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8年1月椎间盘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82例192个椎间隙。结果单间隙单侧突出者165例,单间隙双侧突出者7例,双间隙突出者10例,合并侧隐窝狭窄者70例。突出间隙和突出位置以L4/5节段(109个)和后外侧型间隙176例为最多。术后随访7~30个月,平均25个月。疗效优良率92.3%。术后发生椎间盘炎1例,硬膜囊撕裂2例,因静脉丛出血中转为开放手术3例,无神经根损伤发生。结论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所见神经根的变异情况,探讨术中神经根解剖变异时的对策。方法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MED治疗1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发现4例存在神经根变异,发生率为3.2%,Kadish分型均为II型。其中L4/5间隙2例,L5/S1间隙2例。4例均在内窥镜下经过细致辨别确定为神经根解剖变异并在术中采取扩大显露范围、小心牵离受压神经根、彻底减压等操作。结果4例神经根变异患者术后无神经根损伤,术前症状体征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腰骶神经根变异发生率低,但术中应予以重视。对术前突出节段与神经根损害、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不完全符合的病例应考虑神经根变异的可能。MED镜下可清晰辨别突出椎间盘与变异神经根的毗邻关系,有效防止神经根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脊柱内窥镜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创手术是脊柱外科发展的一个方向。显微椎间盘镜是传统开窗和内窥镜相结合的一种微创技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的特点。我院于2003年9月 ̄2005年5月应用美国安捷公司生产的后路脊柱内窥镜系统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盘摘除及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9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7例,男108例,女89例,年龄25 ̄84岁,平均42岁,病程3个月 ̄15年,平均55个月,两节段突出190例,三节段突出7例,其中L3-4及L4-5双节段突出13例,L4-5及L5-S1双节段突出177例,L3-4,L4-5,L5-S1三节段突出7例。…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Rudolf椎间盘镜系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87个椎间盘。L3-4 6间隙、L4-5 33间隙、L5-S1 48间隙。双间隙突出7例,合并椎管狭窄8例,纤维环破裂18例。平均椎间盘手术55分钟,平均椎间盘出血量45ml。结果 手术随访平均13个月,(3~26个月),优67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6.25%,并发症:硬膜破裂1例,神经牵拉伤1例,椎间盘感染1例,遗漏游离髓核1例。结论 椎间盘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视野清楚,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对脊柱稳定结构损伤小,疗效佳。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目的:总结第二代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1999年2月至2000年6月采用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共治疗137例、153个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单间隙突出者121例,双间隙突出症16例,合并侧隐窝狭窄者61例。突出间隙:L3/421个,L4/569个,L5/S163个。突出位置:后外侧型127间隙,中央型21间隙,极外侧型5间隙,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2-18个月随访,平均7.5个月。优良率93.4%。术后椎间盘炎1例,同间隙椎间盘突出复发1例。结论: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和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脊柱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3月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4 7例 (5 6个间隙 ) ,男 31例 (37个间隙 ) ,女 16例 (19个间隙 )。年龄 2 3岁~ 6 7岁 ,平均 4 0 3岁。 结果 术后随访 2~ 13个月 ,平均 5 4月。疗效 :优 2 9例 ,良13例 ,可 4例 ,差 1例 ,优良率 89 4 %。 2例硬膜囊撕裂 ,无神经根损伤。 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性以外 ) ,具有创伤少 ,出血少 ,神经根减压彻底 ,不破坏脊柱稳定性结构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腰椎间盘镜下治疗退变性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策略和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7年9月,经椎间盘镜下治疗37例退变性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9例,女8例;年龄33~65岁,平均43.6岁;L3-4 2例,L4-5 21例,L5S1 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不适或疼痛,其中17例伴双侧下肢症状,15例伴单侧下肢症状,5例伴大小便功能障碍。术后采用Maenab疗效标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优良30例,可2例,优良率81.1%。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运用椎间盘镜工作通道,采用椎板间隙入路通过单侧或双侧椎板开窗术,治疗退变性巨大型腰椎间盘症,既可切除突出椎间盘组织,解除硬膜囊和神经根压迫,又可最大限度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CT引导椎间盘造影术在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术在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疾患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28例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疾患行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术,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0~56岁,平均38.2岁.腰椎间盘退变节段:L3、4和 L4、5突出9例,L4、5和 L5S1突出15例,L3、4、L4、5和 L5S1三节段突出4例.造影节段:28例共计92个椎间盘,L2、3间隙10例,L3、4间隙28例,L4、5间隙28例,L5S1间隙26例.按照阳性椎间盘造影的诊断标准,筛选出致痛性椎间盘(责任间盘),对这些病变间隙行相应的椎间融合术治疗.[结果]28例患者92个间隙共筛选出32个责任间盘.VAS≥6分组中Ⅱ+Ⅲ级间盘(Dallas分级)和退变间盘(Pearce分级)所占的百分比明显高于VAS<6分组(P<0.05).手术前后ODI指数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2~36个月,平均25.2个月.Charles疗效评定,术后优22例(78.6%),良5例(17.9%),一般1例(3.6%),差0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与椎间盘造影有关的并发症.1例椎间融合器下沉,1例植骨融合不良,1例术后病变侧伸母肌力减退,再次手术行椎弓根螺钉调整术,术后2个月肌力恢复.