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视频捕捉卡将电视关节镜输出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使用计算机记录和保存采集的图像。采用图像边缘检测和图像跟踪算法对获得的关节数字图像进行了图像处理和分析。在图像处理的基础上,自动测量出病变部位的形状参数。结果表明这些处理和分析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本研究为内窥镜图像自动识别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寄生虫学数字图像资料的采集、编辑和加工方法进行初步的尝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方法]通过玻片标本拍摄、挂图翻拍、网络下载和图片的扫描等方法采集图像;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对图像进行加工和处理;并按寄生虫类别对精选的图像进行编排;最后,将采集的部分图像用于辅助学生的复习。[结果]用上述方法采集到了较大量的寄生虫图像;将这些图像进行编辑和加工后,用于学生复习过程,可提高其标本考试成绩。[结论]寄生虫学教学数字图像资料的获取和初步的应用取得了成功,采集和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7,30(2):F0002-F0002
UV—C光学共聚焦显微图像系统集成了光学和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特别适用于采集非平面样品(高度变化范围超过了显微镜景深范围)的图像,它彻底解决了传统光学显微镜成像时高倍数与大景深不能共存的问题,使样品的不同高低部位都能清晰成像,可以获得像电镜图像一样的巨大景深和精致的细节,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8,31(1):F0002-F0002
UV-C光学共聚焦显微图像系统集成了光学和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特别适用于采集非平面样品(高度趸化范围超过了显微镜景深范围)的图像,它彻底解决了传统光学显微镜成像时高倍数与大景深不能共存的问题,使样品的不同高低部位都能清晰成像,可以获得像电镜图像一样的巨大景深和精致的细节,更能得到电镜图像所没有的真实色彩。  相似文献   

5.
UV—C光学共聚焦显微图像系统集成了光学和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特别适用于采集非平面样品(高度变化范围超过了显微镜景深范围)的图像,它彻底解决了传统光学显微镜成像时高倍数与大景深不能共存的问题,使样品的不同高低部位都能清晰成像,可以获得像电镜图像一样的巨大景深和精致的细节,更能得到电镜图像所没有的真实色彩。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9,32(6):F0002-F0002
UV—C光学共聚焦显微图像系统集成了光学和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特别适用于采集非平面样品(高度变化范围超过了显微镜景深范围)的图像,它彻底解决了传统光学显微镜成像时高倍数与大景深不能共存的问题,使样品的不同高低部位都能清晰成像,可以获得像电镜图像一样的巨大景深和精致的细节,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8,31(3):F0002-F0002
UV-C光学共聚焦显微图像系统集成了光学和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特别适用于采集非平面样品(高度变化范围超过了显微镜景深范围)的图像,它彻底解决了传统光学显微镜成像时高倍数与大景深不能共存的问题,使样品的不同高低部位都能清晰成像,可以获得像电镜图像一样的巨大号深和精致的细节,更能得到电镜图像所没有的真实色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一种舌象分析仪,该分析仪主要用于解决目前传统中医舌象诊断过程中存在的主客观误差等问题。方法: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架构,以专门设计的舌图像采集装置与通用计算机为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的运用,完成舌图像的采集控制、舌图像校正预处理、舌图像分割以及舌图像特征分析识别等功能。结果:通过一定量样本的学习训练,舌型特征的识别准确率接近90%。结论:舌象分析仪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舌诊的客观性分析,该设备可应用于中医舌诊的临床与教学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CCD的数字X线机的原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采用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CCD传感器作为数字X线机的图像传感器,配合数字图像采集卡和计算机软件,构成适合于野外环境和移动医疗条件下进行快速诊断的移动式数字化X线机系统。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数字图像的采集、病人登记和医生诊断工作站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CT图像中嵌入数字水印,是使用各种水印处理算法,将具有确定性和保密性的信息直接嵌入到原始CT数字图像中,并作为数据的一部分而保留在其中,因而即使在解密之后仍可以跟踪数据的复制和网络传输,是对CT图像数据进行有效加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CT轴位的心脏冠脉钙化图像进行处理,与双源螺旋CT心脏扫描三维重建后的诊断对比,探讨利用轴位图像判断冠脉钙化的实际程度。方法:使用数字图像增强算法中的分段非线性拉伸法,对多个不同患者和不同部位的冠脉钙化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结果后,与双源螺旋CT心脏扫描后的三维图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不同患者和不同部位的CT轴位图像进行钙化图像处理,所得诊断结果与利用三维图像所得诊断结果相似。结论:基于非线性灰度拉伸的图像处理方法,对于通过轴位图像来分析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16层螺旋CT与DSA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探讨1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患者同时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DSA冠状动脉造影,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DSA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患者心率在55~70次/min时,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血管狭窄≥50%的准确度为94%,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显示达到诊断要求,并且可显示动脉壁的改变。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筛选手段,对血管搭桥和内支架放置术后的评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6.5岁。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图像,判定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与DSA对照。