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多次经蛛网膜下腔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对Wistar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修复作用.[方法] 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分离、培养并用Hoecst33342标记.按照Allen方法把60只在T_(10)-T_(12)平面损伤的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A、B、C、D组(对照组).在损伤平面蛛网膜下腔中段放置一硅胶管,在7 d后,注入1×10~6个骨髓基质干细胞.在2、3、5、7、12周荧光显微镜、免疫组化检测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情况并作计数观察.使用BBB评分观测后肢功能恢复.[结果] 移植后7~14 d骨髓基质干细胞达到高峰,在7 d后表达巢蛋白及神经丝蛋白阳性.随时间的延长,移植在损伤部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及神经元样细胞均有减少,但移植3次的细胞数减少速度较其他两组慢.移植3次组大鼠的BBB评分较移植1、2次组有明显的提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次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更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 讨骨 髓 间充 质干 细 胞(M SCs)移植 对 大鼠 受伤 脊 髓功 能恢 复 的影 响。方法 :32 只 成 年 W istar 大鼠随 机 分 成 对 照 组 和 移 植 组 ,用 改 良 的 A llen's 方 法 制 作 脊 髓 损 伤 模 型 (致 伤 能 量 75gcm ),1 周 后 分 别 在 脊 髓损伤 处注 入 生理 盐水 和 骨髓 间充 质 干细 胞悬 液 ,处 理后 1、4、8 周分 别 对两 组大 鼠 进行 动物 行 为学 和 脊 髓诱 发电位 检测 。结果 :处 理后 1周时 ,两 组动 物 脊髓 神经 功 能均 无明 显 恢复 ; 4、8 周时 , M SCs 移植 组 大鼠 斜板 试 验角度和 BBB 评 分 均 高 于 对 照 组 大 鼠 (P<0.01);脊 髓 诱 发 电 位 潜 伏 期 和 波 幅 明 显 恢 复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有 显 著 性 差异(P<0.01)。结 :M SCs移 论 植 可以 促进 大 鼠损 伤脊 髓 功能 的恢 复 。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植入定向诱导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有助于动物功能的恢复及不同植入时间对其是否存在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于脊髓损伤后立即进行细胞移植,B组于损伤后1周进行细胞移植,C组作为对照组观察。在脊髓损伤后的1~6周,对各组动物进行BBB评分,应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rdu标记细胞的存活及与宿主脊髓的整合情况。结果B组动物的BBB评分提高显著,较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免疫荧光显示,移植细胞大量存活并与再生的宿主神经纤维形成网状结构,桥接于脊髓损伤区的两端。结论延期移植定向诱导的hMSCs可促进脊髓损伤动物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及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脊髓损伤治疗目标是减少继发性损伤,挽救受损的脊髓神经元;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神经再生和整合,实现脊髓结构性修复与功能重建.既往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物理康复等.虽然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SCI的病理改变,但仍然无法避免患者截瘫的结局.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群来源于骨髓组织中的非造血细胞,是多能干细胞,易于分离培养,扩增能力强,免疫性低.实验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能被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这为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移植用于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引起了广泛关注。BM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主要有单独移植、联合支架移植、联合细胞移植、联合药物移植及转基因干细胞移植等。该文就BMSC生物学特性、BM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损伤的治疗目前仍然是世界性难题,至今未能有理想的方法.随着对中枢神经再生研究的深入,尤其是1992年Revnolds等从成年鼠脑中首先分离出神经干细胞(NSC),1998年Eriksson等证实成人脑部存在NSC后.人们对神经再生和神经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然而内源性NSC在神经受损时因量少且缺乏正向信号的激活,无法进行组织修复;外源性NSC又不易获取,从活体组织中获得NSC具有危险性,而从胚胎中获得NSC又涉及伦理问题,不能满足大量的临床及实验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神经干细胞或神经细胞的来源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移植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脊髓损伤9 d后脊髓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溶液5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组),脊髓损伤9 d后脊髓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μl.移植后7、14、28 d采用斜板实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法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脊髓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功能恢复,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 移植后28 d,两组斜板倾斜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4.96±5.70)度,B组(53.19±6.51)度,P<0.05];两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6.8±1.2),B组(10.1±3.5),P<0.05].同时,两组M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69±0.47)ms,B组(3.97±0.83)ms,P<0.05],两组S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19±1.97)ms,B组(2.60±0.92)ms,P<0.05].两组神经轴突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32.8±6.1)条/mm2,B组(39.0±4.6)条/mm2,P<0.05].实验组可见明显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新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移行机制、治疗机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MSCs移植治疗SCI已有很大进展,移植治疗后,移植细胞能向损伤部位移行,并能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和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具有促进损伤脊髓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结论MSCs移植治疗SCI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王郦  王倩  张晓明 《中国骨伤》2014,27(5):437-44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其良好的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和自体移植无免疫源性等特征而成为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证实蛛网膜下腔注射是最理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途径。早期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安全的,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是肯定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替代作用、神经营养作用、抑制免疫反应及促进轴突再生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对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BrdU标记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WD法制成完全性截瘫的同种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模后7d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2只,作为BMSC移植组,经鼠尾静脉移植2×106/ml的BMSC悬液1ml;B组22只,作为对照组,移植1mlL-DMEM液;C组22只,作为空白手术对照组。移植后1、2、3、4、5、6周用BBB评分评估各组后肢运动功能;移植后2、3、6周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检测损伤段脊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protein-43,GAP-43)、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200,NF200)的表达。结果:移植后3周开始,A组的BBB评分在各观察时间点明显高于B组、C组,移植后6周维持在较稳定水平,而B、C组在伤后3周开始维持在较稳定水平;在移植后2、3、6周,A组GAP-43、NF200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于B组、C组,6周时开始下降,而B组与C组在移植后2、3、6周的表达均维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静脉移植BMSC能使损伤段脊髓GAP-43、NF200表达上调,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和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Spinal cord injury (SCI) results in severe neurological deficit. However,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following SCI is very poor due to the neural lost and limited axonal regeneration. To date, there was no effective treatment.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transplantated in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can survive and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al-like cells. Additionally,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can mobiliz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nd inhibit neural cell apoptosis. Thus,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combined effect of BMSC transplantation and G-CSF administration on rats with traverse spinal cord injury.  相似文献   

12.
