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Youngswick手术治疗合并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青中年人(母)外翻的疗效.[方法]2005年11月~2008年11月,采用改良Youngswick手术治疗合并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青中年人(母)外翻病人25例36足;年龄22~49岁,平均37.7岁,术中所有患者均行第1跖楔关节内外侧软组织手术;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诊断以Lee和Young的外观直接测量法为诊断标准,术前、术后12个月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母)外翻角(HVA),第1跖骨间角(IMA),术前、术后各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22例28足得到随访,最短随访到术后12个月,最长的1例随访到术后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9个月,28足第1跖骨截骨部位都获得骨性愈合,足底疼痛性胼胝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母)外翻角较术前改善15.7°(P<0.05),第1、2跖骨间角较术前改善5.9°(P<0.05);根据顾湘杰等的评价标准,患者主观评价:优16足,良7足,可5足,优良率82.1%.[结论]改良Youngswick手术治疗合并第1跖楔关节不稳的青中年人(母)外翻,可以纠正前足横弓的塌陷,短期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病人可早期下地负重行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apidus 手术联合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3月,本院采用Lapidus手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畸形患者39例50足,平均年龄(59.0±8.36)岁,其中A组Lapidus 手术患者16例23足,B组Lapidus+ Akin手术患者23例27足.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拍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足母)趾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所有患足第1跖楔关节都获得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HVA、IM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HVA角度A组(19.84±6.27)°大于B组(15.18±6.96)°,P<0.05;HVA平均矫正角度A组(18.87±7.70)°小于 B组(25.36±9.28)°,P<0.05;B组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ASA)由术前平均(6.13±2.52)°纠正为(-5.80±3.16)°,平均纠正(-11.94±3.51)°,P<0.01.[结论]Lapidus联合Akin手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与单纯应用Lapidus手术比较,可以更好地纠正前足畸形,更好的改善HVA角和(足母)趾外观,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改良Lapidus手术治疗拇外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改良Lapidus手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自2004年4月~2008年4月,采用改良Lapidus方法治疗拇外翻患者16例21足,平均年龄54岁。术前症状为第1跖骨内侧拇囊突起疼痛,第2跖骨头下痛性胼胝,中足足背偏内侧疼痛。患者术前应力位摄X线片显示第1、2跖骨间角(IMA)平均17.4°(15.3~22.3°),拇外翻角(HVA)平均38.5°(32.2~50.4°),8侧足有第1跖楔关节骨关节炎表现。术前AOFAS评分平均46.7分。行改良Lapidus手术后,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7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都达到骨性愈合,均在术后3~4个月后完全负重。除1例患者术后2年复发第2跖底痛外,其余所有患者第1跖骨头内侧痛、第2跖底痛及足背痛症状消失,且无复发。术后IMA平均5.9°,HVA平均10.3°,术后AOFAS评分平均91.3分。结论 Lapidus方法纠正第1跖骨内收的中-重度拇外翻畸形,特别是伴有第1序列不稳或第1跖跗关节炎时非常有效。选择合适的患者,并在手术中注意操作细节,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Lapidus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疗效分析。方法我院自2013年11月至2017年11月对11例[足母]外翻患者行Lapidus手术,其中男3例(3足),女8例(8足);年龄56~72岁,平均(64.2±3.0)岁;左侧6例,右侧5例。矢状面不稳定8例,水平面不稳定3例;均为第1跖楔关节不稳所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n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行走功能、疼痛感、跖趾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本组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0±3.0)个月。[足母]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术前症状基本消失,术后复查X线片证实第1跖楔关节已达到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不愈合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所有伤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无感染及伤口不愈合发生。VAS评分从术前(5.0±1.4)分减少为术后(3.1±1.2)分,AOFAS评分从术前(52.3±6.1)分增加为术后(73.7±5.6)分。有2例术后负重行走时出现转移性跖骨痛。结论Lapidus手术治疗第1跖跗关节不稳导致的足母外翻疗效可靠,但术中要尽量恢复第1跖列的长度,保持融合时足弓的角度,避免转移性跖骨痛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躅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位置的变化,及其与跖趾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0只足(外翻足39只、正常足41只)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正常足籽骨位置,对足母外翻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的距离、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第1跖趾关节功能的评分别行t检验.[结果]正常足、(足母)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干的距离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足母)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变化、第1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比较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和跖趾关节评分关系密切,手术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籽骨相对于第2跖骨位置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第1跖列稳定联合第2-5跖骨头切除术治疗晚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前足畸形的手术方式并对中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6年10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晚期RA前足畸形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例,女88例;单足65例,双足32例;年龄36~67岁,平均54岁;病程6~32年,平均17年。