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3年6月568例行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发生术后胃瘫综合征(PGS);以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以选取的17项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幽门梗阻、精神紧张、术中Billroth II式吻合、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D3)、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血糖水平、术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是PGS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和总蛋白水平是PGS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 结论: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积极做好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工作,对防治PGS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Wipple术后胃瘫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Wang WB  Zhao YP  Liao Q  Guo JC  Hu Y  Chu 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9):1333-1335
目的探讨Whipple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4月共对166例患者行Whipple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手术后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60例患者术后发生胃瘫,单因素分析显示15个因素中有6个与术后胃瘫发生有关。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共筛出7个术后胃瘫的相关因素。结论术前出现消化道梗阻症状、广泛性淋巴清扫术、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开始行肠内营养时间、术后血糖水平为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行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eholangial drainage,PTCD)及术后总蛋白(terminal protein,TP)水平是术后胃瘫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28,自引:2,他引:228  
目的 为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病因,寻找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以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15例,对其发生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除糖尿病外,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比Ⅱ式吻合病人的发病率较高。胃镜、X线检查,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胃瘫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在术后6周内一般都能恢复。结论 胃镜检查时对残胃适度刺激对胃瘫治疗有价值,应用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引起远端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10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12个可能引起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围手术期高血糖、术前营养不良、焦虑、术前幽门梗阻、毕II式吻合、术后第2天低蛋白血症与胃瘫发生有关;术中迷走神经干保留是术后胃瘫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积极处理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术后胃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78,自引:2,他引:78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疗效。方法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501例,术后出现PGS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和诱发因素。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和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红霉素对PGS的疗效有明确的个体差异。结论胃镜检查时对残胃予以适度刺激有助于PGS的治疗,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胃癌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手术治疗的48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与发生胃瘫有关的因素为变量组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行回归分析。结果486例中发生胃瘫43例(8.8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胃瘫发生有关有5个因素,即术前出现幽门梗阻,B-Ⅱ式远端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水平和围手术期低清(白)(≤30g/L)蛋白血症;而血清蛋白〉30g/L是预防胃癌术后发生PGS的保护因素。结论胃癌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作好围手术期处理对预防术后胃瘫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23例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1:2选择无PG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PGS的病理因素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出院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幽门梗阻、手术方式、胃空肠吻合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并发症8个因素可能影响PGS;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幽门梗阻、毕Ⅱ式胃远端大部分切除术和第3站淋巴结清扫为PGS发病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避免危险因素对降低PGS的发生几率和改善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经过6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缓解恢复,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临床危险因素及PGS发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422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PGS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出现PGS与未出现PGS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情况.结果 422例患者术后PGS发生率为9.5%(42/44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5岁、术前合并焦虑症和低蛋白血症、术前存在幽门梗阻、术后血糖升高、毕Ⅱ式吻合、手术时间超过4h、术后使用自控型镇痛泵以及术后日补液量超过3500 ml者PGS发生率较高(均P<0.05),这9项因素可作为PGS发生的潜在临床危险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合并临床危险因素的个数与PGS发生率呈线性正相关(r=0.967,P<0.05).术后215例(50.9%)患者获得了3~60个月的随访,其中30例发生PGS患者和185例未发生PGS患者的术后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26.1和33.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具有临床危险因素的胃癌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发生概率增加,且PGS的发生会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近年来行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及无PGS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年龄65岁以上,术前合并焦虑症、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术前存在幽门梗阻,毕Ⅱ式胃肠吻合,手术时间>4h,术后使用自控型镇痛泵,日补液量>3500ml患者PGS发生率较高。