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7例术前均误诊。7例均经手术治疗,4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诊断、合理地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静脉血栓再发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笔者就静脉血栓(VTE)再发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首次VTE的发生时间、VTE治愈后的抗凝治疗诱发因素、首发位置、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时限治疗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余收治的154例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4例患者平均年龄(52.02±11.23)岁;男69例,女85例;共168条肢体。所有患者均经血管彩超确诊,抗凝治疗时限1个月52例,3个月48例,6个月54例,均联合压力袜治疗。治疗后6个月随访彩超结果显示,3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无肺栓塞发生,出血事件5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2例;停止抗凝后6~18个月复发或发生深静脉血栓共14例。结论:不同时限抗凝治疗对急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的中、短期疗效相似,但长期疗效须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形成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脾切除后静脉系血栓的发生率为4.3%(12/280),其中PVT发生率为3.2%(9/280),MVT发生率为1.1%(3/280)。PVT和MVT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D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及MRA门静脉成像确诊9例,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1例,因急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好转出院。2例MVT因肠坏死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全身抗凝、祛聚治疗,痊愈出院。1例PVT血栓急性发展至肝内门静脉,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与及时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8月—2010年5月收治的25例A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均表现有腹痛,11例出现腹膜刺激征者;25例均由腹部CTA明确诊断。13例手术治疗,5例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溶栓治疗,7例经外周给予抗凝、溶栓治疗。21例治愈,4例(2例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治疗过程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治疗,随访2~24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2,4个月复发。结论彩超和CTA可早期确诊AMVT,确诊后及时适当抗凝溶栓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合并下腔或下肢静脉血栓的布加综合征(BCS)的应用价值。方法全组29例BCS,造影发现下腔静脉(IVC)肝段上方狭窄或闭塞,同时伴有IVC血栓形成,部分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腘静脉置管溶栓后,其中25例二期行血管腔内成形术。结果 18例血栓基本消失或明显缩小、管腔通畅,其中6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12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成形术;9例患者溶栓后陈旧性血栓范围仍然广泛,其中7例行腔内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2例有明显出血倾向后停药,闭塞范围仍然广泛,无肺栓塞发生。25例随访2~62个月,平均31个月,21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2例明显缓解后复发,2例未缓解,治疗总有效率为84.0%。结论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BCS合并下腔或下肢静脉血栓的溶栓效果优于全身用药,溶栓后介入治疗微创,疗效好,可作为此类疾病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7.
静脉血栓栓塞症(vein thrombosis embolism,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肾静脉血栓形成(renal vein thrombosis,R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sis embolism,PT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有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PTE病死率为25%~30%,协和医院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的病死率为7.0%。因此,加强VTE的研究对降低VTE的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十分重要。我们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VTE7例,现将其治疗与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间收治的SMVT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时间分为1990—2003年组(Ⅰ组)和2004—2009年组(Ⅱ组),Ⅰ组以手术治疗为主、部分患者术后抗凝,Ⅱ组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有手术指征者及时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住院时间、治愈率、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1.8±12.3)d及(11.7±6.2)d;治愈率由58.8%(I组)提高到88.9%(II组);病死率由41.2%(I组)下降到11.1%(II组)。两组住院时间、治愈率、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年来SMVT的治愈率较前有明显提高。早期确诊、及时抗凝、溶栓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2020年4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癌症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指南2020年第1版。指南主要对住院及门诊癌症患者如何进行VTE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指导建议。笔者重点将2020版与2019版NCCN指南内容进行对比,同时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对更新的VTE风险评估方法和防治措施的内容进行解读,以期相关医务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循指南。  相似文献   