所有病例存在严重的拇外翻同时合并第1跖跗关节不稳,第2-5跖趾关节脱位及僵硬。采用第1跖列稳定联合第2-5跖趾关节成形术对其进行治疗。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并采用JSSF(Japanese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Foot)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97例患者中失访5例(7足),平均随访37个月(6~52个月),其中1例术后1年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术前JSSF评分(33.2±8.2)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67.3±3.1)分(P<0.01);HVA由术前(50.0±11.8)°纠正至术后(21.2±3.2)°(P<0.01);IMA由术前(15.5±3.6)°纠正至术后(9.7±6.6)°(P<0.01)。发生跖趾关节骨不连4足;术后8~11月摄片发现第1楔骨内高密度改变3足;出现拇内侧切口延迟愈合9足;跖趾关节内固定感染2足;跖跗关节内固定感染1足;第2-5跖趾关节术后16足畸形复发。结论:晚期RA患者的前足病变涉及范围广,畸形严重。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联合Lapidus术式重建第1跖列的外形及稳定性,跖骨头切除术纠正第2-5跖趾关节畸形的方式重建前足疗效可靠。该术式适用于重度拇外翻合并IMA增大及第1跖跗关节不稳,同时存在第2-5跖趾关节僵硬性半脱位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Austin手术治疗轻中度青少年(足母)外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ustin手术治疗轻中度青少年(足母)外翻的疗效.[方法]2005年11月~2007年1月,采用Austin手术治疗轻中度青少年(足母)外翻病人16例,28足,年龄17~19岁,平均17.8岁,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术后15个月时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VA),近端关节固定角(PASA),远端关节固定角(DASA),第1、2跖骨间角(IMA),术前、术后各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6例28足全部得到随访,最短随访到术后15个月,最长的1例随访到术后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9个月,(足母)外翻角较术前改善14.6°,第1跖骨间角较术前改善6.9°,近端关节周定角较术前改善8.3°(P值均小于0.05);根据顾湘杰等的评价标准,患者主观评价:优19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6.4%.[结论]Austin手术具有良好的截骨稳定性,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推广,并发症少,疗效可靠,是治疗轻中度青少年躅外翻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足母)外翻术后转移性跖骨痛足的有限元模型,探索足第1跖楔关节在矢状位的角度变化对前足跖骨头下的应力影响.[方法] 对(足母)外翻术后转移性跖骨痛患足进行CT扫描,利用VTK、Geomagic Studio 8.0、AN-SYS 13.0软件在计算机内构建右足三维有限元模型,静态直立加载人体重力,矢状位模拟第1跖楔关节角度分别在9°、12°、15°时,综合观察前足第1~5跖骨头下应力数值变化特点.[结果] 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应力分析,第2、3、5跖骨头下Von Mises应力呈增大趋势,内侧籽骨应力逐渐减小,外侧籽骨应力先减小后增大,第4跖骨头下应力先增大后减小.[结论]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第1跖楔关节对前足的应力影响,随着第1跖楔关节角度增加,前足外侧应力负荷有增大趋势.第1跖楔关节失稳可能是引起转移性跖骨痛发生的一个相关因素.临床医生对第1跖楔关节失稳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对于术前检查存在第1跖楔关节失稳,X线片有阳性表现的患者应向其交待术后出现转移性跖痛症的风险,并建议患者行跖楔关节融合术,以减少术后出现跖痛症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9.
Weil截骨治疗(足母)外翻转移性跖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分析Weil截骨治疗(踇)外翻转移性跖痛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至200:5年联合应用第1跖骨基截骨及Weil截骨治疗伴有外侧跖骨头转移性跖痛的中重度外翻17例25足.患足手术前后常规拍摄足正侧位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VA),I-Il跖骨间角(IMA),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OF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手术方法根据患者术前症状选择第1跖骨基底截骨联合外侧跖骨头Weil截骨.[结果]患者(踇)外翻角(HVA)术前为32°±5.7°,术后为12.8°±3.5°;Ⅰ-Ⅱ跖骨间角(IMA)术前为23.2°±3.7°,术后为10.5°±0.7°;AOFAS评分术前45.6±6.9分,术后86.9±4.6分;Weil截骨术后的跖骨短缩3-8 mm,平均4.5 mm;术后18足跖痛症状完全缓解,7例好转,所有患者日常生活正常,无需进一步治疗.[结论] (踇)母外翻术前应综合分析足部的生物力学变化,对伴有外侧转移性跖痛的严重(踇)外翻患者,联合使用第1跖骨基截骨和外侧跖骨头Weil截骨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重建足横弓治疗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合并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足横弓塌陷的外翻患者23例32足,均为女性;年龄46~72岁,平均(60.3±9.3)岁。第一跖骨头下压、外移及旋后并与失稳的第一跖楔关节融合,融合关节采用AO“T”形钢板固定。外翻畸形采用改良McBride软组织手术矫形。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后部分负重2周。结果20例患者28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显示第一跖楔关节均获得良好融合。外翻角从术前的平均51°±12°减小到术后的平均22°±6°;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平均15°±5°减小到术后的平均9°±4°。患者主观评价,优15足,良9足,可4足,优良率为85.7%。患者前足底疼痛均有明显好转,4足有不同程度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1足足中部不适,取内固定后消失。结论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能很好地纠正足横弓的塌陷、第一跖骨内翻畸形,对恢复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融合部位的稳定,利于前足的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