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心电图诊断特点和术后异常Q波变化。方法:收集我院心脏外科2006-01至2011-12实施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手术患儿12例,分为婴儿组(≤1岁,n=6)和儿童组(>1岁且≤5岁,n=6),对术前12例心电图和术后存活9例异常Q波的12个月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心电图主要分析:①Ⅰ、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②V4~6导联异常Q波和ST-T改变;③左心室肥厚;④术后Ⅰ、aVL、V4~6导联异常Q波变化。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结果:两组在Ⅰ、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V4~6导联ST-T改变出现率均很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婴儿组V4~6导联异常Q波出现率明显高于儿童组(P<0.05);术后1、6、12个月随访,儿童组异常Q波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婴儿组(P<0.05),婴儿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明显。结论:小儿心电图Ⅰ、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是诊断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重要依据,V4~6导联异常Q波是婴儿型与儿童型鉴别的重要依据。对小婴儿早期实施外科手术,有利于异常Q波得到缓解、最终消失及左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北京市五个医院1980~1987八年间84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有Q波组757例,无Q波组86例)的临床表现、心肌酶及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Q波与无Q波两组间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血清心肌酶(CPK、GOT、LDH)的峰值在有Q波组均高于无Q波组(P<0.01)。  相似文献   

3.
心电图异常Q波可与多种因素有关。急性心肌梗塞(AMI)中异常Q波是心肌穿壁性坏死的证据。随着AMI的恢复,一部分异常Q波逐渐变小乃至消失,但大部分异常Q波永远存在。本文通过对243例AMI患者Q波演变情况做一分析,探讨Q波消失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CTO)病变患者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闭塞血管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TMP)血流的变化;了解CTO病变PCI后心电图、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心绞痛或心电图异常的住院患者4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CTO病变,进行PCI支架置入术。分析术前、术后IRA的TIMI血流、TMP血流、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CTO病变PCI后IRA的TIMI血流、TMP血流3级者分别为36例(85.7%)和25例(59.5%);PCI前、后心绞痛、心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心电图Q波、ST段、T波异常与相关CTO均<30%,PCI前、后心电图显示Q波、ST段、T波异常共40次,前、后对比共17次(42.5%),无异常者23次(57.5%)。结论 CTO病变行PCI后,对冠状动脉再通、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缓解心绞痛症状以及对心电图异常的改变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冠心病AMI者(AMI组)、非AMI冠心病者(对照组)各110例.入院3d内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示单纯fQRS波者25例、单纯病理性Q波者29例、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者44例、单纯ST段改变者12例,对比观察前三者在AMI患者中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观察有fQRS波者(69例)及无fQRS波者(41例)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或室速、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Ⅲ~Ⅳ级)情况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结果 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诊断AMI敏感性(40.00%)、阳性预测值(90.63%)均高于单纯fQRS波(分别为22.72%、83.33%)和单纯病理性Q波(分别为26.36%、69.05%).单纯fQRS波诊断AMI的敏感性稍低于单纯病理性Q波,但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后者.在STEMI者中,fQRS波发生率为65.12%,病理性Q波为77.91%(P>0.05);在NSTEMI中分别为54.17%、25.00% (P <0.05).AMI组中有fQRS波者急性肺水肿、严重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波者(P均<0.05).结论 fQRS波在AMI诊断中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单纯病理性Q波,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更高.fQRS波有助于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运动试验隔Q波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5例正常人和22例冠心病人作运动试验,观察运动后CM_5导联上隔Q 波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组有50例(90.1%)运动前隔Q 波振幅>1mm,有53例(96.4%)运动后隔Q 波较运动前加深;冠心病组仅有3例(13.6%)运动前隔Q 波振幅>1mm,仅有8例(36.4%)运动后隔Q 波较运动前加深(P<0.01),而有14例(63.6%)运动后隔Q 波较运动前变浅或不变。运动后隔Q 波变浅或不变,对冠心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经冠状动脉移植对伴有异常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住院的8例体表心电图伴有异常Q波的原发性DCM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ABMMNCs移植;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行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和6个月,8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虽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术后心电图仍存在异常Q波,与术前无差异。