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妊娠妇女阴道加德纳菌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套式PCR法(net-PCR)对妇产科住院的962例不良妊娠病人作为不良妊娠病例(其中不全流产组77例、稽留流产组633例、先兆流产组121例、难免流产组131例),885例正常妊娠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阴道加德纳菌的分子检测.结果 对照组的阴道加德纳菌阳性率为37.06%,不良妊娠人群中不全流产组、稽留流产组、先兆流产组、难免流产组阴道加德纳菌阳性率分别为61.04%、39.02%、38.84%、33.59%,分别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其中不全流产组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间阴道加德纳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全流产与阴道加德纳茵的感染有相关性,但其他不良妊娠与阴道加德纳菌的感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生殖道微生物感染与胚胎停止发育的关系。方法:以50例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孕妇为对照组,60例胚胎停止发育妇女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生殖道微生物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UU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C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殖道UU、CT感染与胚胎停止发育之间关系密切,孕前检测UU和CT感染对预防和减少胚胎停止发育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期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对两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60例稽留流产妇女(观察组)和360例正常足月分娩孕妇(对照组)进行15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指标检测。包括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加德纳菌、滴虫、衣原体、支原体、淋病奈瑟菌,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TORCH4项、乙肝两对半定量、丙肝、HIV、梅毒和微小病毒抗体,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阳性119例(33.06%),对照组阳性61例(16.94%);观察组细菌性阴道病阳性125例(34.72%),对照组阳性74例(2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两种病原体总检出率为53.62%,对照组为3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感染控制后,有74例(20.56%)在随访的3年中再次妊娠并顺利分娩。结论容易被忽视的阴道假丝酵母菌持续感染和细菌性阴道病可能是东莞地区育龄妇女自然流产的主要感染性原因。有效治疗上述感染可能改善这些孕妇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侯雯莅  李凤艳  刘君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675-4676
目的:探讨产前宣教干预产褥期阴道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产后检查的妇女300例,分为宣教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宣教组于产前实行产前宣教,对照组未实行产前宣教。结果:产后妇女病原体感染以加德纳杆菌为主,其次为支原体和念珠菌。宣教组假丝酵母菌检查阳性率为9.33%、阴道毛滴虫检查阳性率为1.33%、加德纳杆菌检查阳性率为14.0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8.67%、2.67%、59.33%。结论:产前宣教可以有效预防产褥期阴道常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诊断评价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探讨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BV)的病原学诊断价值. 方法对237例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患者,采集阴道分泌物标本,用直接涂片染色、细菌分离培养、PCR和BV试验等4种方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和细菌性阴道病;BV诊断按照Amsel金标准分组:BV组174例,非BV组63例;另设对照组40例为健康体检妇女. 结果BV组174例直接涂片(线索细胞)、细菌培养、PCR和BV试验等4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5%、51.1%、78.2%和89.7%;63例非BV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9.5%、11.1%和28.6%,2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显著性;40例健康对照组,只有PCR阳性检出率为12.5%,余均为阴性;23株GV药敏试验结果甲硝唑敏感2株,替硝唑敏感3株,罗红霉素敏感3株,阿奇霉素敏感4株,克林霉素敏感1株.结论阴道加德纳菌在细菌性阴道病中占有主导作用,是细菌性阴道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BV诊断试验快速、敏感,适用于BV筛查;涂片染色检测线索细胞简单、易行,且可同时进行真菌、淋菌等检测;细菌分离培养是阴道加德纳菌鉴定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96例胚胎停育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胚胎停育的关系。方法:对胚胎停育妇女96例(观察组)及早孕人流妇女100例(对照组)行宫颈分泌物UU培养(UUC),并对其宫内刮出物行病理检查。结果:观察组UUC阳性率40.7%,对照组15.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胚胎停育次数的增加,UUC阳性率分别为31.7%、51.9%、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UU感染与胚胎停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阴道菌群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择188例在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体检或就诊的妇女,依据HR-HPV感染情况分为HPV+组(HR-HPV阳性,137例)和HPV-组(HR-HPV阴性,51例),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研究对象阴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比较两组患者阴道菌群差异。 结果 HR-HPV阳性组的菌群,其丰度(ace)和深度(Chao)指数均高于HR-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 HR-HPV阳性组Shannon指数高于HR-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HR-HPV阴性组(P<0.05);菌群结构分析显示HR-HPV阴性组以乳杆菌属为主(80.15%),HR-HPV阳性组以乳杆菌属(41.57%)和加德纳菌属(18.59%)为主,还有布鲁氏菌属(0.38%)。 