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重症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的疗效。方法:30例重症肝病患者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通过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来判断ALSS治疗重症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的疗效。结果: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1),纤维蛋白原(Fib)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检测ALSS治疗的重症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有助于临床跟踪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前后凝血、抗凝、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PT、APTT、TT、Fib检测采用凝固法,AT-Ⅲ、PLG检测采用发色底物法,D-D检测采用免疫浊法,ALT和AST检测采用速率法;分别应用STA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相配套的试剂和Olympu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凝血指标PT、APTT、TT在ALSS治疗后分别缩短了(11.8±13.0)s、(65.5±57.5)s、(20.7±62.7)s(P均<0.01);Fib治疗后增加了(1.03±0.60)g/L(P<0.01);D-二聚体和PLG分别减少了(1.09±2.2)μg/ml、(28.8±21.7)μg/ml(P均<0.01);AT-Ⅲ活性增加了(29.6±42.5)%(P<0.01);ALT和AST分别降低了(49.4±58.7)U和(51.6±72.8)U(P均<0.01)。结论:ALSS能够改善重症肝病患者的凝血、抗凝、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3.
陈锐明 《右江医学》2004,32(5):446-447
目的 观察重症肝病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43例重症肝病患者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通过观察实验主要项目前后的变化 ,判断分析ALSS治疗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酶原激活时间 (APTT)、凝血酶原凝固时间 (TT)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P <0 .0 1) ,纤维蛋白原 (FIB)无显著改善 (P >0 .0 5 ) ,肝功能和胆红素明显下降 (P <0 .0 1) ,胆固醇和白蛋白明显上升 (P <0 .0 1) ,总蛋白、甘油三酯和电解质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ALSS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是治疗重症肝病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吴莹 《中华医护杂志》2005,2(6):489-490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探讨凝血因子检测对观察肝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共收集各种乙型肝炎患者122例,分为4组,对照组20例。结果 各乙肝病组APTT、PT、Fib水平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重度患者的PT、APTT、Fib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乙肝轻度、中度、慢重型、肝硬化患者的町及慢性乙型肝炎重型和肝硬化组患者的PT、APTT、Fib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肝功能轻度受损,APTT、PT、Fib仍可正常,它仅在肝实质细胞严重损害时才明显延长,尤其是预后不良的患者;故APTT、PT、Fib的检测可作为观察病情及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检测PT、APTT、Fib、TT、FVII以反映凝血系统状态;检测AT-III以反映抗凝系统状态;检测PLG、D-Dimer以反映纤溶系统状态。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凝血系统中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FVII明显低于对照组;抗凝系统中的AT-III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纤溶系统中的PLG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抗凝活性下降,存在着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药物性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辅助治疗重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18例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应用ALSS治疗,观察症状、体征、预后变化;并检测治疗前、后的肝功能、PTA等指标。结果 ALSS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显著好转;治愈好转率83.3%。结论 ALSS治疗重型药物性肝炎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7.
凝血试验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试验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2例各类肝脏患者和24例正常人检测PT、APTT、TT、Fib。结果:急性肝炎组与正常人组凝血试验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组与正常组血凝试验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可采用凝血试验判断肝功能衰竭所致凝血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四项常用凝血指标在肝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凝固法测定正常健康人和各种肝病患者PT、Fib、APTT和 TT以反映凝血系统状态。结果 :急性肝炎组四项凝血指标与正常健康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而在其它各组除 Fib低于正常健康组外 ,PT、APTT和 TT的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血浆四项凝血指标检测在判断严重肝病患者的出血倾向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轻、中度肝炎与肝坏死、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含量 ,探讨其在不同程度肝病中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 :PT、APTT、TT和Fg用血凝仪自动检测 ,D -二聚体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 :在一般肝病 (轻中度肝炎 )中 ,除PT外 ,APTT、TT、Fg和D -二聚体四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在重症肝病 (肝坏死、肝硬化 )组中 ,检验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凝血指标的检测对轻中度肝病的诊断意义不大 ,但可预计重症肝病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动态观察以上凝血指标 ,可判断病情的预后及发展方向 ,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何宏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7):627-627
目的探讨在各种肝病中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LG-PABER凝血因子分析仪检测160例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其中急性肝炎(AH)42例,慢性肝炎(CH)65例,肝硬化(LC)27例,重型肝炎(CSH)15例,肝癌(CA)11例;正常对照组58例。结果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随着病情的加重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其中LC、CSH、CA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凝血功能检测可用于综合评价肝病患者肝功能受损的程度,对各种肝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前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0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简明损伤标准与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分为S1组(ISS〈25分)69例和S2组(ISS≥25分)39例;根据创伤后至开始有效复苏时间分为5组:A组(≤30min)35例、B组(30min〈t≤2h)28例、C组(2h〈t≤4h)20例、D组(4h〈t〈8h)15例、E组(t≥8h)10例。