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手术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9月间经手术治疗的7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72例根据接受手术时间早晚及是否进行肠内营养(EN),分为: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早期+TPN+EN组,延期+TPN组,延期+TPN+EN组。全组发生术后并发症72例,死亡23例,延期+TPN+EN组在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方面较其他组有明显降低,而在术后并发症与其他组无区别。
结论:在早期维持SAP患者生命体征及内环境稳态的情况下,延期行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充分引流,尽早进行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SRHCC)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半间手术治疗SRHCC 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急诊一期切除与二期切除两种手术治疗,观察各手术的并发症、围手术期病死率及远期疗效。
结果: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者(A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B组)比较,前者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别。二期肝癌切除术者(C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D组)比较,并发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相近,远期疗效差。A组与C组比较,A组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优于C组。
结论:SRHCC治疗方法的选择,仍需强调个体化;在经过临床选择的患者中,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治疗SRHCC是安全可行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POSSUM评分系统对预测60岁以上老年患者肝癌切除术风险的价值。
方法:对4年间接受肝癌切除术年龄>60岁的38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应用P-POSSUM评分系统评分计算并发症和病死率,并与同期≤60岁的649例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P-POSSUM评分系统预测>60岁老年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3.71%(167/382),病死率为7.59%(29/382),而实际发生的并发症为38.22%(146/382),病死率为4.97%(19/382)(均P>0.05)。而对≤60岁组的并发症率和病死率预测率均显著高于实际发生率(均P<0.05)。
结论:围手术期P-POSSUM评分系统能较准确地预测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病死率;该系统可用于临床指导>60岁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9年6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肝功能Child A,B级患者4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经腹胆囊全切除术、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切开取石造瘘术、经腹腔镜胆囊全切除术、胆囊切除+脾切除术、一期和二期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左外叶切除+胆道手术。治愈率84.1%(37/44),并发症发生率22.7%(10/44),无死亡病例。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9例,采用内窥镜治疗5例,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率11.1%(1/9),并发症发生率55.6%(5/9),病死率为22.2%(2/9),死亡原因为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患者术前应综合评估,肝功能Child A,B级患者应采取尽可能创伤小的手术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应视为手术禁忌,采取内窥镜或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糖的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
方法:对98例合并高血糖的肝癌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均控制在6.1~11.1 μmol/L,尿酮体(-);术中血糖控制在6.8~11.2 μmol/L;术后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98例均顺利施行了手术。手术恢复良好,仅发生切口感染7例(7.14%),肺部感染3例(3.06%),泌尿系感染3例(3.06%),腹腔脓肿1例(1.02%),肺部感染病例中1例(1.02%)合并酮症酸中毒。
结论:肝癌患者肝功异常可能诱发高血糖或加重原有糖尿病。对合并高血糖的患者,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营养支持,积极处理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是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10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发生率为24.3%。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术后腹腔出血及肝功能障碍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结论: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治疗时应注重术前肝功能的评估、手术操作的规范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并对各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积极防治,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严重肝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对86例严重肝损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86例患者中10例死亡,76例治愈,病死率为11.6%,治愈率为88.4%。
结论: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应贯穿于严重肝损伤围手术期的全过程,早期成功复苏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道结石再手术治疗的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6年收治的56例胆道结石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均经再手术治疗。术后残留结石3例(5.4%),其中2例术后6周通过胆道镜取石成功。出现并发症9例(16.1%),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42例随访1~7年,发现有胆管炎发作者2例,结石复发1例,无须再手术治疗者。
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方式的选择,全面正确的术前诊断和充分的术前准备,胆道残留或复发结石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胆源性SAP 11例(30.5%),妊娠期SAP 2例(5.6%),酗酒或暴饮暴食者20例(55.6%),其他诱因3例(8.3%)。早期手术9例(25.0%),其中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腹腔冲洗引流术7例,剖腹探查、胰腺区冲洗引流术2例;延期手术27例(75.0%),均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腹腔冲洗引流术,其中4例同时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败血症,3例中途退院而失访,其余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手术是SAP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掌握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保守治疗46例,手术治疗17例;总治愈率为88.9%(56/63),其中非手术组治愈率为91.3%(42/46),手术组治愈率82.4%(14/17)。
