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即刻种植因其可缩短治疗周期、简化治疗程序成为研究热点.多项研究表明磨牙即刻种植植体生存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但磨牙区存在上颌窦及下牙槽神经等解剖结构,且磨牙拔牙窝比常规植体更宽,骨量不足等各种因素导致磨牙区的即刻种植获得初期稳定性较为困难,需要临床医生严阵以待.进行磨牙即刻种植首先应严格选择适应症,在拔除牙根时应谨慎处理,以保存完整的牙槽间隔从而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上颌窦底的骨皮质也可为种植体提供良好的硬组织支持,同时植体植入时磨牙牙根可辅助植体定位.磨牙即刻种植时,翻瓣与否不会影响种植体的生存率、成功率及边缘骨吸收,并且牙槽窝内的反应性软组织可使角化龈的变化得到改善;对于植体植入后与拔牙窝之间的间隙内是否植入骨粉,众位学者众说纷纭,但无论植骨与否,均可获得良好的植体生存率.植体植入后,多数学者仍然建议磨牙即刻种植最好行常规负荷,常规负荷的时间一般为3-6个月.在前牙区根盾技术开展如火如茶的今天,磨牙区根盾技术也开始被研究,但仍建议有一定经验的临床医生进行操作.在本文中针对以上所述方面进行了展开叙述,为开展磨牙即刻种植的临床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口腔种植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种植义齿已经成为缺牙修复的首选方案.根据种植的选择时机不同,可分为延期种植和即刻种植.若后者能保证与前者相当的成功率,则即刻种植能够相对减少手术程序、缩短缺牙时间等优点将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然而由于磨牙区特殊的解剖结构及受力作用特点,给即刻种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回顾相关文献,本文将从磨牙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磨牙区即刻种植和延迟种植两种方式种植义齿的成功率。方法:198例磨牙区行种植修复的病例中,在控制适应证和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即刻种植共植入种植体67枚,延迟种植共植入种植体131枚。种植术后随访2年,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对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的种植体的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67枚行即刻种植的种植体中,有4枚出现松动,成功率为94.0%;131枚行延迟种植的种植体中,有6枚出现松动,成功率为95.4%。两组种植方式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情况下,即刻种植也可获得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磨牙区翻瓣、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为上颌磨牙区的即刻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拟行上颌磨牙拔除后即刻种植的患者41例(共41个牙位),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为(49.7±1.8)岁(18~66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  相似文献   

5.
即刻种植与即刻修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即刻种植与即刻修复的临床运用原则,并初步评价临床疗效。方法 14例患者共37个牙位在拔牙同时植入了种植体,其中6例共14个牙位即刻种植后又行即刻修复。平均4个月后进行Ⅱ期手术和最终修复。修复后平均追踪观察时间为22个月。结果 除1例2枚种植体于即刻种植并即刻修复后3周松脱外,其余病例自修复完成至最后一次复查,临床效果良好,4年累积存活率达到94.6%。结论在适当选择病例的情况下,即刻种植与即刻修复可成功应用于临床,并获得较高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下颌磨牙即刻种植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颗下颌磨牙经微创拔牙后,不翻瓣植入特定形状的种植体和愈合基台,无须植入人工骨或覆盖胶原膜,种植体采用穿龈愈合方式。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常规印模,完成上部结构修复。种植体完成修复后随访3-24月。结果:所有的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周软硬组织保持完好,美学效果令人满意。随访期内所有种植牙正常行使功能。结论:下颌磨牙不翻瓣即刻种植方法简单易行,临床效果可靠,减少了手术次数,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童丽  顾卫平  陈岗  王璨 《口腔医学》2020,40(3):227-231
目的利用CBCT研究下颌第一磨牙区即刻种植适宜的植入位点、植入角度与植入深度,为术前数字化设计和临床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CBCT影像学资料,测量下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骨厚度、颊侧及舌侧骨板厚度、牙根间隔宽度,同时测量下颌第一磨牙与下颌神经管及舌侧骨倒凹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近中至远中,下颌第一磨牙的牙槽骨厚度及颊侧骨板厚度逐渐增大,舌侧骨板厚度逐渐减小;由牙槽嵴顶至根尖,牙根间隔宽度逐渐增大,最大为(5.00±1.42)mm;近中根、远中根、远舌根、牙根间隔顶至下颌神经管的距离分别为(7.47±2.38)mm、(7.19±2.49)mm、(9.59±1.94)mm、(15.90±2.39)mm;由近中至远中,下颌神经管颊侧及舌侧骨板最大厚度分别为(6.54±1.25)mm、(2.53±0.84)mm;下颌舌侧骨倒凹角度为(149.67±8.30)°,倒凹深度为(1.51±0.43)mm。