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正|张培建|陶立德|王懋莉|梁四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7):743-747
目的探讨肠道缺血预处理(IPC)对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及其对大鼠移植肝脏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S组为假手术组(n=8);A组为肝脏移植组(n=20);B组为肠道缺血预处理肝脏移植组(n=20)。A,B组在移植后1h各取8只,测定其肠道MPO与MDA含量,血清SOD,NO含量及肝功能各项指标;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改变;测定黏膜湿重、微绒毛高度和宽度及观察移植肝脏肝小叶形态结构的变化,余动物观察存活率。结果 B组1 d生存率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1周生存率有显著提高(P0.05)。A组小肠MPO活性与MDA含量明显高于S组和B组,血清SOD活性和NO含量则显著减低,空肠黏膜湿重、绒毛高度和宽度显著低于S组与B组(均P0.01)。光镜观察见A组受鼠空肠与移植肝脏的形态学损伤性改变较B组与S组为重。结论受体大鼠肠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肝移植(LT)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脏缺血预处理(IPC)能够对抗该过程,从而对缺血再灌注肝脏产生保护性作用。笔者就IPC在对抗肝脏IRI过程中的保护性作用机理及其在肝移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是许多相关因子联合作用产生级联反应导致最后的肝脏功能衰竭.虽然有关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于器官移植成功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超过40年,但是器官保护中大部分的临床进步是以经验总结为主,并不完全了解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机制.本文对相关文献作一综述,有助于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复杂的分子基础有更好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素下缺血再灌注后肠道屏障的变化,探讨PPARa与肠道屏障的关系。方法将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静脉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每组13只。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后取回肠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光镜下观察肠壁组织结构变化,PPARa蛋白表达和检测血浆D-乳酸变化。结果光镜下观察对照组肠壁结构正常;静脉营养组肠黏膜水肿、萎缩、坏死,损伤较严重,肠绒毛排列紊乱、稀疏,部分肠绒毛完全脱落、上皮破溃,甚至基底膜损害、溃疡形;肠内营养组肠黏膜上皮损伤较轻,上皮基本完整,肠绒毛可见少许脱落,但排列尚整齐。结论肠内营养对肠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PPARa蛋白的表达与肠内营养关系密切,进而表明PPARa蛋白参与肠屏障功能的维持及修复等过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介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原位肝移植中一些血清学指标来评价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的功能状况。方法随机选取瑞金医院肝移植中心原位肝移植患者20例。分别在麻醉开始后(S)、无肝期开始即刻(A1)、无肝期结束前即刻(A2)、门静脉血流开放即刻(R0)、门静脉血流开放60min(R1)、门静脉血流开放3h(R3)、门静脉血流开放6h(R6)、门静脉血流开放12h(R12)、门静脉血流开放24h(R24)时间点抽取外周血,测定血清ALT、AST、LDH、GMP-140、vWF和HA。结果ALT、LDH在再灌注后即刻(R0)、AST在R6即达到峰值(P〈0.05),以后逐渐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LDH与ALT呈高度正相关(R=0.948,P〈0.001),LDH与AST呈中度正相关(R=0.646,P〈0.001)。GMP-140再灌注后开始升高,R3、R6、R12点达到峰值(P〈0.001),以后逐渐下降,但仍维持高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在再灌注后R6、R12、R24点高于正常。HA在再灌注后均高于正常。结论AST和ALT仍然是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反映移植肝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LDH与ALT及AST存在良好相关性;GMP-140、vWF和HA的升高反映了肝窦内皮细胞(SEC)的损伤程度,但能否准确反映早期移植肝功能状况则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甲状旁腺的位置变异大、血供脆弱,在形态上与脂肪颗粒或淋巴结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在甲状腺癌合并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中容易被误切或使其血供遭到破坏导致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确认旁腺损伤以及保护甲状旁腺功能是甲状腺外科医师着重关注的问题;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中常规进行旁腺自体移植以预防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尚存争议;应用纳米碳避免甲状旁腺损伤是否有显著意义?笔者就此进行综述,为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中如何发现旁腺损伤以及更好的保护甲状旁腺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容易产生无复流现象,其发生有多种原因及机制,笔者就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缺血时间和缺血程度;血管腔狭窄和阻塞;血管流变性的异常及高凝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后胆汁淤积的病因分析和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后发生胆汁淤积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2001年5月本院实施的22例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肝脏移植术后发生胆汁淤积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本组发生胆汁淤积的病因包括:术后早期肝内胆汁淤积45%(n=10),急性排斥反应62%(n=18),胆道并发症55%(n=12),血管并发症45%(n=10),感染并发症86%(n=19),药物毒性反应36%(n=8)以及原发症复发23%(n=5)。结论:肝脏移植术后胆汁淤积的病因较多而复杂,各种因素常同时并存或相继出现,故临床上出现胆汁淤积应首先进行病因鉴别。其中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胆道并发症是术后发生胆汁淤积的主要因素,血管并发症所致的胆汁淤积必须重视,尤其是肝脏流出道梗阻是一种容易忽视的原因。此外感染与胆汁淤积有明显相关性,其中CMV感染必须早期防治。对胆道并发症和血管并发症介入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传长|邹书兵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6):637-640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缺血组织或器官重获血流灌注或氧供后,不仅不能恢复组织器官功能,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通过某些预处理方法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能够对组织或器官IRI产生保护作用。笔者就药物预处理、其他化学药品预处理、缺血预处理以及转基因治疗对IRI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10.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对肠缺血—再灌注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观察小肠缺血—再灌注24h小肠粘膜形态学,腹腔淋巴结细菌培养、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改变及生长激素对其改变的影响。结果 小肠缺血—再灌注24h,小肠粘膜细胞凋亡增加,绒毛高度和数量显著降低,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升高,腹腔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升高;生长激素能显著改善上述改变。