结论上述因素可能是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发生的高危因素,在围手术期纠正或避免这些高危因素对预防PGS发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讨右半结肠癌术后胃瘫发生的高危因素,建立预测胃瘫发生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评价。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右半结肠癌患者233例,根据术后胃瘫发生情况分为发生胃瘫组(n=29)及非胃瘫组(n=204)。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将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一致性指数及内部Bootstrap法抽样检验等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RS2002营养评分、术前有无糖尿病、脉管浸润与否、有无吻合口瘘、有无腹腔感染是右半结肠癌术后胃瘫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构建了列线图模型,预测右半结肠癌术后胃瘫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80(95%CI:0.907,0.966)。一致性指数验证、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模型显示稳健性良好。NRS2002营养评分、术前有无糖尿病、脉管浸润与否、有无吻合口瘘、有无腹腔感染是右半结肠癌术后胃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后是否发生胃瘫综合征为因变量,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有统计意义的变量再引入二分类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A评分(P=0.039)、年龄(P=0.014)、术后应用生长抑素(P=0.003)、胰管支撑管长度(P=0.027)、胰管直径(P=0.007)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1)、术后应用生长抑素(P=0.026)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较大、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易发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胃瘫综合征,提高手术精细度、适当增加胰管支撑管的长度,可能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引起胃大部分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PGS患者共48例临床资料,按照1∶2比例选择同期胃大部切除术后无PG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PGS的因素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1个因素与PGS有关;以PGS为应变量,其他统计量作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BroⅡ(B-Ⅱ)式胃肠重建方式,存在精神因素,手术时间长与PGS有密切的关系。结论PGS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围手术期基础疾病处理、尽量采取B-I式胃肠吻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给予心理支持可一定程度预防和减少PGS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引起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相关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对我院所有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80例,以PGS者作为观察组,非PGS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PGS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80例患者共发生PGS20例(7.14%).单因素分析与PGS有关因素分别为年龄大、围手术期高血糖、贫血、低蛋白血症、术前有消化道梗阻、术前非肠内营养、毕Ⅱ式、手术时间长、广泛淋巴结清扫、术中出血量多、应用自控镇痛泵、腹腔感染、术后肠内营养时间晚(P<0.05),而PGS的发生与性别无关(P>0.05).非条件多因素分析,选出4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围手术期高血糖(OR=3.123).低总蛋白血症(OR=3.098),毕Ⅱ式(OR=2.6543),手术时间长(OR=2.874).结论 PGS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通过围手术期控制血糖,提高血清白蛋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毕I式胃肠吻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来预防和减少PGS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 (PGS)的诱发因素 ,从而为PGS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 13例发生PGS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多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找出PGS的关联因素。 结果 病人自控性静脉镇痛、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术前低钾血症与PG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PGS是多因素诱发的  相似文献   

16.
回顾分析27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相关因素,从护理角度探讨其预防措施以及饮食护理在胃瘫病人康复中的作用.结果提示手术早期饮食过渡不当是主要的胃瘫诱发因素.积极稳妥的饮食过渡,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胃瘫发生;加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等饮食护理既可减少胃瘫发生,又可促进其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01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残胃胃瘫综合征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于术后10~48d(平均25.3d)通过保守治疗恢复胃动力,其中2周内恢复1例,3周内2例,4周内3例,4周者2例,无再次手术者,6月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经过6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缓解恢复,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SG)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12月~2022年6月我院和武汉协和医院肿瘤医院收治右半结肠癌病人1070例,均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结肠系膜切除。依据是否发生术后胃瘫分为胃瘫组和无胃瘫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发生PSG的危险因素。结果 1070例病人中,发生胃瘫2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围手术期血糖水平、手术切除范围、手术路径与PGS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围手术期血糖水平高、尾侧入路+联合入路及手术切除范围大是PG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围手术期血糖水平高、尾侧入路+联合入路及手术切除范围大是PGS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寻远端极量胃次全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通外科远端极量胃次全切除术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43例胃癌病人施行胃切除术,2例溃疡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吻合口溃疡反复出血者,将脾胃韧带内由脾下极向上的数支胃短血管分支离断,在切断胃短血管的近胃底胃大弯缘至贲门下2cm连线切除荷瘤胃。将仅由3支胃短动脉或2支胃短动脉及胃后动脉提供血运的残胃与空肠行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结果胃癌术后病理石蜡切片报告上切缘均干净,未发现肿瘤细胞。术后随访2~45个月,未出现吻合口癌及残胃癌复发,未发生胃缺血或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术后残胃的功能正常。2例溃疡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吻合口溃疡反复出血者术后无再出血发生。结论仅保留2支胃短动脉及胃后动脉,或3支胃短动脉的远端极量胃次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胃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以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我们1996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施行胃大部切除467例,其中23例术后发生胃瘫,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