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9年6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肝功能Child A,B级患者4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经腹胆囊全切除术、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切开取石造瘘术、经腹腔镜胆囊全切除术、胆囊切除+脾切除术、一期和二期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左外叶切除+胆道手术。治愈率84.1%(37/44),并发症发生率22.7%(10/44),无死亡病例。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9例,采用内窥镜治疗5例,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率11.1%(1/9),并发症发生率55.6%(5/9),病死率为22.2%(2/9),死亡原因为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患者术前应综合评估,肝功能Child A,B级患者应采取尽可能创伤小的手术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应视为手术禁忌,采取内窥镜或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7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有慢性胰腺炎病史,其中4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为胰体尾部癌。术前肝功能检查均正常。5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
结果:7例均行手术治疗,单纯脾切除2例,胰周坏死组织清除+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胰尾囊肿切除+脾切除术1例,假性囊肿内引流+脾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均未再发生出血。
结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对有症状的患者,在治疗胰腺疾病的同时应附加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的胰头癌、十二脂肠乳状癌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各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及术中、术后处理措施。
结果:共23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5%。其中胰瘘并腹腔感染9例,胆瘘并腹腔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7例,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胃排空障碍1例;死亡4例,病死率4.3%。其中3例死于胰瘘并腹腔严重感染,1例死于人造血管置换术后血栓形成。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仍有一定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正确评估患者病期的手术耐受力,规范术中操作,积极处理并发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合并肝硬化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治疗原则。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腹股沟疝合并肝硬化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25例;其中传统修补术9例,无张力修补术21例。
结果:男28例,女2例,中位年龄48(31~79)岁;单侧腹股沟斜疝24例,单侧腹股沟直疝4例,双侧腹股沟斜疝2例;肝功能Child-Pugh A级9例,B级19例,C级2例。手术均成功,术后切口感染2例,阴囊积液2例,切口疼痛和异物感2例;肝功能Child-Pugh C级2例中术后发生轻度肝性脑病1例,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1例失访,2例复发
结论:腹股沟疝合并肝硬化患者应尽早手术,术后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肝功能较差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结果。
结果:18例平均年龄64.3岁,男女比例为1∶5。术前诊断率为77.8%。18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一期肠切开取石手术,8例行一期行肠切开取石及二期胆囊切除加胆肠内瘘修补术,6例行一期手术解决肠道梗阻同时处理病变胆囊及胆肠内瘘,1例既往有胆肠内引流手术史患者一期行肠切开取石、胆肠吻合口切开取石、原胆肠吻合口整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9%,主要并发症为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死亡1例(5.5%),为术后第4天死于心肌梗塞。
结论:胆石性肠梗阻以老年女性患者为主,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可及时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胆石性肠梗阻应尽早外科干预,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胰十二指肠手术方式的改进以预防和减少术后胰瘘、胃瘫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肠吻合采用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胰管内置支撑管经腹壁引出体外。术中常规放置鼻饲空肠营养管于胃空肠吻合口输出袢远侧。
结果:68例患者中有6例术后出现胰瘘,发生率为8.82%;通过持续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而治愈。3例术后出现胃瘫,发生率为4.41%;经空肠鼻饲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治愈。全组无1例死亡。
结论:该术式的改进能明显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胃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道结石再手术治疗的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6年收治的56例胆道结石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均经再手术治疗。术后残留结石3例(5.4%),其中2例术后6周通过胆道镜取石成功。出现并发症9例(16.1%),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42例随访1~7年,发现有胆管炎发作者2例,结石复发1例,无须再手术治疗者。
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方式的选择,全面正确的术前诊断和充分的术前准备,胆道残留或复发结石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治疗性ERCP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对2003年5月—2008年12月施行的4 810例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 810例ERCP中,共发生并发症245例(5.1%),其中急性胰腺炎113例(23%),急性胆管炎76例(1.6%),消化道出血33例(0.7%),十二指肠穿孔4例(0.1%),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19例(0.4%)。死亡2例(0.04%),1例为EST术后十二指肠穿孔,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为ERCP术后发生毛细胆管炎,肝功能衰竭死亡。反复多次胰管显影是ERCP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原因,胆道梗阻因素的存在导致胆道引流不畅是发生胆道感染、败血症等的重要因素,十二指肠穿孔发生率不高但后果严重,需及时积极处理。 
结论:严格掌握ERCP及ES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娴熟的操作技巧,造影后保持胆道引流通畅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性ERCP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对收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结果:33例中胰岛素瘤18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9例,胃泌素瘤4例,胰高血糖素瘤2例。其中29例进行根治行切除,4例因肿瘤无法切除而放弃手术,总手术切除率为87.8%,术后发生胰瘘5例,肠梗阻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2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7±3.5)年(9个月至14年),其中恶性14例患者总的1年和3年生存率为71.4%和50.0%,在随访期间19例良性患者全部存活。
结论:手术切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前定性及术中定位尤为重要,术中胰腺探查结合术中B超是定位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术式有助于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40例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术中均采用选择性阻断肿瘤侧半肝入肝血流和出肝血流的方法。