分别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D-二聚体(D-D)浓度、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并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A、D、E3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PT、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PT、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1、S2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2组PT、FB、D-D、AT:A、PLG:A值与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凝血纤溶系统出现明显异常,并随休克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的改变;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肝脏疾病患者的PT、APTT、TT、FIB、D-D五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系列指标变化.方法 对104例慢性肝炎、95例重症肝炎、102例肝硬化、97例原发性肝癌和110例正常对照组的凝血五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显著增高(P<0.01),而纤维蛋白原显著减低(P<0.01);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明显增高(P< 0.05),而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P<0.05).结论 动态观察凝血系列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肝脏疾病各病程凝血因子的损害程度,对进一步防治出血、防止DIC、判断预后和降低病死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三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151例肝病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三项凝血指标,并按病情轻重分三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病患者凝血三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异常程度为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随着病情的加重,PT、APTT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凝血三项指标检测可以客观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对肝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FIB水平,探讨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肝硬化23例,原发性肝癌10例,重型肝炎15例,慢性肝炎12例,观察各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凝结时间(TT)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FI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FIB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是反映肝脏合成、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检测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能够预测肝病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衍性生长因子BB和其他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正常的护肝、降酶等综合性治疗的方法,治疗组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进行联合治疗。两组治疗3个月后,检测肝纤维化指标水平、血小板衍性生长因子B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肝功各项指标水平。结果治疗组发生改变,肝功的各项指标也都发生改变,都较对照组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凝血功能[PT:(13.25±2.61)s;APTT:(31.27±3.59)s;FIB:(317.58±57.46)U/L]改善更明显优于对照组[PT:(16.83±4.32)s;APTT:(45.64±4.86)s;FIB:(163.15±48.64)U/L](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凝血指标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技术对8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共计173次人工肝-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清电解质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52例患者比较肝炎不同时期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的疗效。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ALT、AST、γ-GT、AKP、TBIL、DBIL、TBA等肝功能指标以及PT、INR、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治疗组早、中期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8.54%,总有效率51.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31.82%和32.69%(P均〈0.05)。结论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尤其对早、中期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相关指标和凝血功能试验结果在各期肝炎病情中的变化,监测患者的肝损程度。方法8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76例慢性肝病患者为观察组,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I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组MPV、P—LCR、TT、PT、PT—INR、APTT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LT、PCT、FIB测定值低于对照组;PDW均值增大,表明患者血小板体积不均一性增大。结论血小板计数相关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可作为监测慢性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7996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许多研究均证实了恶性肿瘤患者经常出现止凝血参数异常,易于发生动脉或静脉血栓栓塞。本文通过对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观察,探讨此检测结果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美创1800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08例食管癌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食管癌组与正常组比较PT、TT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APTT结果较正常组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Fib、PLT结果较正常组明显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食管癌Ⅰ~Ⅲ期患者与Ⅳ期患者比较,凝血四项及PLT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PTT结果的延长提示了食管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紊乱,Fib和PLT的增高,提示食管癌患者较正常人群更易发生血栓,且其增高亦有利于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细胞发生转移。食管癌不同分期的患者的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无明显差异。因此,临床监测食管癌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情况,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足月临产孕妇和40名正常体检妇女PT、APTT、Fib、D-dimer。结果:临产孕妇与正常非孕妇女比较,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显著降低(P<0.05),Fib、D-dimer明显升高(P<0.001)。结论:孕妇妊娠前后PT指标无明显变化,不能反映孕妇处于高凝状态,而APTT、Fib、D-dimer可作为反映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的指标,D-dimer升高还说明孕妇有继发性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30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在PE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血浆抗凝血酶原III(antithrombin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肝功能。结果患者治疗后PT、APTT、TT、PTA,AT-III及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亦明显好转,总有效率80%,其中早期为93.75%、中期为80%、晚期为25%。结论 PE可显著改善早期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及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