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浙江省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震宇  姜理平  王臻 《疾病监测》2002,17(8):287-290
为了探讨钩体病流行规律 ,分析存在问题。用MAT法检测病人、水鸭和蛙血清抗体 ;同时分离培养病原体。用夹夜法捕鼠 ,采集鼠肾、猪肾、牛中段尿、蛙肾和水鸭肾分离培养病原体。结果表明 ,2 0 0 1年全省共发生钩体病 71例 ,死亡 1人 ,发病率为 0.15 7/10万 ,发病率比去年减少 8.46 %。病例主要分布在衢州、丽水和台州市 (地 )的江山、常山、三门、松阳、青田、莲都和龙游等县市。衢州、丽水、台州市的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总数的92.96 %。病例主要分布在 7- 10月 ,占 92.96 % ,但是季节分布有分散趋势。职业以农民为主 ,占 95.77% (68 /71)。年龄以 15 - 50岁为主 ,占74.6 6% (53/71)。男女之比为 2.5∶1(5 1/20 )。共检测病人血清44份 ,阳性 13份 ,阳性率为 29.54 % ,菌群主要为黄疸出血群。全省鼠密度为 2.97%。鼠种构成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占 52.14 %。解剖培养鼠肾 4 91对 ,阳性 12对 ,鼠带菌率为 2.44 %。菌株分别为秋季热群和流感伤寒群。解剖蛙肾553对,阳性13对,阳性率为2.35%;测牛中段尿61份;检测猪肾84对,全部阴性。测定水鸭血清20份,阴性5份,阳性率为25%,菌株要主为秋季群;蛙血29份,阳性1份,阳性率为3.45%,菌株为秋季群。以此证明,钩体病防制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尤其在洪涝灾害后,必须加强钩体病监测。  相似文献   

2.
王敏  余樟有  姜宪尘  张幸 《疾病监测》2013,28(9):726-729
目的 了解浙江省衢州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衢州市2001-2012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鸭、猪肾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采集鼠、蛙肾进行钩体聚合酶链反应监测。 结果 衢州市2001-2012年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27/10万,发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以青壮年农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病例血清分型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宿主动物病原学监测阳性率为0.56%,以黄疸出血群和秋季热群为主;宿主动物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7.79%,以黄疸出血群及秋季热群为主,分别占50.00%和28.30%。 结论 衢州市钩体病防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制重点,并继续加强对宿主动物和人群的监测,注意菌群变动。  相似文献   

3.
陈忠兵  雷金宝  兰峰 《疾病监测》2012,27(8):644-646
目的 了解浙江省龙游县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龙游县2007-2011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用显微镜凝集实验,对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鸭、猪肾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采集鼠、蛙肾进行钩体聚合酶链反应(PCR)监测。 结果 龙游县2007-2011年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40/10万,患者以中年农民人群为主,女性高于男性,病例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农忙夏收季节是钩体病的高发期,全县多个乡(镇)有发病,以庙下乡发病最多;病原学监测检出钩体菌12株,以秋季热群为主,占83.33%;宿主动物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1%,以黄疸出血群及秋季热群为主,分别占51.22%和39.02%;宿主动物PCR监测阳性率为28.07%。 结论 农忙夏收季节为钩体病高发季节,中年农民为重点人群;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与所检出的患者血清抗体菌群不完全一致,应继续加强对宿主动物和人群的监测,注意菌群变动。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掌握全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 ,提高钩体病防制水平 ,控制本病的流行 ,根据《1999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预防和控制计划》和《1999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计划》 ,我们开展了钩体病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调查 ,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全省监测点调查资料、各县市疫情报告资料。2 病人检测 对全省各医院临床确诊钩体病病例用MAT法检测抗体和无菌采血分离培养病原体。3 动物病原监测 各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在室外捕鼠 ,鉴定鼠种 ,计算鼠密度 ,用背式法解剖取双肾分离培养病原体…  相似文献   

