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中Bcl-2,Fas,Fas-L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肝癌组织和10例良性肿瘤组织中Bcl-2,Fas,Fas-L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肝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40例肝细胞癌中Bcl-2,Fas,Fas-L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45%,75%,70%,10例肝良性病变中Bcl-2,Fas,Fas-L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0%,30%,30%。Bcl-2,Fas,Fas-L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率高于肝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l-2蛋白的表达与Fas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90,P<0.05)。
结论:HCC的Bcl-2表达上调可能通过阻断Fas/Fas-L凋亡通路和其直接抗凋亡作用导致HCC细胞得以免疫逃逸。Fas,Fas-L表达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浸润转移能力,其极有可能作为判断肿瘤转移能力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ascin蛋白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肝门胆管癌组织及14例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Fascin蛋白的表达。
结果:Fascin蛋白在14例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均不表达(0%,0/14),而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Fascin蛋白呈高表达(589%,33/56),且Fasc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Bismuth-Corlette分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门静脉侵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相关(P<0.05)。
结论:在肝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Fascin蛋白表达属于一迟发事件,并与肿瘤侵润和转移相关,Fascin蛋白的高表达预示着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建立死亡率低、诱癌时间短、成功率高、操作方便及与人肝癌的发生过程相似的动物肝癌模型的方法。
方法:取8周龄Wistar大鼠40只,先给予50% CCl4油溶液按0.3 mL/100 g后肢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2周;休息2周,然后给予95 μg/mL的二乙基亚硝胺(DEN)自由饮水12周。
结果:整个诱癌过程大鼠无死亡,体质量增加,精神状态好;诱癌第16周所有大鼠诱发出肝细胞性肝癌。
结论:以CCl4增敏的DEN喂养可以方便、简单、稳定地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实验动物死亡率低,成模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VEGF,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表达的情况及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MaxvisionTM免疫组化法,检测61例HCC组织及其中52例癌旁组织VEGF,突变型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的表达,观察相应的临床病理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1例肝癌标本中,VEGF,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7%(37/61),39.3%(24/61),21.3%(13/61)和39.3%(24/61);52例癌旁组织中上述4种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为:38.5%(20/52),0%(0/52),5.8%(3/52)和59.6%(31/52)。两种组织中4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癌组织中VEGF,p53蛋白表达与肿瘤门静脉癌栓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VEGF,p5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肿瘤术后复发时间明显早于阴性表达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分化、癌栓形成、VEGF及p53蛋白表达是HCC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
结论:肝癌组织中VEGF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TCH和SMO两种基因在大鼠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SD大鼠肝癌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良性组织中PTCH mRNA和SMO mRNA的表达。
结果:13例肝癌癌组织中与其旁良性组织PTCH mRNA表达量为6.33±0.62与7.18±0.99,而SMO mRNA表达量为7.93±1.00与8.76±0.83,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PTCH和SMO是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激活的重要因子;SHH通路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误诊为肝脓肿的原因,提高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发热为首发表现的肝癌误诊为肝脓肿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例患者均因误诊,导致病程迁延。其中2例临床治疗效果良好,1例因误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结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均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全方位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52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glypican-3基因的表达,计算其阳性率;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该基因在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
结果:glypican-3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glypican-3 mRNA的表达率越低(P<0.05);但其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glypican-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亦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glypican-3蛋白的表达量越低(P<0.05)。
结论:glypican-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20年手术切除的肝组织标本共90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33例为观察(A)组,肝内胆管结石组织32例为结石对照(B)组,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正常对照(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胆管细胞中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EGFR在A,B组及C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6%(19/33),31.3%(10/32),0%(0/25);A,B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C组间及B,C组间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均为P<0.01)。A组EGFR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局部浸润有关(P<0.01,0.05);肿瘤患者EGFR呈阳性者,其累积生存率比阴性者低(P<0.01)。
结论:EGFR过表达在肝内胆管结石致肝内胆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分化中的意义。
方法:将4种细胞株进行贴壁培养传代。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β-catenin在人肝细胞株(L-02),人肝干细胞株(WB),肝癌细胞株(HepG2,SMCC-7721)中表达的特征。
结果:在L-02细胞株中,β-catenin几乎全部分布于细胞膜,而细胞质和细胞核几乎无表达;在WB细胞株中,β-catenin主要分布于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有较少表达;在HepG2和SMCC-7721细胞株中,β-catenin几乎全部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并且有较高表达,在SMCC-7721中的表达多于HepG2细胞株。
结论:β-catenin由细胞膜逐渐向细胞质和细胞核异位表达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分化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癌肝切除输血的预测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22例肝癌肝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肝癌肝切除输血的临床因素。
结果: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肝硬化程度,肿瘤直径,大血管侵犯,切肝段数,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红蛋白水平这8个变量为输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并依次建立了Logistic回归预测输血的方程式。
结论:通过对肝癌病人术前输血影响因素的分析,预测输血的概率,从而对高输血概率的肝癌病人选择实施自体输血,可以有效减少异体输血导致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MRP1和GST-π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未经化疗而行手术切除的21例胆管癌组织中MRP1及GST-π的表达,与同期8例胆管炎症的手术标本作对照,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MRP1和GST-π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80.1%和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上述指标与性别、年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
