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消栓饮对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消栓饮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建立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兔模型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消栓饮组给予消栓饮灌胃,低分子肝素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周。检测造模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各组造模前后自身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数值均明显升高(P〈0.05)。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检测结果比较,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消栓饮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对大白兔DVT模型有较好的抗凝作用,能有效地防治下肢DVT形成,其作用机制与低分子肝素相类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血塞通注射液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下肢骨折手术住院病例69例,患者均予以专科护理并使用血塞通注射液。结果:69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切口局部无渗血,无感染、无血肿或坏死,修复良好,而且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予以专科护理以及术后使用血塞通注射液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利伐沙班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DVT早期诊断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观察组44.0%的DVT发生率,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DVT早期诊断指标D-dimer、同型半胱氨酸和CRP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方面,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利伐沙班是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的有效方案,可以明显降低DVT发生率,显著降低DVT的早期诊断指标,并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和静脉壁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 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预防广谱抗生素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预防措施以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下肢筋膜静脉内血栓形成,多由静脉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管壁损伤等因素所致,常见于外科术后或长期卧床、恶性肿瘤等病人.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肤颜色发绀等,.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病人预后和生活质量.国外资料显示,40岁以前年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45岁以后迅速增加,到80岁可达千分之6.我科采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置管接触性溶栓及浅静脉局部加压溶栓的方法,配合积极的全程护理,成功治疗98例DVT 病人并防止了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预后严重的疾病,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造成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甚至致残,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合并肺栓塞者还可危及生命.可见医疗诊断的重要性,但常言说: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合理的施护可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所用药物的认知度,提高自我保健、预防意识,从而支持治疗和护理的实施.而达到缩短疗程,减轻痛苦,早日康复的目的.我科自成立以来,治疗了多名该病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119例癫痫患者和9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发现癫痫患者血小板粘附率、聚集率和红细胞电泳显著增高,提示癫痫患者血小扳活性亢进和红细胞聚集程度增高。作者认为癫痫患者的微循环障碍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疾病,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及外科术后并发症之一[1],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尤以左侧常见.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深静脉管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深静脉最为常见[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超声声像图特点及临床特点,为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稳定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患者87例,根据回收的下腔静脉滤器内有无脱落血栓分为两组,Ⅰ组:血栓不稳定组,42例,Ⅱ组:血栓稳定组,45例。分析比较两组DVT发生部位、血栓回声特点、管腔内血流充盈情况、生化指标等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DVT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前,两组声像图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前与取出术前,两组声像图特点前后变化情况比较, DVT发生部位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DVT发生部位有变化的比率高于Ⅱ组。生化指标比较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甘油三酯(TG)、脂蛋白α(Lp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G低于Ⅱ组,Ⅰ组Lpα、D-D高于Ⅱ组,Ⅰ组PT长于Ⅱ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D-D高、PT延长、血栓发生部位有变化、既往有血栓病史是导致血栓不稳定的危险因素。结论 两组DVT在滤器置入术前声像图特点类似;超声动态观察DVT发生部位有变化者同时结合D-D高、PT时间延长、既往有血栓病史等特点可有助于判断DVT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病程中腔静脉滤器的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 VCF)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病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本组25例高危深静脉血栓一肺栓塞患者,对其中24例置放5种构型的永久型或临时型下腔静脉滤器(IVCF)26枚的临床疗效、影响病程与预后因素及病生理改变,复习文献分析讨论。结果:DVT有可能脱落导致PE或致死性肺栓塞;置放IVCF可有效预防肺栓塞,早期进行溶栓治疗,改变预后。结论:严格按适应证植入IVCF,对DVT—PE的早期治疗和预防致死性肺栓塞有重要意义,但其应用价值需进行综合评价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抗凝血酶(AT)、蛋白 S(PS)、蛋白 C(PC)及活化蛋白 C 抵抗(APC-R)在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 DVT 的关系。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ELISA 法、免疫浊度法检测100例 DVT 患者和 100例健康人的 AT 活性及含量、总 PS 含量、PC 活性及 APC-R。结果 DVT 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T 活性及含量、总 PS 含量、PC 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呈显著性(P<0.01~0.001);本组100例 DVT 患者中共有25例患者存在有抗凝蛋白缺陷,以 PS 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为13%(13例),PC 缺陷为8%(8例),AT 缺陷占5%(5例),APC-R 的总发生率最小,为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 DVT 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国人静脉血栓易栓症的病因组成比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对每一 DVT 病人均应进行抗凝蛋白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70岁以上老年卧床患者60例,分为血栓组(26例)和对照组(34例),记录60例患者下肢深静脉的形态、结构、内部回声、彩色血流图像及多普勒血流频谱等检查结果,并测量静脉管径及静脉血流最大速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患者发病前股静脉、腘静脉管径均明显增宽,平静呼吸时的股静脉最大血流速度明显减低(P<0.05或P<0.01)。平静呼吸时的股静脉最大流速小于14cm/s的患者与大于14cm/s的患者相比,其血栓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较准确地测定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检测手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骨科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DVT形成的三大因素。DVT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极高。骨科手术患者因为创伤、应激、制动及长期卧床等因素而成为DVT的高危人群。目前的治疗有预防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本文就其治疗概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对脑卒中病人并发的深静脉血栓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对策。方法:分析54例脑卒中伴发的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特点,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静脉尿激酶溶栓和肝素抗凝治疗。结果:脑卒中病人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14%,70岁以上为61%;最多见的原发病为脑梗塞18例(33%),脑栓塞14例(26%),脑出血10例(18%),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22%),继发肺动脉栓塞29例(54%)中死亡4例(14%)。结论: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高,易致急性肺栓塞,有很高的死亡率,应对高龄的、长期卧床的并有深静脉血栓倾向的中风病人给予必要的预防;溶栓与抗凝疗法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光镜在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对血栓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将1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单纯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骨折固定组和创伤固定组分别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光镜观察不同时相点兔股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创伤固定组7d时血栓发生率80%;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可见静脉内膜损伤、内皮细胞剥脱、内皮下层裸露、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股动脉内未见血栓;9d时部分血栓纤维化,部分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迷路状可互相沟通的管道。血管再通.单纯固定组内膜和内皮细胞基本正常,仅见少数静脉内有不完全血栓存在.结论:兔创伤性股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内膜及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给予干效果。方法将脑血栓伴下肢DVT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监测患肢平面周径、消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0.21%)显著高于对照组(48.94%)(P0.05),Fbg以及D-D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的平面周径(髌骨下缘15 cm以及髌骨上缘15 cm)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患肢消肿时间和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有助于脑血栓患者下肢DVT的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