结论经冠状动脉移植ABMMNCs,未证明能改善伴有Q波的DCM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1971年Horan通过1184例尸检分析,发现有梗塞病灶的416例中,253例有异常Q波,敏感性为61%;无梗塞病灶的768例中,682例无异常Q波,特异性为89%,故异常Q波诊断心肌梗塞的平均可靠性为75%。过去认为,异常Q波是心肌穿壁性坏死产生的永久性损伤。但是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均已观察到,异常Q波可以消失,并非一定见于穿壁性心肌梗塞。异常Q波消失的情况有两种:即短暂性Q波的消失;慢性Q波的消失。后者主要见于在某种情况下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使心肌灌注重建。本文重点就短暂性异常Q波的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等作一综述。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71例Q波性和23例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了临床表现、CK—MB及超声心动图的2年随访。结果表明,非Q波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及1年内心功能明显优于Q波性心肌梗塞患者,前者左心室收缩期末及舒张期末容量亦显著小于后者,但两者的2年测值无显著差异;Q波性与非Q波性心肌梗塞冠心病易患因素亦无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异常宽大T波心电图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预后等数据,同时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异常宽大T波心电图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异常Q波6例、ST段压低16例、异常宽大T波37例、心率(77.12±2.31)次/min、心电图评分(1.71±2.31)分与死亡组异常Q波14例、ST段压低4例、异常宽大T波2例、心率(83.31±24.17)次/min、心电图评分(5.01±1.5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发现,异常Q波、异常宽大T波、室上性心律失常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心电图异常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预后十分重要,若患者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异常Q波、异常宽大T波等情况,尤其是患者发生异常宽大T波,提示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U波倒置在心肌梗塞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义汉  赵红 《心电学杂志》1994,13(2):71-71,74
分析7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后4—1O周患者ECG U波极性与临床资料的关系.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对波倒置组(A组)和非U波倒置组(B组).检测指标:NYHA心功能分级、室早(VPB.)Lown分级、左室舒张功能评估、异常Q波总数(NQ)和血清CPK峰值(PCPK)测定.结果表明:A组心功能不全和VPB.比B组严重,A组 NQ、PCPK显著高于B组,A组舒张功能比B组差.提示:(1)AMI后U波倒置者左心功能差、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梗塞范围大,(2)U波倒置与舒张功能不全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胸痹心痛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胸痹心痛患者例数200例,对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是否患有冠心病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胸痹心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8年2月-2018年10月,分为观察组一组(100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一组(100例无冠心病患者),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中医证型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200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诊断后,冠心病患者100例、无冠心病患者100例。心电图中显示,在ST段低平、ST段抬高、Q波中观察组冠心病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无冠心病患者,在心电图正常、房颤、T波倒置、LBBB、RBBB中观察组冠心病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P0.05);气虚证患者在检查结果中显示ST段抬高比例低、ST段下移比例高;阴虚证患者在异常Q波中比例较高、在ST段抬高中比例较低;阳虚证患者在异常Q波中具有较高比例、在T波低平、ST段抬高中所占比较低;气滞证患者在T波倒置和ST段下移中具有较高所占比、在ST段抬高中所占比较低;血淤证患者在异常Q波中具有较高比例、ST段抬高中所占比较低;痰浊证患者在ST段下移、异常Q波中所占比较高、在T波倒置中所占比较低;寒凝证患者在ST段下移、异常Q波中具有较高比例、在T波倒置中比例较低;在上述所有证型中,阳虚证患者异常Q波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痹心痛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电图改变具有相关性,在不同中医证型下,胸痹心痛患者存在不同心电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作者连续观察477例疑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93例符合无 Q 波心肌梗塞的特点(典型的急性梗塞性胸痛;血清肌酸激酶峰值增高;持续性心电图 ST段和 T 波变化而无病理性 Q 波出现)。患者按心电图变化分成三组:ST 段压低组(49例);ST 段升高组(35例);T 波倒置组(9例)。三组间平均年龄与性别类同。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Q波)有一定发生率,克山病也是如此,但有关其消失情况报道尚少。本文对19例亚急型克山病患者Q波的消失情况作了分析,并对Q波消失与临床及预后的关系做了探讨。