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体重约300g,雌雄不限。体外分离、培养、纯化MSCs,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SCs表面细胞标志CD34、CD45、CD29、CD90。根据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暴露T10段脊髓,将一直径为3mm的圆形薄铜垫片置于T10段脊髓表面,以重量为10g的砝码,从5cm高度自由坠落打击该垫片,造成T10段脊髓冲击伤,损伤组24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建立后24h,损伤组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及假手术组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MSCs,对照组经静脉注射PBS。损伤后24h、注射MSCs后1、3、5周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结果细胞CD34、CD45阴性表达,CD29、CD90阳性表达。实验组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的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注射MSCs3~5周后部分细胞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的Brdu阳性细胞。结论MSCs经静脉注射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损伤修复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成SD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共32只),1周后分别将DMEM、BMSCs、NGF和BMSCs NGF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即制成四组(每组8只),移植1、2个月后分别采用神经核蛋白(NeuN)抗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和神经丝蛋白(NF)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BMSCs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同时采用BBB运动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移植1、2个月后,部分移植细胞呈NeuN和GFAP阳性,同时实验组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BB评分结果比对照组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BMSCs NGF组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BMSCs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MSCs和NGF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两者联合应用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Emerging clinical studies of treating brain and spinal cord injury (SCI) with autologous adult stem cells led us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a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n injection of a freshly prepared mononuclear fraction of bone marrow cells (BMCs) or bone marrow cell mobilization induced by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in rats with a balloon- induce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lesion. MSCs were isolated from rat bone marrow by their adherence to plastic, labeled with iron-oxide nanoparticles and expanded in vitro. Seven days after injury, rats received a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MSCs or BMCs or a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GCSF (from day 7 to 11 post-injury). Functional status was assessed weekly for 5 weeks after SCI, using the Basso-Beattie-Bresnehan (BBB) locomotor rating score and the plantar test. Animals with SCI treated with MSCs, BMCs, or G-CSF had higher BBB scores and better recovery of hind limb sensitivity than controls injected with saline. Morphometric measurements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 spared white matter. MR images of the spinal cords were taken ex vivo 5 weeks after SCI using a Bruker 4.7-T spectrometer. The lesions populated by grafted MSCs appeared as dark hypointense areas. Histology confirmed a large number of iron-containing and PKH 26-positive cells in the lesion site. We conclude that treatment with three different bone marrow cell population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behavioral outcome and histopathological assessment after SCI, which was most pronounced after MSC injection.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其致残率较高,在给患者本人带来身心伤害的同时还会对其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每年因外伤性SCI而丧失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的人数高达60多万。目前,临床上治疗SCI的主要方式包括药物(如大剂量类固醇激素冲击)、手术、物理及康复训练等。SCI后神经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依靠药物和外科手术的传统治疗方式多局限在病症的缓解,疗效难以令人满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Barinaga认为SCI后运动功能的丧失源于神经细胞的凋亡。目前已有一些早期临床试验证明了干细胞移植治疗SCI的可行性,使受损神经细胞、组织得到修复或替换成为可能。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可使轴突再生、突触重建,进而恢复受损脊髓功能。BMSCs移植为SCI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被认为是创伤性SCI的有效治疗方法。BMSCs移植治疗SCI具有多样性,即BMSCs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应用方法,以不同的机制发挥治疗SCI的作用。笔者就BMSCs移植治疗对SCI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SCI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化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骨髓基质细胞经培养及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者由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法标记,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伤后第9d移植神经干细胞,实验分组:细胞移植组、PBS填充组、正常对照组。应用组化法观察移植细胞是否存活,取材前24h显露坐骨神经,行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法观察脊髓损伤处的修复重建。[结果]骨髓基质细胞在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标记并移植于脊髓损伤区,标记的阳性细胞可在受体脊髓内检测到,辣根示踪技术显示细胞移植组较PBS填充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后移植于脊髓损伤区,移植细胞可以存活,并参与脊髓损伤处神经传导通路的结构重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703-1709
[目的]研究经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脊髓挤压损伤方法,制造SD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共24只),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8只),立即分别将DMEM、BMSCs和经诱导的BMSCs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分别于移植4、8周后处死动物,均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改变情况;并采用抗神经丝(NF)抗体、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抗体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 N)抗体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BMSCs存活和分化情况及损伤部位神经纤维再生情况。[结果]移植4、8周后,脊髓损伤区空洞为移植细胞充填,空洞面积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BB评分结果 C组和A、B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C组均可见再生神经纤维形成,同时部分移植细胞呈Neu N染色阳性,在C组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经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BMSCs可以在脊髓损伤区存活,能够显著减小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并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纤维的修复再生,促进大鼠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