10.
妇产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妇产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妇产科手术时应注意预防;临床上对于VTE尤其是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ambolism,PTE)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尤为关键;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抗凝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屈晓玲  王颖  杨婷 《护理学杂志》2021,36(18):10-13
目的 降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方法 根据住院时间将膀胱癌拟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分为两组,2019年6~11月收治的168例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措施;2020年6~11月收治的172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分级预防方案,即成立医护联合防治小组,将Caprini评估量表嵌入信息系统形成预警系统,根据风险分级实施分级预防.比较两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术后第3天D二聚体浓度、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术后第3天D-二聚体检测值、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分级预防可显著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病人的预后,外科手术后VTE的预防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国内针对术后VTE预防尚缺乏指南性建议.本文就目前国内外VTE发病情况及预防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早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42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CEAP分级诊断。早期在行高位结扎剥脱、取出曲张静脉和血栓后,予抗炎、抗凝治疗。结果全组均治愈。术后皮肤硬结伴浮肿3例,足靴区麻木3例。术中及术后未见深静脉血栓及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经随访2个月至4年,无复发。结论早期对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性浅静脉炎行手术治疗,不但可取得较好效果,也可较早地控制由浅静脉血栓蔓延所形成的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静脉血栓塞症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是一组动态变化的整体。近几年对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断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Wells评分系统、D二聚体、肺通气灌注扫描、CT、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基于对以上检查方法的诊断思路和策略的深入研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将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索静脉血栓栓塞症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法通过PubMed检索2013~2017年发表的有关静脉血栓栓塞的文献,运用BICOMB和图形聚类工具gCLUTO对文献进行关键字词篇矩阵、双向聚类分析,形成主题词聚类曲线图、主题词聚类矩阵及主题词聚类树状图。结果共4 083篇文献纳入分析,抽取出现频次63次的主题词33个,聚类分析获得7个研究热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研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控制、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相关研究、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性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药物选择的相关研究、抗凝药物应用合理性管理、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断的相关研究。结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的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抗凝药物的应用,但护理方面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6.
美国血液病学会于2018年发布了《2018静脉血栓栓塞管理指南: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指南。该指南主要针对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提出了30条推荐意见。笔者基于现有的最佳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儿童血栓性疾病治疗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重点对指南给出的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推荐意见进行解读,以期相关领域的医务人员能更好的理解和遵循指南。  相似文献   

17.
小腿肌肉静脉是最常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部位,其可单独发生血栓或伴有下肢近端DVT,单独发生于小腿肌肉静脉的血栓约占小腿DVT的41%~63%。但小腿肌肉静脉血栓(CMVT)的临床意义,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领域中仍是最具有争议的问题。CMVT如未得到适当的处理,血栓会向近端静脉发展,甚至导致肺栓塞(PE)。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对CMVT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推荐对静脉血栓形成有高危因素的病人,使用抗凝治疗。但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和争议,在该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未能形成广泛的共识和指南。  相似文献   

18.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E)。DVT是指深静脉腔内血液的病态凝结,这种血块可留在原位,或移至肺动脉导致PE。DVT和PE是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2种临床表现形式。VTE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VTE在脊柱手术后发生率与关节手术相似~([1])。确定围手术期VTE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评估患者形成VTE的风险程度。术前进行风险评估和危险分层,筛选  相似文献   

19.
急性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多发病,由于地域医疗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尤其是诊断理念的落后导致临床猝死率高,近期治疗效果较差,远期并发症及复发率较高。高危人群的静脉血栓栓塞(VTE)防治筛查理念亟需贯彻各级医疗中心甚至于社区疾病防控中心,加强物理及药物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提高隐匿性DVT的早期诊断率是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根本途径,按病情发展阶段的主观与客观需求、借助于先进的医疗器材及时进行"血栓清除"是减少远期并发症的有效手段,适时解除DVT复发之解剖病理基础很有必要,治疗期应严格管理、综合治疗,以期最大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因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我院自1993-2004年间共收治绞窄性肠梗阻154例,其中因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11例,对其诊断和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仅7例出现剧烈腹痛,5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病因均为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其中2例为保守治疗24 h后未见明显好转而剖腹探查时发现.行部分小肠切除8例,3例术中发现肠系膜广泛血栓形成而放弃手术.术后死亡5例,3例为广泛血栓形成患者,2例为小肠部分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起病隐匿,常导致诊断困难而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