[结论]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术对于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疾患中责任间盘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显微椎间盘镜行双间隙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入路和疗效。方法 在应用脊柱后路显微椎间盘镜为2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髓核摘除术中,选择L4-5、L5S1,复合型椎间盘突出者52例(18.4%),采用同侧双切口入路或不同侧双切口入路对同侧或不同侧相邻的双间隙椎间盘突出者做髓核摘除术。结果 接受本手术入路治疗的52例复合型椎间盘突出症者,其建立工作通道的成功率为100%、行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的优良率为96.1%。结论 以同侧或不同侧作双切口入路在椎间盘镜下作相邻双间隙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常规椎间盘镜及改良式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用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共治疗1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54个间隙腰椎间盘突出。单节段突出者118例,双节段者18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者41例,合并椎管狭窄症者15例,合并突出物钙化11例,合并软骨板撕脱者6例。合并腰椎失稳4例,中央型巨大突出25例,脱垂游离型16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49例,发病年龄16-73岁,平均42.1岁。突出间隙:L3-412例,L。-s52例,LsS1,54例。L3-4加L4-53例,L4-5加LsS1 15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优良率94.1%。结论常规椎间盘镜及改良式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神经根减压彻底、维护脊柱稳定性优点。术前诊断明确、适应证选择合适并及时手术、手术方式选择正确、术前与术中相吻合及术中耐心细致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改良术式作为常规椎间盘镜术的补充,可以扩大椎间盘镜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减少术中中转开放的概率,最大程度用微创术服务于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of the hypophysis, of the epiphysis and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to body weight and volume of the hypothalamus were studied on 193 rodents belonging to 41 species. Concerning the volume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regression slopes of Rodentia occupy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ose of Isectivora and Prosimians studied by BAUCHOT. The volume of the epiphysis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an that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volume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increases on the contrary more slow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Summary The properties of the afferent fibres from the capsule of the hip join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cat in situ, in relation to joint rotation, and in an isolated capsule preparation which was opened and stretched directly with an actuator.In situ two types of afferent fibres were found, those having a full range of sensitivity and others having only a limited range in response to the joint rotation. When studied in isolated tissue the afferent fibres of the capsule were uniform in threshold and sensitivities, and no full range receptors were found. We conclude that the full range receptors which enter the articular nerve of the hip are spindle afferents and not capsule receptors. On the basis of these and previous results in animals and man the role of joint receptors in kinaesthesia and position sense is discussed.
Résumé Les auteurs ont étudié les propriétés des nerfs afférents à la capsule de la hanche, chez le chat en imprimant à l'articulation des mouvements de rotation et sur des préparations de capsule isolée et ouverte en l'étirant directement grâce à un dispositif mécanique.In situ, on a trouvé deux types de nerfs afférents, les uns ayant en réponse à la rotation articulaire une étendue complète de sensibilité et les autres seulement une sensibilité limitée. Sur la capsule isolée les nerfs afférents sont indentiques en ce qui concerne le seuil et la sensibilité et on ne trouve aucun récepteur complet. On en conclut que les récepteurs de toute l'étendue de la sensibilité qui pénètrent les nerfs articulaires de la hanche sont des fibres en fuseau d'origine musculaire et non des récepteurs capsulaires. Sur ces bases et sur les résultats précédemment obtenus chez l'animal et chez l'homme, les auteurs discutent le rôle des récepteurs articulaires dans la cénesthésie et le sens des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