结论:MRP1和GST-π在未经化疗的胆管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胆管癌的原发性多药耐药可能与MRP1和GST-π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uPA及vimentin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及其癌旁组织(88例)与正常肝组织(8例)中uPA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HCC组织中uPA及viment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56/88)和72.7%(64/88),两者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7.3%和15.9%)和正常肝组织(12.5%和12.5%)(均P<0.0125);uPA和vimentin在HCC中的表达与门静脉癌栓及肝被膜浸润有关(P<0.05),且两者在HCC中的表达互呈正相关(r=0.227,P=0.034)。结论:在HCC中,uPA和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且两者的阳性表达与患者不良临床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nnexinⅠ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2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并分析胰腺癌组织中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尤其是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转移的关系。
结果:胰腺癌AnnexinⅠ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2.5%,癌旁组织为37.5%,正常胰腺组织为20%,三者呈递减趋势,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免疫检测方法结果一致。
结论:AnnexinⅠ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与肿瘤分级有关,提示AnnexinⅠ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乙醛脱氢酶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8例结肠癌组织和15例癌旁组织中ALDH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ALDH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
结果:ALDH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5%(75/98),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13.3%(2/15),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LDH1表达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该3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1阴性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阳性组患者。
结论:ALDH1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结肠癌诊断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及预后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糖的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
方法:对98例合并高血糖的肝癌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均控制在6.1~11.1 μmol/L,尿酮体(-);术中血糖控制在6.8~11.2 μmol/L;术后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98例均顺利施行了手术。手术恢复良好,仅发生切口感染7例(7.14%),肺部感染3例(3.06%),泌尿系感染3例(3.06%),腹腔脓肿1例(1.02%),肺部感染病例中1例(1.02%)合并酮症酸中毒。
结论:肝癌患者肝功异常可能诱发高血糖或加重原有糖尿病。对合并高血糖的患者,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营养支持,积极处理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是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3激酶10(MAP3K10)在胰腺癌中的表达。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Western blot及定量RT-PCR检测MAP3K10在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计数显示MAP3K10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细胞数(100%呈强阳性)明显多于癌旁组织(仅25%呈弱阳性)(P<0.05);(2)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91.7%的胰腺癌组织中MPA3K10蛋白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3)qRT-PCR检测显示,MAP3K10mRNA在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前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1)。
结论:MAP3K10在胰腺癌中存在异常激活,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腺癌、癌旁组织、腺瘤性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DNApkcs和Ku70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15例腺瘤性息肉和3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DNApkcs和Ku70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胆囊腺癌DNApkcs和Ku70表达阳性率(50.0%,51.9%)明显低于癌旁组织(82.6%,82.6%)、腺瘤性息肉(80.0%,80.0%)和慢性胆囊炎胆囊上皮(91.4%,88.6%)(P<0.05或P<0.01);高分化腺癌、淋巴结未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器官者DNApkcs和Ku70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器官者(P<0.05或P<0.01),但与胆囊腺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P>0.05)。胆囊腺癌中DNApkcs与Ku70两者表达呈高度一致性(χ2=48.07,P<0.01),DNApkcs和Ku70表达阳性者术后生存期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
结论: DNApkcs和Ku70表达水平与恶性肿瘤进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关,高水平表达者恶性度低及生存期长,DNApkcs和Ku70可能成为一个反映胆囊腺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猪肝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最适宜共培养体系,为生物人工肝的构建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
方法:抽取中华实验猪(n=3)髂前上棘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传代培养至第3代;采用原位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后与MSCS按1∶1,2∶1,5∶1和10∶1的比例混合培养,观察各组共培养肝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水平。
结果:所获肝细胞纯度>99%,存活率>95%。共培养组肝细胞迅速黏附于MSCS表面,在三维空间呈球形聚集生长;肝细胞与MSCS间出现细胞连接,超微结构与正常肝细胞接近。肝细胞/MSCS 以2∶1共培养组的肝细胞清蛋白分泌水平、尿素合成能力和细胞色素P450为各组中之最佳,自第1天培养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在第2天达到高峰,而且下降趋势较缓慢。
结论:猪肝细胞/MSCS 按2∶1组成的最适共培养体系可最大程度地维持肝细胞功能,为构建功能性生物人工肝提供高效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40例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术中均采用选择性阻断肿瘤侧半肝入肝血流和出肝血流的方法。
结果:40例大肝癌切除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100~800 mL,平均360 mL。25例术中未输血。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16 min;术后恢复良好并痊愈出院,无肝功能衰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
结论: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其具有控制出血确切、肝功能损害小、避免肠黏膜屏障损伤、防止空气栓塞和肿瘤播散转移的优点,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大肝癌或巨大肝癌的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侧入肝血流联合肝静脉阻断技术在复杂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巨块型肝癌通过预先解剖、控制患侧入肝血流联合阻断出肝血流行切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6例患者均为原发性肝癌,肿瘤平均直径8.3 cm(6~15 cm),肿瘤侵犯1根主肝静脉20例,侵犯2根主肝静脉14例。行右半肝切除16例,右后叶肝切除14例,左半肝切除16例。平均患侧入肝血流阻断时间30 min(10~45 min),平均肝静脉阻断时间20 min(10~30 min)。行肝静脉修补5例。平均术中出血量540 mL(300~1 500 mL)。全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4例次,均经治疗后痊愈,无死亡病例。
结论:单侧入肝血流联合肝静脉阻断技术在复杂肝切除术中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行实用的血流阻断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