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综述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对模型做一简要回顾评价,为找出合适的临床前评价模型提供帮助。方法检索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与讨论只有对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机制充分掌握,才能建立合适的模型预防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导致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其发生率在5% ̄10%,尤其左室功能不佳者发生率高。其发生机制与复极延长,早期后除极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等有关。大多发生在开始治疗后数天或改变剂量时,通常表现为持续性室速、长QT间期与尖端扭转型室速[1]。严重者可致死,故应高度警惕其发生。1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诊断1.1Morganroth诊断标准1.1.1凡出现以往未发生的新的室速,又无其他原因可查者。1.1.2原有室性心律失常加重①基础状态期前收缩(早搏)1~50次/小时者增加1…  相似文献   

3.
药物心脏安全性研究一直都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2013年7月23日,研究人员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总部就一项新的药物心脏安全性评价规范——综合性离体致心律失常风险评估(Ci PA)的议案展开了讨论。Ci PA主要包含三个核心试验研究,分别是多离子通道研究、insilico模型研究和人源性干细胞分化心肌细胞(h SC-CMs)研究。本文主要对Ci PA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4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寻找一种既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而自身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又较低的药物.本研究试用胺碘酮,其可用于治疗各种室上性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近年来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QT离散度可以反映心室肌复极化不均一的程度,而胺碘酮可能降低或不影响QT离散度,胺碘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确切,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低,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等优点,逐渐被许多临床医生所采用(1).本文通过观察测量服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用药前后的QT离散度,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及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兴奋秩序的异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又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或者可引起其它的心血管疾病.抗心律失常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有效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是新药开发的前提.目前常用的模型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心房扑动和颤动性心律失常模型、心室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性心律失常模型、房室传导阻滞和房室交接区传导常性心律失常模型、窦房结心律失常模型.  相似文献   

6.
<正>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为多见,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及时有效地纠正心律失常,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1]。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西药疗效较佳,但现有的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2],可见,选择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尤为重要,积极探索本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阳和汤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许多药物由于存在引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和猝死的潜在风险而从市场上撤出。鉴于此,一系列药物引发TdP的筛选模型应运而生,用于药物开发早期检测药物的致心律失常特性,以加强药品上市前风险管理。该文简要综述一系列临床前筛选模型的原理及特点,为药物开发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昝春辉  宣兵  杨勇 《世界临床药物》2006,27(10):600-603
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之一,也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其治疗对策在近20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及埋藏式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CD)的应用,部分VT得到了根治。但由于介入治疗费用较高及目前心脏电生理技术水平,而且RFCA和ICD仅适用于部分VT病例,所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临床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近远期疗效重新评价,有助于合理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防治V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布比卡因麻醉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发生组(15例)和未发生组(8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布比卡因致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10.
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笔者最近在临床偶遇抗心律失常药物联用不当致重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该患者被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综合征(甲亢),甲亢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过早搏动(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1.
倪士珍 《天津医药》1992,20(7):445-448
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颤(VF)是心原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近15年来虽推出许多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根据电生理标准仅50%的病人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明显的心脏和心外毒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对约30%的病人诱发新的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因此许多学者探求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目前已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断问世,该类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日渐增多从而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本文就其威胁生命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类型。预测致心律失常作用加重的标志以及对致心律失常的药物动力学机制进行阐述。并对门诊,住院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用原则进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氯化钡(BaCl2)致豚鼠心律失常的机制,探究Ⅰb类、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此模型的作用。方法麻醉豚鼠,注射BaCl2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经静脉注射钠通道阻滞剂盐酸利多卡因(Lid)、盐酸普罗帕酮(Pro),分别观测其对BaCl2致豚鼠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Lid(2.31 ̄9.25mg/kg)、Pr(o3.70 ̄6.48mg/kg)均使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缩短,与模型组、对照组相比随着Lid浓度的增加,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缩短(P<0.05)。随着Pro浓度的减少,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缩短(P<0.05)。结论BaCl2致豚鼠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为增加心肌细胞钠内流。用Ⅰb类、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对抗,且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4.
杨晓燕  刘军  承解静 《药品评价》2007,4(6):439-441
多年来,常常首选Ⅰ类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但其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及致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而胺碘酮(amiodarone,商品名,可达龙)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抑制钾离子外流,及延长动作电位时限,同时兼具有钠通道阻断,抗肾上腺素能,冠脉扩张,是目前无明显副性肌力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最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治疗VT有3种选择,很多患者需要联合使用的方案:分别是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射频消融.其中ICD能有效地提供抢救式治疗但并不能有效对VT进行预防.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疗效欠佳且具潜在多种副作用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在以上治疗欠佳时,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不二的选择.2011年Roderick Tung[1]介绍了结构性心脏病VT射频消融的3例个案,这些病例为处于不同临床状态的VT病例,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10种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性,为选择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汇总了10种口服抗室性心律失常药有效性、安全性的信息;以各种药物每月平均药费范围上限为成本,有效率为效果,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寻找效果/成本比良好的品种,并对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抗室性心律失常药总有效率是78.71%,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97%;普罗帕酮、胺碘酮、索他洛尔、美西律、阿替洛尔费用较低,月成本范围在40.5~87.6元之间。结论我们要鼓励使用基本药物和高效安全及低成本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病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不同,作用机制有差异,不良反应也较多,这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了难度。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助于临床合理、安全用药,现将国内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做一总结。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服用治疗量或亚治疗量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用药前没  相似文献   

18.
低血钾致严重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及抢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友林  陈红英 《江西医药》2005,40(10):638-639
低血钾致严重心律失常临床并非少见.但常因病史复杂易误诊或漏诊。其后果如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若及时抢救可使患者转危为安.否则易致死亡。我院2002年6月~2004年6月抢救低血钾致严重心律失常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QT间期延长可致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一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已成为若干药物撤出市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广泛使用的某些类别的抗感染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唑类、喷他脒、蛋白酶抑制剂、抗疟药和磺胺甲基异噁唑)可能诱发心律失常,但其临床重要性常被低估.尽管单一抗感染药物疗法诱发QT间期延长和TdP的风险很...  相似文献   

20.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于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临床使用时常产生致心律失常等风险。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除参考国内外指导原则外,应结合药物作用机制和适应症的特点,追加心血管系统安全性相关试验,有针对地完善试验设计,为后续试验中风险点的设置和临床使用风险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