结果:40例大肝癌切除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100~800 mL,平均360 mL。25例术中未输血。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16 min;术后恢复良好并痊愈出院,无肝功能衰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
结论: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其具有控制出血确切、肝功能损害小、避免肠黏膜屏障损伤、防止空气栓塞和肿瘤播散转移的优点,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大肝癌或巨大肝癌的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流程及技术的改进和效果。
方法:对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手术流程及方法进行改进,并与传统术式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良组较传统组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胰瘘的发生、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结论:改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简便、省时,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是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创伤性结肠损伤的诊断和最佳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3例结肠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前确诊7例,术中确诊26例。32例患者采用改良性结肠造口术治疗,术后3个月拔除造瘘管,均一期治愈;其中1例结肠多处破口者行传统法造瘘,3个月后二期手术关瘘。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治愈。
结论:改良式结肠造口对绝大多数结肠损伤的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的安全性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11月单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8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经脐单孔切除42例,二孔切除5例,三孔切除40例,手术时间20~110 min,平均37.5 min,术中出血5~20 mL,平均7.5 mL,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4 d出院。
结论:应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可节省部分手术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外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以期提高再次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再次手术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8个月期间收治的152例肝外胆道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既往手术原因、方式及再次手术的原因、方式。
结果:全组肝外胆道再手术原因:胆道残余结石(36例),结石复发(80例),胆道感染(12例),胆道损伤(18例)及其他(6例)。再次手术以胆总管探查+胆肠吻合为主,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残石率为4.6%。
结论:肝外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胆道残余或复发结石(76.4%);胆道损伤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并肝蒂血管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6例医源性胆道损伤并肝蒂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6例医源性胆道损伤中3例为 III型,3例为IV型。肝蒂血管损伤包括肝左、右动脉及门静脉左、右支损伤。2例因病情危重未能再次手术分别于首次手术后第3天和5个月死亡,其他4例产生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及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至2008年3月已随访6个月至17年均健在。
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并肝蒂血管损伤处理棘手,是胆囊切除致命的并发症之一,其预防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肝蒂血管的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在湘雅二医院行PD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PF有关的1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逐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4/137),病死率6.57%(9/137);其中,胰瘘18例,发生率为13.1%,占总并发症的41.0%;死亡4例,占胰瘘病例的22.2%(4/8),占总死亡病例的44.4%(4/9)。P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PE组(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上腹部手术史(OR=6.741),术前TIBL≥171 μmol/L(OR=3.308),胰腺质地软(OR=3.556)及胰管直径<3mm(OR=6.106)。
结论:术前重度黄疸(TIBL≥171 μmol/L)、上腹部手术史及胰管直径细小和胰腺质地软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手术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9月间经手术治疗的7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72例根据接受手术时间早晚及是否进行肠内营养(EN),分为: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早期+TPN+EN组,延期+TPN组,延期+TPN+EN组。全组发生术后并发症72例,死亡23例,延期+TPN+EN组在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方面较其他组有明显降低,而在术后并发症与其他组无区别。
结论:在早期维持SAP患者生命体征及内环境稳态的情况下,延期行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充分引流,尽早进行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SAP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48例SAP的临床资料,比较早期手术者和延期手术者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早期手术者手术病死率为19.35%(6/31),延期手术者手术病死率为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2.26%(10/31),延期手术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2.94%(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AP早期手术的死亡,最主要的是来自于急性应激期的多器官功能损伤,而非手术本身的打击。外科手术虽是SAP综合治疗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但完善的围手术期综合处理,手术中的正确操作和有效引流、手术后重要脏器系统的维护等是SAP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癌围手术期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处理中应用的安全性。
方法:4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FTS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FTS组采用FTS理念指导下优化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和第5天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FTS组术后应激水平显著降低,排气排便时间提前,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FTS理念应用于肝癌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是安全、有效的,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内出血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中术后腹腔内出血的情况。
结果:168例患者中有38例出现腹腔内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2.6%(38/168);因大出血而再次手术止血11例,发生率6.5%(11/168);再手术的病死率27.3%(3/11);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合并胰瘘或腹腔感染。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与胰瘘或腹腔感染密切相关。完善围手术期的处理,预防与及时发现、积极处理胰瘘和腹腔感染可以减少腹腔内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