结论 HR-HPV感染与阴道菌群改变关系密切,HR-HPV阳性患者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增加,乳杆菌属水平降低,加德纳菌属、普氏菌属、奇异菌属、厌氧球菌属可作为HPV阳性患者的标记物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微生物群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2年10月宣城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BV组)和80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阴道关键菌群、形态学检验结果、临床症状评分、Nugent评分及阴道关键菌群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BV组患者加德纳菌、普雷沃菌、阿托波菌及乳酸杆菌相对丰度分别为(0.07±0.02)%、(0.09±0.02)%、(0.05±0.01)%、(0.10±0.05)%,对照组以上菌种相对丰度分别为(0.05±0.01)%、(0.02±0.01)%、(0.02±0.01)%、(0.69±0.18)%,BV组患者加德纳菌、普雷沃菌及阿托波菌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P<0.05);BV组患者阴道pH值、线索细胞阳性率分别为4.92±0.50和81.25%,对照组以上值分别为别为4.66±0.43、52.50%,BV组阴道pH值、线索细胞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BV组阴道Nugent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分别为(7.73±0.81...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妊娠期妇女阴道假丝酵母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因胎膜早破就诊的妊娠期妇女8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收治的非胎膜早破妊娠期妇女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妊娠妇女阴道分泌物及宫颈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检查与培养,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胎膜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MP-1)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假丝酵母阳性率83.8%,高于对照组(χ~2=31.241,P0.001);研究组MMP-9及MMP-9/TMP-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M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发生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及病理性黄疸例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感染与胎膜早破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引发不良妊娠结局,临床应对妊娠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及时检查,并对感染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以降低假丝酵母感染及胎膜早破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泌尿生殖道感染阴道加德纳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理想方法 ,并了解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阴道加德纳菌的检出率及体外药敏情况。方法 对 6 9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宫颈分泌物 ,分别用氨试验、直接涂片找线索细胞和分离培养方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 ,并对培养出的阴道加德纳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  3种方法对阴道加德纳菌的检出情况分别为氨试验阳性率 8 7% ,线索细胞阳性率 2 2 6 % ,分离培养阳性率 2 4 3% ,阴道加德纳菌对各种抗生素有不同的耐药性。结论 对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阴道加德纳菌的检测 ,分离培养法是最理想的方法。对阴道加德纳菌引起的感染可选用菌必治、羧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等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宫颈细胞学异常妇女不同HPV16感染状态下阴道菌群的特征,并对菌群功能进行预测。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门诊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liquid-based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宫颈细胞学异常的132例妇女为研究对象,利用导流杂交法进行HPV感染及分型检测,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16S rDNA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描述阴道菌群特征,并结合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对阴道菌群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HPV16阳性妇女(59例)Simpson指数低于阴性妇女(73例)(P=0.047),而Shannon指数高于阴性妇女(P=0.036),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显示两组Bet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宫颈细胞学异常妇女以及不同HPV16感染状态下均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但在HPV16阳性组乳酸杆菌占比降低(57.50%vs.60.69%),加德纳菌属(14.29%vs.13.66%)、嗜胨菌属(4.28%vs.2.99%)等厌氧菌属的构成比增加。在HPV16阴性组中乳酸杆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等丰度均高于阳性组,而HPV16阳性组中加德纳菌属、解脲脲原体、嗜胨菌属、普雷沃菌属等厌氧菌的丰度则均高于阴性组。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软件分析显示解脲脲原体、嗜胨菌属为HPV16阳性组的特征菌。功能分析显示阴道菌群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代谢层面,在HPV16阳性组以破坏阴道微环境和促进恶性肿瘤发生为主,HPV16阴性组以抑癌作用和糖脂代谢为主。结论  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比例结构改变与HPV16感染密切相关,解脲脲原体、嗜胨菌属可作为HPV16感染的潜在生物标志,HPV16感染状态下阴道菌群可能具有引发阴道微环境紊乱和促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自然流产胚胎组织中生殖支原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殖支原体(MG)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收集自然流产者胚胎组织54例为自然流产组;另取40例人工流产者胚胎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对两组标本进行生殖支原体检测。结果:流产组MG阳性9例,阳性率16.7%;对照组无MG阳性检出,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然流产与MG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健康妇女阴道感染情况。方法用KOH湿片法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及细菌性阴道病(BV)检查。结果1500例妇女中:阴道清洁度异常比例45.07%;假丝酵母菌阳性52例,阳性率3.47%;阴道毛滴虫阳性3例,阳性率0.20%;细菌性阴道病(BV)66例,阳性率4.40%;假丝酵母菌合并细菌性阴道病(BV)12例(0.80%)。结论现阶段妇女阴道感染情况不容乐观,有必要定期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阴道加德纳菌与细菌性阴道病之间的关系以及阴道加德纳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建立套式PCR检测细菌性阴道病和非细菌性阴道病标本中阴道加德纳菌16S rDNA~23S rDNA基因片段,确定阴道加德纳菌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的相关性。