5.
丁凡  刘波  殷文武 《疾病监测》2011,26(4):261-263,270
目的 了解全国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趋势(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为有效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9年全国钩体病监测及实验室数据做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全国钩体病的报告病例数和死亡数处于低水平波动,发病构成未见明显改变。各监测点疫情与全国总体疫情变化一致。监测点鼠密度合计为3.63%,略高于2008年(3.43%)。各监测点捕获的鼠类总体仍以黑线姬鼠最多,占捕获鼠的44.36%。血清学抗体滴度阳性界值的判定标准仍不统一,致使各监测点的血清学监测结果相互间缺乏可比性。 结论 全国发病总体趋势呈现较低水平,部分地区偶见散发。各省应继续对钩体病疫情加强关注,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浙江省磐安县野鼠、牛、猪、鸭和青蛙钩端螺旋体带菌情况.方法 对野鼠鼠肾、牛中段尿、猪肾、鸭肾和青蛙肾等进行钩端螺旋体菌株的分离培养.结果 2007-2009年磐安县共分离培养到钩端螺旋体菌8株,经鉴定均为黄疸出血群.野鼠分离培养到7株,带菌率为2.13%;青蛙分离到1株,带菌率为0.33%;牛中段尿、猪肾和鸭...  相似文献   

7.
龚震宇  赵芝雅 《疾病监测》1998,13(5):178-181
浙江省1988~1996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概况浙江省卫生防疫站(310009)龚震宇赵芝雅傅桂明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在我省流行已达45年,近年来,虽然疫情持续下降,但是部分地区发现有菌群更迭现象,为了掌握我省1988年以来钩体病流行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自 1 95 7年在我省乐山经病原学证实 ,1 95 8年发生较大规模流行以来 ,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本病菌群复杂 ,传染源种类繁多 ,疫源地分布面广 ,且活跃程度常有变化 ,现有的措施难控制住疫情的暴发和流行。为了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 ,了解流行因素 ,摸清传染源种类和流行菌群 ,给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2 0 0 0年我站选择了省内 1 0个县 (市、区 )监测钩体病的传染源和发病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疫情来源于全省各县 (市、区 )疫情上报资料。2 鼠密度监测 :采用鼠夹法 ,以生花…  相似文献   

