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2):1133-1135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186例。其中103例纳入治疗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 d,同时口服桃红四物汤10 d;83例纳入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 d。定期测量患肢小腿周经,定期行VAS评分,定期采用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检查。[结果]患肢肿胀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发生率及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患肢术后疼痛肿胀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蔡桦  李钊  邓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9):1585-1588
[目的]探讨中药血栓通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预防组58例,西药预防组54例.两组在采用相同的基本预防措施和机械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中药血栓通注射液和西药低分子肝素钠针剂对手术后可能发生的深静脉血栓(DVT)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d和14d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中药预防组发生DVT16例,DVT发生率27.58%;西药预防组发生DVT13例,DVT发生率24.07%;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前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7、14d的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PT术前、术后7、1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INR术前、术后7、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LT术前及术后7、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凝血指标的实际数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独应用中药血栓通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可获得与西药低分子肝素钠近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凝血功能检查和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查在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4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每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 PAI-C)、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分析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相关性,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对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PI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患者(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水平与PT、APTT均呈负相关(r=-0.173、-0.209,P﹤0.05),与D-二聚体、FIB、FDP水平均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生电治疗对单侧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287例。随访5~55个月。134例患者行内生电治疗2周,153例未行内生电治疗。根据临床表现仞步判断,彩超或造影检查确诊。[结果]接受内生电治疗的患者中仅7例发现深静脉血栓;而未接受内生电治疗的患者有14例发现深静脉血栓。组问差异显著(P〈0.01)。[结论]安德生内生电流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67-1471
[目的]评价术前人参四逆颗粒加用术后补中益气颗粒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6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每日3次服用人参四逆颗粒连用3d、术后每日3次服用补中益气颗粒连用7 d;对照组术前3 d服用安慰剂加术后7 d服用安慰剂,术后两组均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血栓发生情况,以及应激、炎性和凝血指标。[结果]术后6 d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治疗组30中,有1例(3.33%)发生DVT,而对照组30例中有8例(26.67%)发生DVT,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血糖、皮质醇、ACT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人参四逆颗粒加术后补中益气颗粒联合依诺肝素钠可有效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诱发因素,减少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个体化预测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可能性.[方法]2006年4月~2011年11月共309例(髋关节病变113人、膝关节病变196人)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无DVT的患者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均接受正规的物理及药物预防血栓治疗.术后第3~10d根据患者病情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了解是否形成血栓.最后,通过术后DVT组与非DVT组的各种术前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提出术前预测术后DVT的公式.[结果]309名患者中术后发生DVT者82例,其中髋关节12例,膝关节70例;单关节置换术后38例,双关节同时置换术后44例.通过判别分析,发现年龄、谷草转氨酶、肌酐、一次手术关节数量、凝血酶原时间和D-二聚体定量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性较强,并得出函数预测公式.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5年(4~71个月),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也未发生明确的肝素类药物副作用.[结论]即使在围术期正规抗凝治疗的前提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仍然较高.术前如开展个体化预测,能提示对高危人群给予更积极、合理的干预,从而减少术后DVT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阮洪江  张世华 《中国骨伤》2005,18(12):719-72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方法。方法:本组112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52例和对照组60例。预防组联合应用活血复元汤及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血液流变学、血浆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①DVT的发生率预防组为3.85%,对照组为8.3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预防组用药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术后2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③预防组用药后APTT、和PT明显延长,与术后2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活血复元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詈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两组,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治疗25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20例。结果预防组DVT总发生率为20%,对照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方法]设立前瞻性对照研究,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将收治的256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随机分配在实验组(接受下肢静脉泵和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和对照组(接受活血药物,下肢静脉泵和低分子肝素钠注射),观察两组中病例在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因股骨颈骨折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较因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发育不良而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高(P<0.05);合并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较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高(P<0.05);应用活血药物的病例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明显降低;应用下肢静脉泵和低分子肝素注射的病例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降低。[结论]年龄>70岁且合并糖尿病和肺部疾病是高危因素;术前应用活血药物不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应用低分子肝素和下肢静脉泵能明显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2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将其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100例,给予利伐沙班10mg/d口服,连续14d;低分子肝素组的100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d皮下注射,连续14d.术后14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两组用药期间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5%,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的9%,两组均末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应用利伐沙班较低分子肝素更有效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出现严重出血事件很少,二者均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