结论在下颌第一磨牙区即刻种植前可通过CBCT规划合适的种植路径,注意避开下颌神经管和舌侧骨倒凹。若根尖至下颌神经管的安全距离足够,可从牙根间隔处植入,若安全距离不足,植入位点可偏近中舌侧,植入角度可适当舌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牙关学区即刻种植即刻美学修复的临床特点及修复后的美学效果。方法:18例患者22枚m和Replace种植体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临时冠修复,对种植体成功率及周围牙龈附着状况进行观察,6个月后永久冠修复。结果:1枚种植体在愈合期内脱落,其余种植体在修复后12个月时均有骨结合,临床效果良好。结论: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美学修复时多因素可影响种植体的成功率及软组织美学效果,严格掌控适应证,才能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即刻种植与即刻修复在临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口腔即刻种植与即刻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例牙列缺损患者行拔牙后即刻种植并于种植后当日前牙区在种植体上部完成临时树脂单冠或联冠修复,后牙区种植体上愈合基台,1周至1个月内行种植体烤瓷冠修复,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3、6、12个月,之后每12个月复查1次。结果:20例患者共植入42颗种植体,平均负荷28个月(最短4个月,最长49个月),除其中2例3枚种植体松动外,其余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累计存留率为92.86%,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即刻种植与即刻修复可应用于临床,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即刻种植与种植体早期加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与种植体早期加载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37例,拔牙后即刻植入64枚种植体。36枚为Ⅰ期完成手术,其中无牙颌患者覆盖义齿的种植体17枚均即刻加载;14枚种植体于术后1~2个月早期加载,22枚种植体于3~4个月加载。28枚3~6个月后行Ⅱ期手术,常规修复。结果全部种植体稳定无松动,种植体周围无炎症。X线片未见明显骨吸收,即刻加载和即刻修复的病例与常规方法修复的种植体周围龈袋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即刻种植与种植后早期加载缩短了种植修复疗程,其疗效与常规方法修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单颌拔牙后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效果和特点,探讨适合国人解剖条件的单颌拔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技术。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接受全颌拔牙后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患者46人(男28人,女18人),年龄37-75岁(平均55.4岁)共植入种植体254颗,种植体植入当天完成种植体支持的无牙颌即刻固定修复,共计56件螺丝固位的种植即刻固定义齿。即刻修复后观察种植体的存留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修复体功能状况、义齿清洁度、患者满意度调查。追踪时间9-54个月,平均36.6个月。结果:254个种植体中的13个种植体脱落。其余241个种植体至最后一次复查稳定,种植体存留率:94.8%(241/254)。即刻修复义齿的存留率94.6%(53/56),边缘骨吸收程度:平均0.7mm(±0.3mm)。患者满意率100%。讨论:单颌拔牙后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患者满意度高;本研究中上颌前部54%的种植体使用了角度基台,上前牙区采用角度基台可避免种植时骨增量;单颌拔牙后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宜拔牙翻瓣直视下修整牙槽嵴后植入种植体。上颌拔牙后即刻种植即刻修复难度较下颌大。结论:单颌拔牙后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近期临床效果肯定,患者满意度高,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评价拔牙后即刻人工牙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368例患者拔出患牙或种植体后即刻植入564颗种植体,定期进行临床和放射学检查.结果 564颗种植体中305颗行引导骨再生技术,经24个月以上观察,失败35颗,2颗位置不良弃用.结论 如种植体取得较好的初期稳定性,对种植体与拔牙窝间存在大于1 mm的间隙,采用骨引导再生技术处理,即刻种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即刻种植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更加完善成熟的即刻种植技术和方法。方法 在拔除狗的下颌双尖牙的同时,必植入人工种植体,并在牙种植体和拔牙窝间填塞自制的HA-rhBMP2-FS复合材料。以正常牙齿周围牙槽骨作对照,通过X线及组织学方法观察不同时期和种植部位骨缺损的修复及骨整合情况。并用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种植界面处新骨形成量。结果 植入复合人工骨后,种植体4~8周时骨缺损修复基本完成,种植体骨整合形成,12周时已形成坚实的骨  相似文献   

15.