采用K-B纸片法测定阴道加德纳菌临床菌株对15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所建立的套式PCR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灵敏度高达1 ng DNA模板,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DN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265例细菌性阴道病和107例非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套式PCR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阳性率分别为55.5%和8.4%(P0.05)。108株阴道加德纳菌均对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敏感,85%以上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头孢噻肟、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和四环素敏感,但40%以上菌株对复方新诺明、甲硝唑、环丙沙星、链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结论:本研究中建立的套式PCR可敏感和特异地检测阴道加德纳菌。阴道加德纳菌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密切相关。阴道加德纳菌对不同的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何丽亚 《中国妇幼保健》2003,18(12):746-747
目的 :研究早期自然流产孕妇及其胚胎感染巨细胞病毒 (CMV)的情况。方法 :按研究方案采集孕妇血清、宫颈管分泌物及胚胎绒毛组织 (研究组 83例 ,对照组为计划外妊娠无痛人流者 10 0例 )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 CMV-Ig M;应用 PCR技术热启动 Taq DNA聚合酶扩增基因检测宫颈管分泌物及胚胎组织中 CMV-DNA。结果 :(1)自然流产组血清 CMV-Ig M阳性率 18.0 7% (15/ 83 ) ,对照组阳性率 4.0 0 % (4/ 10 0 ) ;自然流产组胚胎 CMV-DNA阳性率 16.83 % (14 / 83 ) ,而对照组阳性率 3 .0 0 % (3 / 10 0 )。两组分别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2 )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宫颈管分泌物中 CMV-DNA检测 ,差异无显著性。(3 )血清 CMV-Ig M阳性者 ,其胚胎感染的发生率达 89.47%(17/ 19)。结论 :早孕母血 CMV-Ig M阳性者致胚胎感染的风险极大 ,可引起自然流产。孕前宜检测血清感染 CMV情况 ,早孕期有感染者 ,应预防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6.
胎膜早破与孕妇阴道菌群分布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阴道菌群失调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胎膜早破孕妇和100例正常分娩孕妇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正常分娩组孕妇阴道内乳酸杆菌培养阳性率为62%,其余几种主要的菌群及其阳性率分别为棒状杆菌(2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8%),加德纳氏菌(18.%),粪肠道球菌(15%)。胎膜早破组孕妇阴道内乳酸杆菌培养阳性率为46%,其余几种主要的菌群及其阳性率分别为棒状杆菌(3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9%),加德纳氏菌(31%),粪肠道球菌(28%)。结论:胎膜早破与孕妇阴道菌群失调有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7.
1895例妇女各类阴道炎病原体感染情况及病因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妇女阴道炎流行情况,了解不同年龄段妇女阴道炎的致病因子。方法:1895例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分别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涂片检查、唾液酸酶试验、革兰氏染色镜检及PCR检测等。结果:引起阴道炎的各病原体感染率依次为白色念珠菌28.5%、阴道加德纳菌19.4%、衣原体15.1%、阴道毛滴虫14.4%、淋球菌5.8%、其他4.1%。有263例标本同时合并两种病原体感染。3个年龄组中以18~34周岁组发生阴道炎最多,居首位。各年龄组病原感染位次排除混杂因素,18~34岁组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居首位,其次为衣原体感染;35~50岁组以白色念珠菌和阴道加德纳菌感染为主,其次是阴道毛滴虫。结论:白色念珠菌是引起妇女阴道炎的主要病原体,在临床阴道炎诊治中应注意几种病原体合并感染的情况,各类病原体在不同年龄妇女阴道炎中所占构成比不同,可能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因素以及个人行为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细菌性阴道感染妇女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接受治疗的细菌性阴道感染妊娠妇女14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7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甲硝唑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优于对照组的77.1%(P0.05);研究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2.8%低于对照组的27.1%(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21.4%(P0.05)。结论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在治疗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方面疗效优于甲硝唑栓,可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阴道唾液酸酶检测阳性结果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中晚期孕妇200例,采用比色法进行阴道唾液酸酶定性检测.分析妊娠期阴道唾液酸酶阳性与胎膜早破、早产及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200例孕妇中阴道唾液酸酶阳性者43例(研究组),检出率为21.5%,阴性者157例(对照组).研究组中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5.6%(11/43)、16.3%(7/43)、14.0%(6/43),对照组分别为6.4%(10/157)、3.2%(5/157)、3.2%(5/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妊娠期阴道唾液酸酶阳性与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阴道唾液酸酶检测阳性结果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中晚期孕妇200例,采用比色法进行阴道唾液酸酶定性检测.分析妊娠期阴道唾液酸酶阳性与胎膜早破、早产及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200例孕妇中阴道唾液酸酶阳性者43例(研究组),检出率为21.5%,阴性者157例(对照组).研究组中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5.6%(11/43)、16.3%(7/43)、14.0%(6/43),对照组分别为6.4%(10/157)、3.2%(5/157)、3.2%(5/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妊娠期阴道唾液酸酶阳性与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