结论:正确把握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个体化诊治原则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肝破裂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外伤性肝破裂经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肝破裂修补19例,右肝不规则切除4例;8例在肝破裂修补同时行肠系膜上静脉修补和坏死横结肠切除1例,膈肌修补、胃修补、肠系膜修补各1例,膈肌修补和股骨内固定1例;胆瘘造瘘和胃空肠吻合1例,脾切除和后腹膜破裂出血修补各1例。 
结果:4例术后第2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87.1%。术后并发症有胸腔积液或肺部感染6例,尿路感染2例,伤口延期愈合2例,不全肠梗阻1例,胆瘘1例,所有患者并发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外伤性肝破裂可根据具体病期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式治疗能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内出血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中术后腹腔内出血的情况。
结果:168例患者中有38例出现腹腔内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2.6%(38/168);因大出血而再次手术止血11例,发生率6.5%(11/168);再手术的病死率27.3%(3/11);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合并胰瘘或腹腔感染。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与胰瘘或腹腔感染密切相关。完善围手术期的处理,预防与及时发现、积极处理胰瘘和腹腔感染可以减少腹腔内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意外性胆囊癌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者21例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0例行开放性胆囊切除术(OC),对比两组累积存活比率和5个预后因素,包括组织分级、病理分期、胆汁溢出发生率、手术类型以及附加的外科治疗。
结果:8例(72.7%)LC术后及7例OC术后(70.0%)出现肿瘤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两组均无腹壁转移。生存率与肿瘤分期和胆汁溢出有关(P=0.006和P=0.003),生存率与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无关(P=0.74)。
结论:LC不影响意外性胆囊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内镜干预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90例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其中保守治疗组30例,内镜治疗组30例,手术治疗组30例,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评价早期内镜干预治疗的疗效。
结果:内镜治疗组30例患者均治愈,保守治疗组治愈25例(83.3%),手术治疗组治愈28例(93.3%),内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非内镜治疗的两组(P<0.05)
结论:早期内镜干预解除了胆胰管开口的梗阻,通畅了胆胰液的引流,微创、安全、有效,是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在湘雅二医院行PD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PF有关的1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逐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4/137),病死率6.57%(9/137);其中,胰瘘18例,发生率为13.1%,占总并发症的41.0%;死亡4例,占胰瘘病例的22.2%(4/8),占总死亡病例的44.4%(4/9)。P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PE组(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上腹部手术史(OR=6.741),术前TIBL≥171 μmol/L(OR=3.308),胰腺质地软(OR=3.556)及胰管直径<3mm(OR=6.106)。
结论:术前重度黄疸(TIBL≥171 μmol/L)、上腹部手术史及胰管直径细小和胰腺质地软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液体复苏联合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治疗的意义。
方法:将收治的符合标准的3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即晶胶联合组(A组)和晶胶联合大黄组(B组)。观察不同复苏方案对红细胞压积(HCT),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胃黏膜pH值(pHi),血乳酸,液体滞留总量,液体负平衡出现时间(D1),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
结果:治疗后B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A组(均P<005)。B组治疗后的HCT为(30.5±6.9)%,ScvO2为(81.0±15.8)%,pHi为(7.9±1.5),血乳酸为(1.3±0.7)mmol/L,液体负平衡出现时间(70.0±16.8)h,液体滞留总量(425.5±90.5)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6±0.8)d,病死率为6.7%,MODS发生率为20%(P<0.05)。
结论:SAP早期,以晶、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同时联合应用大黄,可有效恢复循环血容量,缩短正平衡持续时间,增加组织灌注和氧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从而显著改善SA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9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者的发生率为5.45%;术前诊断率为83.3%。5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率38.9%;病理诊断为腺癌; 45例患者(占总数的83.3%)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行根治性手术病例平均存活21个月,行姑息性引流手术病例平均存活8.5个月,仅行探查术病例存活平均3.5个月。
结论:胆管癌伴有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较差,有可能时应力争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成人钝性肝损伤非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间非手术治疗96例成人钝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外伤I级者51例(53.1%),Ⅱ级30例(31.3%),Ⅲ级12例(12.5%),Ⅳ级3例(3.1%)。诊断包括病史、超声检查,腹腔穿刺及CT检查。入院后监测生命体征,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结果:非手术治疗成功87例,成功率90.6%,中转手术治疗9例。共发生并发症15例,包括右侧胸腔积液12例,肝周脓肿3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
结论:对钝性肝损伤施行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严格选择适应证、注意监测血流动力学、超声及CT等辅助检查,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胃切除术(PPG)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
方法:22例PPG手术的临床资料。22例均为早期胃癌,病灶位于胃的中1/3者16例,胃下1/3者6例,离幽门均在5 cm以上,均行PPG。
结果:全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无餐后消化道不适症状出现;有饥饿感者20例(90.91%)。随访期间有2例出现餐后消化道不适症状,其中1例是上腹饱胀隐痛,另1例是呕吐;有饥饿感的是18例(81.82%)。
结论:胃中部早期胃癌患者采用PPG手术,既能达到理想的根治效果,又能满意地保存了幽门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包虫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肝包虫病85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85例术前均诊断为肝包虫病。均采取手术治疗,全组均治愈。
结论:B超及CT检查,血清卡松尼试验阳性,即可确诊。 外科手术仍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