美学区多颗相邻牙即刻种植与即刻修复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美学区多颗相邻患牙通过即刻种植与即刻修复行牙龈塑形后的美学效果。方法:17例患者共46颗种植体在即刻种植术后使用临时基台和临时修复体进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诱导塑形,4个月后完成恒久修复并使用红色美学分值PES和白色美学分值WES对种植体的软组织及修复体进行美学分析。结果:46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整合并完成种植修复。红色美学分值和白色美学分值PES/WES总均值为14.63±2.16,红色美学分值PES的均值为7.35±1.27,白色美学分值WES的均值7.28±1.09。红色美学分值PES的5个变量中的远中龈乳头(1.63±0.53)的分值最高,近中龈乳头(1.24±0.52)的分值最低。在白色美学分值变量WES中牙冠透明性和个性化(1.65±0.48)的分值最高,牙冠的表面质地(1.24±0.43)的分值最低。结论:多颗相邻患牙通过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技术进行软组织塑形可取得较理想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骨结合种植体的临床成功率。方法:门诊牙种植病例104例,植入种植体114颗。其中即刻种植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7.1+1.9岁,植入56颗种植体;延期种植组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46.7+1.9岁,植入58颗种植体。修复后1年随访,观察两组病例种植体保存率,牙龈美学评价,X线片骨吸收检查。结果:即刻种植组56颗种植体中1颗由于邻牙根尖周感染形成脓肿,2个月后种植体脱落,1颗因术中发现患牙拔除后无可利用的种植骨量,充填骨粉后完成种植手术,其余病例均愈合良好。术后1年随访,即刻种植组保存率96.4%,延期种植组保存率100%。结论:尽管即刻种植组的保存率低于延期种植组,但是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就诊次数,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功能与美学效果,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重度牙周炎患者行系统性牙周治疗后上颌磨牙区拔牙后即刻种植和位点保存术后延期种植两种种植方式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38例慢性重度牙周炎患者导致上颌后牙区牙齿保留无望,经过系统性牙周治疗及复查提示牙周状况良好后行种植治疗,共植入修复体49枚,其中即刻种植组23枚,位点保存术后延期种植组26枚,种植术后3~6个月行修复治疗。观察种植体留存情况及修复后种植体周围组织状况。结果:种植体脱落情况:即刻种植组2枚,延期种植组1枚,存留率分别为91.30%和96.15%。两组种植体种植修复后即刻及6月后复查的PD、BI、BOP(+)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种植成功的种植体功能良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良好。结论:慢性重度牙周炎患者经过完善的牙周系统治疗,在牙周状况良好的条件下,上颌后牙区拔牙后即刻种植和位点保存术后延期种植短期内临床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8.
螺旋型牙种植体下颌磨牙区种植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磨牙区种植对种植义齿修复,特别是下颌总义齿的稳固和He力均匀分布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下颌管走行于下颌骨体中间,盲目种植会损伤下齿槽神经和血管。作者采取X线测量,根据所测下颌管上壁至牙槽嵴顶的距离,选用一定长度的固位钉作种植;和对骨吸收严重者由下颌管上方去除舌侧骨板,解剖游离该神经血管束将其避开,选长钉植入,可抵达下颌下缘皮质骨,解决了此类病人磨牙种植的难题。作者对磨牙区种植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可能  相似文献   

19.
螺旋型牙种植体下颌磨牙区种植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下牙槽神经的特殊解剖特点探讨下颌磨区种植义齿方法。方法:根据缺牙后下颌磨牙区颌骨的不骨吸收程度,分别采取直接种植,跨越下颌管种植和解剖游离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种植的3种方法,1992-1998年共完成22例,45颗种植体,平均随访时间为3.7年。结果:除2颗种植体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修复后1.5年脱落失败外,其余43颗种植体均呈骨结合,且骨吸收不明显、义齿功能良好,种植体5年累积成功率为96%,结论:3种种植方法基本解决了临床中下颌磨牙区种植的大部分问题,但应特别注意选择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即刻负重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临床应用问题进行探讨。方法:24例患者共计105个种植体,即刻负重修复缺牙,观察时间12-24个月。结果:1例患者2个种植体修复1个月时脱落;1例患者1个种植体在3个月时脱落;1例患者1个种植体在3个月时因松动而拔出,其余101个种植修复体临床效果良好,成功率达96.19%。结论:选择适当的病例,即刻负重种植修复可应用于临床,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