结论 生长激素对肠缺血—再灌注肠粘膜屏障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移植肝脏血红素氧合酶(HO-1)表达水平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移植术后肝脏功能的关系.方法 研究28例人类临床原位肝脏移植,根据供肝血红素氧合酶(HO-1)表达的平均值将供肝分为两组:移植前供肝HO-1高表达组和移植前供肝HO-1低表达组.比较两组移植术后血浆AST、ALT水平、胆汁中胆盐含量以及术前术后HO-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再灌注后移植术前HO-1低表达组的HO-1 mRNA表达显著增加,而高表达组HO-1 mRNA表达却有所下降.肝脏移植后,术前HO-1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相比,血浆转氨酶显著降低,胆汁中胆盐含量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移植术前HO-1低表达组供肝在再灌注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诱导HO-1表达,与高表达组供肝相比其所遭受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较轻,移植术后肝脏功能较好.移植过程中HO-1表达的增强要比移植前HO-1高表达更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免疫荧光染色证实枯否细胞是人类肝脏表达HO-1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2.
13.
刘现忠|王轩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7):809-812
影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的供体因素包括:供体年龄,缺血时间,脂肪变性,病毒性肝炎等。笔者对肝移植中边缘性供肝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14.
目的 探讨人IκBα突变体(IκBαM)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中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4组组Ⅰ为假手术组,组Ⅱ为对照组,组Ⅲ为PcDNA 3.0组,组Ⅳ为PcDNA3.0-IκBαM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的表达,同时检测肝脏酶学的变化.结果 Ⅱ、Ⅲ组与Ⅳ组比较术后12 h TNF-α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分别为84%、80%、55%,ICAM-1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分别为74%、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2 h TNF-α和术后12 h ICAM-1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2 h血清TNF-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2 h为显著(258.50±46.19 vs 147.45±36.04;244.83±18.08 vs 147.45±36.04,P<0.05);肝脏酶学指标(ALT)在各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κBαM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史长城|周永刚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91-9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疗效。 方法:55例肝移植患者分别在术后48 h内给予EN(27例,EN组)或肠外营养(28例,PN组)支持。比较两组术后第1、9天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指标,及术后2周内感染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 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各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9天,EN组ALB、PA、LC水平均明显高于PN组(均P<0.05);两组间ALT、AST、TBIL、D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下降。EN组术后2周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N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PN组(P<0.05)。 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应用EN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16.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发生机制极为复杂,是涉及多因素、多脏器的全身性疾病。笔者就肝移植过程中(HIRI)发生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PIRI)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肝移植手术中供体肝组织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蛋白质变化规律.方法 2009年3月,对3例肝移植供肝于3个时间点切取肝组织标本进行对照研究:(1)新鲜的供肝组织;(2)经过缺血降温保存后修整完毕,但未经血管吻合的肝脏组织;(3)复流后的供肝组织.通过2DE-MALDI-TOF和质谱技术,对上述3个时间点的蛋白表达作出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分离出1580个蛋白点,其中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的蛋白19个.结合19个蛋白质的功能,对这些蛋白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结论 我们发现了与肝移植手术中供肝缺血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相关的蛋白质,并首次揭示了这些蛋白质在不同损伤阶段独立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及新一代测序技术(包括16S rRNA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肠道微生物作为一个“器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相关研究进展突飞猛进。肠道微生物与肝移植术后感染、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存在相关性,通过干预肠道微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并发症。缺血性胆管病(IC)是肝移植后并发症的最严重类型,引起IC的原因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介导损伤及细胞毒性疏水性胆盐等。肠道微生物与上述IC的发病机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此我们推测肠道微生物可能在肝移植术后I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能需着眼于肠道微生物预测IC的敏感性以及通过干预肠道菌群实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中胆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肝移植和肝胆外科中尚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对肝脏和胆道系统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胆道系统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较肝实质更敏感。I/R损伤常常会导致胆汁淤积,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移植肝无功能等后果。目前对I/R对胆道损伤的可能机制和干预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I/R损伤对胆道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病理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ALT)活性亦显著减低(P<0.01),而C组的肝组织MDA含量在复流后3 h分别较A、B、D组显著降低(P<0.05);I-κB在3、6、12 h的表达也较A、B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MnTBAP与缺血预处理治疗比较,可以显著降低肝组织损伤程度,对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两者联合应用不能进一步减轻肝损伤,可能与发挥保护作用时存在共同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