中,胃间质瘤152例(69.7%),小肠间质瘤27例(12.4%),结直肠间质瘤30例(13.8%),食管间质瘤9例(4.1%);其中恶性116例(53.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通过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均明确诊断.染色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CD117呈弥漫强阳性,CD34和VIM多呈弥漫强阳性,SMA和S-10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76.2%,38.1%,4.8%和4:8%,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无关(P>0.05).58例随访6个月至3年,19例(均为恶性)发生复发和转移,因复发再次手术者5例.结论 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但免疫表型与肿瘤良、恶性无关.手术整块切除是治愈GIST的惟一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患者胃镜活检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998年至 2 0 0 1年收治的 4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并进行随访。结果  42例中良性 2 0例 ,交界性 1 5例 ,恶性 7例。 40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 1 4例取得活检 ,但仅 5例确诊 (3 5 7% ) ,另有1例疑及本病 ;2 0例患者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 ,确诊率为 40 % (8 2 0 ) ,另有 7例 (3 5 % )提示为本病。随访发现良性和交界性胃间质瘤在手术后均无复发 ,恶性胃间质瘤预后极差。结论 临床上对胃间质瘤的认识不足 ,应提高胃间质瘤术前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诊断率和病变性质判断的准确性 ,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部肿瘤4例,小肠肿瘤2例,结肠肿瘤2例,直肠肿瘤1例(其中1例患者同时伴有小肠结肠肿瘤,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间质瘤)。局部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化提示CD117、CD34、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SMA、S-100多为阴性。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检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复发的病例应争取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9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99例GIST病例资米斗。结果:1)GIST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以60岁以上最多见,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2)胃间质瘤好发于胃底和胃体。3)术前胃镜、上腹CT、超声内镜等有助于提示诊断,但最终确诊需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其中DOG-1、CDl17是目前诊断特异性较高的指标,其他CD34、SMA、S-100等可协助鉴别诊断,CEA对胃间质瘤的诊治无价值。4)手术仍是目前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较小的肿瘤可局部切除,手术切缘距肿瘤3cm已足够;对较大的肿瘤可行胃大部切除,必要时行全胃切除;若侵及其他脏器,应争取-并切除;因淋巴结转移极少见,故不常规行淋巴结清扫。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于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大网膜的病例分别为65、25、2、2、1例;肿瘤直径1~10cm;其中恶性者47例,良性者48例;行根治性切除62例,行切除术31例,2例广泛转移者行肝结节活检。17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CK、EMA、S-100及Desmin阳性率分别为89.5%、86.3%、5.3%、0、9.5%及8.4%。随访80例,2例胃间质瘤广泛转移者分别于术后4月、6月死亡,17例术后5~25月死于其他疾病,余者均无瘤生存,5年生存率43.7%。结论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强化术中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确定良恶性及恶性程度,采取合理规范的手术方式,对预后及防止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