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973~1989年间,笔者在陕西省黄陵病区共收治亚急型克山病153例,均符合1982年全国克山病诊断标准,其中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Q波振幅>同导联R波的1/4和/或Q波宽度≥0.04秒)19例,占12.7%,长期随访期间,该19例中有5例Q波消失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心。Q波型心肌梗塞(Q-wave MI)患者在1年后的静息心电图(ECG)检查中,可从ECG的变化获得重要的预后信息。例如:某份ECG检查显示有其它异常改变而缺乏Q波者,意味着其预后不良,这种ECG表现以女性患者多见,故作者认为,这点可能有助于解释在心肌梗塞(MI)后早期死亡率中女性高于男性的临床现象。 1948年Framingham的5209例登记患者中,Q-waveMI存活者251例,1年后静息ECG检查;无异常者31例(12.4%);无持续性Q波而有其他异常者37例(14.7%):有持续性Q波而无其他异常者108例(43.0%);有持续性Q波伴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不同糖代谢状态下的血浆脑钠素(BNP)变化,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下的患者心功能受损情况。方法75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受损(IGT)组和糖尿病(DM)组。于发病后24h、发病第7天测定患者血浆BNP水平。结果发病后24h和第7天两次测定血浆BNP水平,DM组均明显高于NGT组,IGT组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第7天复查BNP,NGT组血浆BNP水平较前明显下降,DM组和IGT组血浆脑钠素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测定血浆BNP水平可以较好地评价不同糖代谢状态下AMI患者的心功能,糖代谢异常可能会加重AMI患者心功能的受损。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昼夜动态血压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观察了 44 例非瓣膜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 H F)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的关系。 结果: C H F患者中有 81.8% 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这种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在有高血压史与无高血压史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心功能级的 11 例中有 6 例(54.5% )发生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而心功能级和级的 33 例中则有 30 例(90.9% )。这表明相当一部分的 C H F患者有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且与心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8.
无Q波性心肌梗塞: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 Q 波心肌梗塞(MI)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当好,其住院死亡率约2%。然而,晚近报告无 Q 波 MI 患者与有 Q 波 MI 患者相比,远期并发症导致死亡、再梗塞及心绞痛的危险性更高。本研究对无 Q 波 MI 和 Q 波性MI 两组患者,就其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进行比较。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339例确诊 MI 的患者,年龄34~70岁,所有患者均无接受过溶栓治疗。于出院前完成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后所有患者服用β阻滞剂至少1年。结果 339例 MI 患者中无 Q 波者87例(26%),Q 波性 MI 者252例(74%)。两组年龄相似,但无 Q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 36例已确诊的HCM患者,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肥厚21例,游离壁肥厚3例,心尖部肥厚6例,全心弥漫性肥厚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 ST-T改变最多34例(94.4%),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波倒置振幅超过0.5 mV者26例(72.2%),T波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P0.05)。异常Q波13例(36.1%),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型患者中,间隔肥厚为主患者中,11例(52.4%)存在病理性Q波,心尖肥厚、单纯游离壁肥厚组均仅1例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结论 HCM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呈多样性,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较高。ST段改变、T波倒置、异常Q波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主要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电图病理性Q波形成,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1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本研究中,4例患者有自发性冠状动脉痉挛,表现为冠状动脉造影时严重狭窄但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狭窄消失.1例女性患者既往有下肢动脉栓塞病史,经血液系统进一步检查证实为蛋白C缺乏症.1例患者为粒细胞增多症,3例患者为血小板增多症.另有1例患者有肺癌病史,考虑可能与肺癌相关的高凝状态有关.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为1.85%(17/918).此类患者平均年龄为44.2岁,男性为主,占88.2%(15/17),吸烟比例高达82.4%(14/17),其中吸烟患者中男性达92.9%(13/14),与非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54.4%±9.6% vs.45.8%±8.8%,P<0.01).另外,造影正常组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而造影异常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60/9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正常患者以男性为主,多有吸烟史,同时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者较多见,但大部分心功能状态良好,住院期间未见严重主要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