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风病有很多类型。在两个极型,即皮损局限,通常查不到菌的纯结核样型(TT)与皮损广泛,大量带菌的纯瘤型(LL)之间,存在一系列中间类型,分别称为偏结核样型的界线类(BT)、中间界线类(BB)和偏瘤型的界线类(BL)。各型的预后相差悬殊,临床表现呈现连续光谱似的改变,显然反映了宿主对抗麻风菌的免疫力有所不同。 近年来关于麻风患者免疫状态研究的资料很多,往往选择瘤型(包括BL与LL)麻风  相似文献   

2.
组织样麻风瘤往往发生于经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后病情恶化或复发的病例,也可发生于未经抗麻风治疗的瘤型麻风(LL)或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患者中.笔者报道的是一例未经过化学治疗的组织样麻风瘤患者,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周勇  陈春梅 《海南医学》1993,4(4):14-15
1984年以来,我院对86例麻风进行联合化疗,现将有关临床、细菌、麻风反应和毒副作用的观察,以及停药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共有患者89例,接受联合化疗(MDT)的86例,占96.6%。其中瘤型(LL)44例,界线类偏瘤型(BL)14例,中间界线类(BB)6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22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15~85岁,平均47.4岁。病期0.5~42年,平均6.7年。分为初治组(未经抗麻风治疗)50例,经治组(曾用过抗麻风药物)36例。86例麻风中属复发病例的36例。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多菌型瘤型麻风(LL)13例,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3例,界线类麻风(BB)2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4例,结核样型麻风(TT)2例以及5例正常人皮肤水泡液内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明显高于病人组(P<0.01);各病人组间HLA-DR表达率亦有显著性差别(P<0.01和P<0.05),其中以LL/BL组最低,依次为BB组、TT/BT组。提示麻风,特别是LL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特异的细胞免疫可能与病人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减少,影响其向T细胞传递抗原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1975~1977年在江苏太县溱湖医院发现组织样麻风瘤16例。其一般临床表现与瘤型、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相似,组织样损害分为四型;临床资料提示其为耐砜类药物菌株所致。8例中之6例经鼠足垫试验证实为耐氨苯砜菌株,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典型组织样麻风瘤4例,不典型12例;对部分病人进行了免疫学检查。作者认为麻风杆菌耐砜类药物突变株可能是产生组织样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黄珍兰 《医学文选》2003,22(2):245-246
截肢是麻风性足底溃疡导致的严重后果 ,是一项破坏性很大的手术。做好截肢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 ,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可对安装假肢创造有利条件。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8例 ,46例为临床麻风病治愈出院或治愈留院休养者 ,2例为现症病人。男 37例 ,女 1 1例 ;年龄为 2 2~ 78岁 ,其中 2 2岁 1例 ,40~ 5 0岁 1 3例 ,5 1~ 60岁 1 8例 ,60~ 70岁 1 2例 ,71岁以上 4例。大腿中段截肢 2例 ,小腿中段截肢 46例。瘤型麻风 ( LL) 1 4例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 BL) 7例 ,中间界线类麻风 ( BB) 3例 ,界…  相似文献   

7.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即有人发现频发反应的结核样型麻风,可出现瘤型症状,从而引起了学者们对此类麻风的注意和研究。此后有所谓“中间类”、“双形类”等报告。1953年第六次国际麻风会议分类中,正式列入了界线(双形)类麻风。但这时期对此类麻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55年至1959年中共有麻风门诊患者195例,占同期全部初诊病例的0.49%,现选择其中169例病案分析报告于下。病例分析 1.分型:169例麻风患者中,结核样型128例,占75.8%;瘤型34例,占20.1%;未定类6例占3.5%;界线类1例占0.6%。  相似文献   

9.
吴永赞  王玲 《海南医学》1994,5(2):69-70
到1992年12月止,我院尚有住院麻风患者218例,除了现症病人32例外,还有186例愈后留院者,现将186例治愈者复查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在186例中,男性114例占盯.3%,女性72例占用.7%;多菌型107例(包括瘤型LL,界线类偏瘤型BL,界线类BB)占57.5%,少菌型79例(包括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人未定类1)占42.5%,农民151例占81.2%,渔民14例占7.5%,工人10例占5.4地居民4例,干部3例,商人3例,教师1例;汉族182例,黎族3例,苗族五例。1.2年龄在15~29岁2例,30—49岁37例,占19.8%,50-59岁60例占32.3%…  相似文献   

10.
超氧阴离子(·O_2~-)是吞噬细胞的重要杀菌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直接影响着体内·O_2~-的浓度。本研究分析各种类型麻风病人(LL、BL、TT、BT)体内SOD和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同时与正常人和非麻风皮肤病患者进行比较,探讨麻风病人的自由基代谢紊乱与麻风发病的关系。结果发现LL、BL活动期麻风病人组的SOD含量高于LL、BL、TT、BT痊愈病人组和TT、BT活动期病人组以及非麻风皮肤病患者组、正常对照组(P<0.05);而LPO则明显低于非麻风皮肤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说明麻风病人体内SOD含量增高,与麻风病人主要是瘤型和界线偏瘤型麻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单纯神经麻风:聚合酶链反应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若检测不到抗酸杆菌(AFB),则难以诊断单纯神经麻风(PNL)。本研究旨在对聚合酶链反应(PCR)在诊断PNL中的作用进行评估,对58例(41例男性和17例女性)疑似PNL患者进行检测,将患者分为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40例)和结核样型麻风(TT,18例)。对患者实施神经活检,20例患者(均为BT患者,占患者总数的34.5%)的AFB检查为阳性,从患者的神经活检样本中提取DNA,使用PCR对麻风分枝杆菌DNA的特殊重复序列进行扩增。29例(50%)患者神经活检样本的PCR分析为阳性,其中27例为BT型,2例为TT型患者。而且,神经活检显示AFB为阴性的38例患者中14例的PCR分析为阳性,其中12例为BT型,2例为TT型患者。研究证实PCR分析可作为探讨PNL的有效方法,对于神经活检显示AFB为阴性的患者,使用PCR分析可对超过1/3的患者作出确诊。  相似文献   

