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2005年收治的4例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2例行MRI检查。治疗均采用椎板减压囊肿切除术,术后随访时间为3-6个月。结果CT及MRI检查可明确诊断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4例病人中,3例疼痛症状消失,1例缓解。结论CT及MRI检查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有定性及定位诊断价值,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2005年收治的4例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2例行MRI检查。治疗均采用椎板减压囊肿切除术,术后随访时间为3~6个月。结果:CT及MRI检查可明确诊断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4例病人中,3例疼痛症状消失,1例缓解。结论:CT及MRI检查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有定性及定位诊断价值,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内固定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方法]81例临床病人,男38例,女43例;年龄47~71岁,平均62岁;病变部位:L2、3间隙2例,L3、4间隙63例,L4、5间隙33例,L5S1间隙5例;2节段椎间融合21例,3节段椎间融合15例,4节段椎间融合2例;伴椎体Ⅰ度滑脱26例,伴有>15°侧凸的4例.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双斜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经腰椎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开窗椎管减压、自体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中行撑开、提拉,将减压的自体椎板骨质修整,颗粒状碎骨填充于Cage,块状较大的骨块植入椎间隙,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本组随访时间2~4年,术后均行X线片复查,随访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椎体复位无丢失,螺钉无折断和松动.手术前、后椎体滑移距离和ODI指数两项参数的配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开窗椎管彻底减压、自体骨混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自体骨加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后路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43例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自体骨(自体棘突、椎板骨粒)加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下腰椎融合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病情分别给予滑移矫正或(和)椎间撑开。[结果]143例145个间隙采用自体骨加单枚椎间融合器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手术中为安全置入椎间融合器需要切除部分小关节突,切除范围在30%左右。术后C型臂X线机透视可见椎间隙形态恢复正常。143例患者得到随访,X线片或CT显示椎间融合,141例临床疗效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腰椎不稳采用自体骨加单枚椎间融合器及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间隙形态恢复满意,椎间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CLIF)的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 以及CLIF治疗伴严重关节突退变(3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应用C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6例共269个手术节段。根据术前CT影像, 按照Pathria分级对关节突进行分级, 0级19个节段、1级156个节段、2级67个节段、3级27个节段, 至少1个节段关节突为3级的患者共23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隙角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双侧椎间孔纵径(CT)、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MR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术后的平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 双侧椎间孔纵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术前平均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明显小于1级和2级。术后3级关节突退变节...  相似文献   

6.
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加入路侧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103例。结果经临床、MRI、X线片检查诊断单节段腰椎管狭窄15例,双节段狭窄53例,三节段29例,四节段6例。术后随访86例,随访时间平均3年3个月,优良率89.5%。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可有效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解除患者症状,是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骨钉在腰椎管扩大术中的应用,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的方式部位。方法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例,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后,把棘突椎板复合体翻转90°横架于椎板峡部,上缘与上关节突及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缘(腰椎小关节下缘处)紧密接触,用1根或2根同种异体骨钉固定,进行临床观察和CT测量。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1~5年,11例术后12~24个月做CT复查,有10例达到良好的骨性愈合,1例纤维连接,全部椎管直径较术前扩大50%以上,未见骨块移位及硬膜出现新的压迫,无腰椎不稳,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把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于椎板峡部,用同种异体骨钉固定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椎管接近术前解剖结构很好地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了硬脊膜黏连,避免了腰椎不稳,使骨块提早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椎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MRM)在腰椎管内疾患的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根据132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疾患患者术前MRM检查做出诊断,对比术中所见,总结腰椎管内疾患的MRM成像特点及其诊断符合率。结果:MRM上表现为胡须型者9例(27节段),术前诊断为发育型腰椎管狭窄症,术中见椎板夹角减小,椎板肥厚,小关节内聚,本组共27节段,诊断符合率100%;表现为幕帘型、不全阻断型以及完全阻断型共56例(150节段),术前诊断为获得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央椎管狭窄,术中见小关节增生内聚,黄韧带弥漫性增生肥厚,三型分别为44、72、29节段,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8%(44/49)、100%及100%;表现为残根型、单侧压迹型共28例(80节段),术前诊断为单侧侧方椎管狭窄,术中见黄韧带形成侧方韧带卷入侧方椎管,两型分别为30、50节段,诊断符合率均为100%;表现为喇叭口型、束腰型共39例(98节段),术前诊断为双侧侧方椎管狭窄,术中见黄韧带外侧部肥厚、上关节突骨赘增生,两型各29、62节段,诊断符合率为80.6%(29/36)、100%。表现为根须型共3例,术前诊断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见突出椎间盘属中央或中央偏旁型;表现为残根型及单侧压迹型共16例,术前诊断为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见突出椎间盘偏侧方,波及神经根肩部或者腋部,诊断符合率均为100%。14例Tarlov囊肿MRM表现有硬膜囊周围型、神经根中央型及神经根周围型,术中完全证实囊肿与硬膜囊、神经根关系,诊断符合率100%。6例腰段椎管内肿瘤MRM表现为椎管内硬膜下肿瘤,对比术中所见符合率为100%。结论:MRM能真实、准确诊断腰椎管内病患,为腰椎疾患的术前评估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保留部分关节突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在保留部分关节突情况下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是否有椎间失稳;在轴位MRI上分别测量保留完整关节突、1/2切除、全部切除三种情况下关节突内侧距离以及旁矢状位上、下椎体前后缘切线的距离。根据上述数据选择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宽度、长度,规划手术,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施行椎间融合。结果:16例中,7例术前有椎间失稳;L4/5、L5/S1两节段术前MRI测量上述三种情况下关节突距离差异显著(P<0.01)。12例于术中切除1/2关节突,2例约切除2/3,2例切除超过2/3。14例单纯置入腰椎间融合器,2例辅助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随访6~24个月,无术后椎间滑移;15例骨性融合,时间5~15个月;1例未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腰椎间融合器移位。结论: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多数患者难以保留完整关节突;而选择宽度10mm以内的后路腰椎融合器、保留约1/2的关节突在大多数病例是可行的,经短期随访,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过程中,腰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腰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8名腰椎退变患者进行腰椎MRI和动力位X线摄影.腰椎不稳分为椎间角度运动不稳、旋转不稳和椎间位移不稳,其中椎间位移不稳细分为前向不稳、后向不稳和前后向不稳.腰椎间盘退变依据矢状位T2加权像分为5级;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依据水平位T1加权像分为4级.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腰椎椎间角度运动不稳和前后向椎间位移不稳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存在显著负相关,前向椎间位移不稳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和椎间盘退变呈显著正相关,腰椎矢状面旋转不稳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无显著相关.结论腰椎间盘退变和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影响腰椎运动节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