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金尔伦 (盐酸纳洛酮 )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 (GCS 3分~ 8分 )随机分为金尔伦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 1W后生命体征、颅内压、意识觉醒、GCS评分变化和 3个月后GOS评分。结果 :金尔伦组 1W后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 ,颅内压显著升高者明显少于对照组 ,意识清醒率及GCS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金尔伦组伤后 3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重残率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金尔伦能拮抗颅脑创伤后内源性阿片肽引起的应激性反应 ,缩短昏迷时间 ,降低伤残率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金尔伦(盐酸纳洛酮)对危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GCS5~8分患者30例,术后应用金尔伦8mg/d,随机以30例同等病情未用金尔伦药物治疗病例为对照组。观察意识觉醒、血压变化、脑血管痉挛及临床征象。结果金尔伦治疗组觉醒天数缩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降低,致残率降低。结论金尔伦有利于危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觉醒,生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我科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脱水治疗冬眠低温治疗)和纳洛酮治疗组(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结果两组病死率分别为10%和26%;两组治疗前GOS相比无差异,纳洛酮组治疗后GOS较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1.P〈0.05);脑水肿纳洛酮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纳洛酮治疗组较常规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P〈0.01)。结论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金尔伦(盐酸纳洛酮)在重症颅脑外伤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6月至2006年3月入院重症颅脑外伤患者76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为38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方法之上加用金尔伦。结果:实验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伤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金尔伦能明显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远期生活质量状况并且具有相当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流量给氧和盐酸纳洛酮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高流量给氧组40例,纳洛酮治疗组40例;观察三组颅内压、脑水肿、髓鞘碱性蛋白、伤后6个月GOS评分变化。结果纳洛酮治疗组颅内压增高幅度和脑水肿程度较高流量给氧、对照组明显减轻;纳洛酮治疗组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纳洛酮治疗组6个月后死亡率、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高流量给氧组。结论纳洛酮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增高的幅度、减轻脑水肿、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而高流量给氧治疗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院内早期手术救治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方法总结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491例,其中男407例,女84例,年龄以青壮年居多,车祸伤占首位。结果良好295例(60.08%),中残6例(1.22%),死亡164例,死亡率33.4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院内早期救治争取在脑疝前或脑疝早期手术。先在瞳孔散大或最重侧做切口或在第一个钻孔内扩大骨窗,切开硬脑膜,清除大部分血肿,提前缓解脑受压,术前、术后早期应用大剂量金尔伦(盐酸纳洛酮)及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伤残率,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缩短昏迷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金尔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金尔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进入金尔伦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金尔伦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金尔伦2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14d。两组在用药前后均测定血浆β—EP含量,并观察其肢体功能的改变。结果:金尔伦组、常规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治疗前血浆β—EP含量分别为(731.5±20.4)pg/L、(728.0±21.8)pg/L和(537.8±21.7)pg/L、治疗后分别为(563.7±24.2)pg/L和(631.4±23.6)pg/L。此外,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金尔伦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金尔伦可拮抗急性脑梗死患者β—EP的生物效应,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应用纳洛酮与高压氧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正常治疗,实验组在正常治疗上应用纳洛酮与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格拉斯哥评分以及3个月后 GO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和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14 d 后实验组格拉斯哥评分改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O.05);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临床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O.05)。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正常治疗时联合高压氧与纳洛酮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可以推广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金尔伦)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72h以内的急性脑梗塞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给予金尔伦0.04mg/(kg.d)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静滴,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静商。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起效时间早(P<0.01);且能显著减少低密度病灶(P<0.01)。仅发现2例血压升高,1例出现精神兴奋现象。结论:金尔伦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而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急性重型颅脑外伤中的运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146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71),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脑脊液中β-内啡肽变化情况。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早期病人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29.3%)、心律异常(30.7%)及伤后1周颅内压显著升高(20%)和重度脑水肿者(2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纳洛酮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率(54.7%)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2.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病死率(37.3%)明显减少(P〈0.05)。纳洛酮组病人β-内啡肽下降程度及速度较对照组显著加快(P〈0.01)。结论 纳洛酮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其机制可能是拮抗并抑制伤后β-内啡肽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周斌  郭华 《包头医学》2005,29(1):22-22
目的:观察金尔伦治疗原发脑干损伤的疗效.方法:把原发脑干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金尔伦组,观察病人昏迷时间、GCS评分的变化,救治成功率和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显效率12%,有效率48%,总有效率60%;金尔伦组:显效率25%,有效率70%,总有效率9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5).结论:金尔伦可以提高原发脑干损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雒仁玺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39-39,4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探讨较为适合的剂量。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两组均常规综合救治;对照组加用盐酸纳络酮1.2mg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应用盐酸纳洛酮8.0mg静脉滴注,1次/d,共14d。结果观察组意识觉醒恢复短;治疗2周生命体征较稳定、CT扫描脑水肿少;伤后随访平均(4.45±1.10)个月后GOS评分级别低(P〈0.05);观察组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减慢给药速度后缓解,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纳洛酮具有多途径、多位点的脑保护作用,比常规剂量有较好疗效,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按重型颅脑损伤常规给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予以依达拉奉3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2周: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以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28),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250 ml/d,静脉输注,连用10天为1个疗程.依据GCS评分、GOS评分及颅内压(ICP),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结果 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治疗后5天治疗组GCS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CP监测显示治疗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及伤后3个月,治疗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37.5%,对照组病死率50.0%,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未见用药造成的毒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的升高幅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伤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16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8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纳洛酮3 mg加至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用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对照组82例,给予常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的脑水肿程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水肿程度及GCS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功能的疗效.方法 对所收治4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和常规对照组各22例,对两组患者同期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运动语言功能、综合生活质量计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纳洛酮组患者的GCS评分及GOS评分在治疗和随访期间均较对照组提高,伤后2月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及时手术及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应尽早使用纳洛酮促进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黄海斌  黄勤  朱蔚林 《海南医学》2003,14(12):21-23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将7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常规治疗,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4mg/hr静注,连用7天停药。观察患者呼吸,心率变化、意识恢复时间。脑水肿改变,主要症状改善和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洛酮治疗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伤后1周内患者脑水肿明显减轻,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残及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 应用纳洛酮早期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可以减轻脑水肿,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及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纳洛酮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量效关系.方法:235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采用降颅压、止血、健脑、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以不同剂量或方法增加纳洛酮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期间GCS及远期疗效GOS.结果:第5天起,纳洛酮治疗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患者GOS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组(以0.4 mg·kg-1·d-1,分12次静脉注射)的疗效较第2组(纳洛酮8 mg/d,持续静滴10 d)更为理想,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第4组(以0.4 mg·kg-1·d-1,分12次静脉注射,持续10 d)疗效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纳洛酮可有效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状况,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早期、大剂量、短间期、静脉注射给药是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纳洛酮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明宗毅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181-181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77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及用药后病情变化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呼吸、循环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死亡和重残比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盐酸纳洛酮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明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对照组42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42例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33℃~35℃亚低温治疗,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前瞻性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42例患者,恢复良好率57.1%(24/42),病死率19%(8/42)。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生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具有安全、显著降低病死率及癫痫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