结果:100例患者中,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重组像评价图像质量,在心率<70次/min时,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MPR、MIP及VRT重组像能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1级、大部分2、3级以及部分4级分支。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5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4.0%,符合率79.0%。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在多数情况下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可以做为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双能量摄影在冠脉钙化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能量减影摄影术在诊断冠脉钙化方面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5片至2007年4月采用GE公司Revolution XRD平板探测器数字摄影机对920例(年龄大于70岁)受检者行胸部双能量减影摄影的图像,把双能量减影摄影的骨窗像、高管电压数字像中高度怀疑和一般怀疑患有心脏冠脉钙化疾病的146例与16排螺旋CT冠脉扫描的钙化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在双能量减影骨窗像中对高度怀疑和一般怀疑患有心脏冠脉钙化疾病的135例和11例受检者行MSCT检查,经16排螺旋CT证实高度怀疑的135例中128例阳性,不能肯定的11例中3例检出阳性。在146例高管电压DR像中对高度怀疑和一般怀疑患有心脏冠脉钙化疾病的12例和134例受检者行MSCT检查,经16排螺旋CT证实高度怀疑的12例中10例阳性,不能肯定的134例中126例检出阳性。结论:双能量减影术在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方面能提供潜在的重要新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实时造影剂跟踪触发技术(Surestart)的最佳阈值。方法:6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分别对照不同触发扫描CT阈值和心率下的冠状动脉成像效果,a组心率<70次/min,b组心率>70次/min。按从优到劣A、B、C3个质量等级,逐一对照2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HU触发扫描组b组图像质量优,180HU组a组图像质量优。结论:Surestart最佳阈值为:以4.0ml/s为注射流率,心率<70次/min的CT阈值为180HU;心率大于>70次/min的CT阈值为160HU。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对乳内动脉评价的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将3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的CTA的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的重建。采用原始轴位图像与重建图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测量并记录乳内动脉的起源、走行规律、近段有无大分支,与胸骨的距离、全程长度、直径及横截面积,左右乳内动脉各指标间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34例移植前患者的乳内动脉(IMA)均可清晰的显示,5例患者的IMA起源异常,1例患者双侧IMA纤细,2例患者左侧IMA较右侧明显纤细,同时发现4例左侧锁骨下动脉(SCA)近段狭窄。IMA左右各参数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前,CT血管成像检查是评价乳内动脉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冯长征  刘浪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3017-30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对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210例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对比增强心脏成像扫描和普通对比增强心脏成像扫描方案,评价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可评估和不可评估的图像为100.0%(114/114)、0%(0/114),对照组分别为97.9%(94/96)、2.1%(2/96),可评估图像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不可评估的图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杂性先心病诊断准确率和冠状动脉异常准确率分别为97.4%(111/114)和100.0%(6/6),对照组分别是94.8%(91/96)和50.0%(2/4),两组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冠状动脉异常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可以提高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图像质量,提高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尤其是提高伴有冠状动脉异常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一种提取数字减影图像血管边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成为血管疾病诊断是介入治疗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如何准确提取DSA血管边缘对于血管管径的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DSA血管图像的特点,本文利用数字减影标准测试体模得体模篾这胶片图像,图像经数字扫描仪输入计算机。通过研究体模血管胶片图像的会氏变换特性,提出了利用血管灰度分布曲线的半值全宽为阈值的区域生算法提取血管边界的新方法,在对临床图像的处理中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低剂量CT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方法 选取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平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应用常规剂量650 mA扫描,B组采用低剂量450 m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结果 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6±0.43和3.52±0.63,噪声分别为29.62±4.24和27.32±5.21,两种剂量下图像质量全部符合诊断要求,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扫描的CTDIvol、DLP、E分别是常规剂量的49.53%、49.53%、49.55%。结论 应用降低mA大小30%的冠脉CT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不差,可以大大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降低公众人群的辐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