12.
1.从1970年7月~1974年7月4年时间内从事人麻风杆菌的培养与鉴定工作,采取人麻风标本71份共做139次培养。 2.在56例供材病人中,瘤型患者36例,界线类19例,结核样型1例;病期为1年~20年。均为苏北地区病人,除10例未经化疗外,余均接受过砜类或共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自Rees等(1970)首先在小鼠足垫证实利福平对麻风杆菌有肯定的疗效以来,利福平已广泛用于治疗麻风。为探索如何缩短麻风病的疗程提高治疗卒,我院于1981年2月~1982年1月应用沈阳第四制药厂生产的利福平合并乙酰氨苯砜治疗10例复治麻风,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治疗的病例和方法 10例中瘤型(LL)4例,界线类偏瘤型(BL)6例;男性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4.7岁(24~57岁);平均病期4.1年(1~8年);既往正规砜类药物治疗时间平均7.9年(5~10年);疗前细菌指数  相似文献   

14.
麻风溃疡是麻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报导,其发病率为20~40%。我所住院部1966年统计占23.4%,其中以结核样型麻风的溃疡发生率较高,次为瘤型及界线类、未定类麻风并发溃疡者极为罕见。结核样型麻风溃疡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是由于麻风杆菌较早侵犯周围神经引起神经、血管及局部组织发生营养及功能障碍,再加上外界的刺激和皮肤损伤,或较长时间的站立和走路的压迫,均可引起局部瘀血,水皰形成,破损以至坏死不能愈合而形成溃疡。因此,90%以上的溃疡好发部位都是在足底及足趾部。若溃疡反复感染,容易并发骨髓炎,甚至发生败血病而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麻风溃疡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从1969年6月开始,先后采用自体表层皮片植皮和用“920”湿敷两种方法治疗麻  相似文献   

15.
我省于一九五四年建立同仁慢性病院,至八○年底共发现患者1,088人,其中瘤型672人界线类10人,结核样型393人,未定13类人。收治患者1,024人,治愈出院859人,其中瘤型555人,界线类8人,结核样型283人,未定类13人。现住院患者53人,(不包括治愈留院残老病人25人),其中瘤型39人,界线类1人,结核样型13人。一九七○年又建立玉树州慢性病院,至八○年底发现患者315人,其中瘤型160人,界线类14人,结核样型115  相似文献   

16.
作者作了80名瘤型麻风(瘤型和偏瘤型),20名结核样型麻凤(结核样型和偏结核样型)和20名正常对照的免疫状态的调查.应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测定病人和正常对照的血清蛋白水平.结果显示麻风病人血清白蛋白降低而球蛋白升高.瘤型麻风病人血清蛋白增高水平比结核样型病人高.但瘤型病人和结核样型病人之间血清蛋白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上结果支持麻风病人体液免疫状态增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麻风菌素,PHA皮肤试验,E玫瑰花形成试验(Et—RFC,Ea—RFC)和淋巴细胞转化试渡(TT)对80例麻风患者(LL型60例、TT型20例),20名健康人进行了细胞免疫的检测。结果显示,麻风患者细胞免疫明显低于对照者,尤以LL型患者更为显著,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均<0.01 )。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由于缺乏确切的神经损害证据,通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诊断结核样麻风常较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估S-100染色在确定神经断裂的作用,以及鉴别结核样麻风与其他肉芽肿性皮肤病。方法:研究对象为50例麻风患者,界限类偏结核样型(BT)38例;结核样型(TT)2例;未定类型(IL)10例;对照组为11例非麻风性皮肤肉芽肿患者。通过S-100染色确定真皮神经模式:神经浸润(A)、神经断裂(B)、神经缺失(C)、神经完整(D)。结果:在H&E染色中,仅18/38(47.4%)的BT和1/2(50%)的TT患者显示有神经炎症。在对BT病例进行的S-100染色中,28/38(73.7%)显示为B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麻风杆菌细菌密度指数与瘤型麻风患者三种血清免疫球蛋白(1gG.1gA及1gm)含量相关情况。使用皮肤切刮法检查瘤型麻风患者的细菌密度指数,用琼脂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瘤型麻风患者三种血清1g.80例瘤型麻风患者中麻风杆菌检查阳性的29例。  相似文献   

20.
两型麻风反应与预后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们的看法也不一致;阿根廷麻风专家 S.S,Chujman氏认为瘤型麻风反应对患者有益,结核样型麻风反应预后不良。我们就湖南永顺高峯坡医疗站近五百例麻风患者中,以其生活及病症的情况大致相同的而病期均在十五年以上的六十六例两型的晚期患者,以其麻风反应的有无、患者机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