9.
10.
2001~2004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菌群变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浙江省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病人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水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近年来,病人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与1990~2000年相比未发生明显改变。宿主动物钩体秋季群的构成较1990~2000年显著上升,成为主要菌群。宿主动物血清抗体阳性对应菌群以秋季群为主。结论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发生变动,其带菌情况与病人带菌血清学检测对应的菌群不完全一致。浙江省钩体病的防制工作不容忽视,尤其应加强宿主动物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流行状况,探讨流行规律。方法对贵州省黎平县2001-2008年钩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黎平县2001-2008年共报告钩体病127例,死亡28例,年报告发病率为3.18/10万,死亡率为0.70/10万,病死率为22.05%,各年度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82,P=0.0000; 2=25.87,P=0.0005);学生和农民占发病数的96.06%(122/127)。结论黎平县是钩体病流行区,学生和农民是钩体病高发人群,建议在钩体病流行季节加强疫情监测,采取以健康教育、灭鼠和疫苗接种并重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控制钩体病疫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张淑兰  毛玲琼  吴彩娟 《疾病监测》2008,23(11):685-689
目的 通过分析浙江省温州市2002-2006年结核病监测结果来评价现行的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收集并分析温州市2002-2006年结核病监测报表。结果 5年中本地人口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和涂阳登记率平均分别为28.48/10万、11.53/10万,流动人口分别为29.42/10万、15.03/10万;活动性肺结核新登记率和涂阳新登记率本地人口平均分别为49.91/10万、19.00/10万,流动人口平均分别为50.69/10万、24.37/10万;流动人口两项指标均高于本地人口; 1年转归队列分析本地人口平均治愈率为86.60%,流动人口为84.78%。 结论 提高涂阳患者的发现率依然是本地区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点,流动人口结核病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张建宏 《疾病监测》2009,24(8):566-568
目的评价2000-2007年浙江省云和县鼠疫监测结果。方法在原鼠疫流行地区设立固定和流动监测点,开展室内外鼠密度、鼠体蚤和地面游离蚤的监测;并对监测中捕获的活鼠采集脏器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同时采鼠血进行鼠疫F1抗体的检测。结果室内、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3.50%、3.60%;平均染蚤率为8.55%、总蚤指数为0.130;室内、外主要鼠种分别是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鼠体蚤主要为不等单蚤和缓慢细蚤,本地未检获印鼠客蚤。细菌分离培养3551只活鼠,未分离到鼠疫菌;间接血凝试验法检测鼠血清6511份,结果均为阴性;用放射免疫沉淀试验法和金标法检测鼠血清11份,检出1份放射免疫沉淀试验阳性鼠血清。结论通过8年的系统监测,虽未分离到鼠疫菌,但检出放免阳性鼠血清1份,提示云和县可能存在鼠疫的疫情隐患,要加强对鼠疫的监控工作,以防止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6-2010年我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6-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报告数据和全国钩体病监测哨点的病例信息,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6-2010年,中国钩体病病例报告数继续减少,年均719例,合计病死率为2.47%。南方长江、珠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广西和广东6省病例占全国病例的74.58%。发病高峰为8、9月,占全年病例的38.96%。病例中农民占75.24%,学生占11.01%,35岁以上中老年病例占66.82%。10~15岁的儿童发病率出现小高峰,进入成年后发病率再次上升至中老年达到高峰。4年来我国共报告34起钩体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病174例,死亡39例。2006-2010年,监测点搜集的1020例钩体病病例中62.94%发病前1个月有可疑疫水接触史,其中91.74%为田间劳动或游泳戏水史。10种常见鼠类及蛙、猪、牛、犬和小麂等检出带菌。黄疸出血群赖型、秋季群秋季型、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流感伤寒群流感临海型和澳洲群澳洲型5种菌型的抗体近年来在人群中的最为常见。 结论 近年来我国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病死率较高且局部暴发仍时有发生。南方地区疫情较重、夏秋之交高发、以稻田型疫情为主的流行特点没有改变,但中老年已取代青壮年成为我国钩体病主要危害人群。局部钩体病暴发风险仍存在,医务人员培训和大众健康教育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广州市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2006年广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病例标本来自广州市4家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和暴发疫点现患病例的漱口液或咽拭子,采用犬肾传代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人群血清标本于3月和10月在其中一家哨点医院按年龄组分层随机抽取健康体检人群进行采集,采用微量半加敏红细胞抑制试验检测各型流感抗体。 结果 1143份哨点医院采集的标本中有95份(8.31%)分离出流感病毒(H1N1型80株,B型15株);接到暴发疫情146起,罹患率0.40%~16.97%。疫情主要发生在3-4月,全市12个区(市)均有报告且全部来自学校。人群血清抗体H3N2、B(维多利亚系)、 B(巴拿马系)型阳性率两次监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但H1N1抗体10月高于3月(sup2/sup=41.94,IP/I0.05)。 结论 广州市2006年流感流行优势毒株为H1N1;暴发疫情的流行高峰出现在3-4月,以局部暴发为主要特征;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流感监测; B型流感病毒在广州地区仍有继续引起局部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常山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91~2004年常山县钩体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人和宿主动物病原学、血清学监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1991~2004年常山县钩体病平均发病率为19.29/10万,以中青年农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7~9月为发病高峰,流行形式主要呈稻田型。病原学监测检出钩体菌株32株,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59.38%(19/32)。血清学监测阳性率50.74%(171/337),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分别占50.29%和30.41%。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带菌率为4.32%,蛙、猪、牛等未检出带菌者。结论常山县钩端螺旋体的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采用相应的菌苗接种为主导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