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寸口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之,乃几千年来经验的结晶。自古至今由遍诊法逐步演变而成,在中医辨证治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然脉是生合体中各种复杂周期波动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全息”机制,依此法可测知整体情况。由于脉理精微,脉象繁多,其理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在诊病中必得细民辨,四诊合参才能减少误差之弊,故“寸口脉诊”是中医界不中忽视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3.
“寸口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之一,乃几千年来经验的结晶。自古至今由遍诊法逐步演变而成,在中医辩证论治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然脉是生命体中各种复杂周期波动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全息”机制,依此法可测知整体情况。由于脉理精微、脉象繁多、其理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在诊病中必得细心审辨、四诊合参才能减少误诊之弊。故“寸口脉诊”是中医界不可忽视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4.
关于寸口脉的脏腑分候问题,历代认识不一.目前临床较为普遍采取的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之说.这种分候方法,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根据,而且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6.
人迎寸口脉诊法在《黄帝内经》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医家对该法的理解逐渐偏离《黄帝内经》的本义,临床医家多采用“独取寸口”脉法,这与当时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7.
8.
本文认为寸口能够分候脏腑,但认为寸口候脏不应分左右,并列举其与中医基本学说相违背之处加以论证,提出了“一侧寸口可候各脏腑”的新论点及“单肢切诊法”,并认为其具有准确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与脉诊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论尺肤诊法     
尺肤诊在中医四诊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今日之临床却鲜有用者.通过对尺肤诊部位、尺脉六变的临床意义、尺寸合参判断预后等方面进行辨析,认为尺肤诊的内容包括尺皮肤之寒热、润燥、坚脆,尺肤下脉动之缓急、小大、滑涩,临床上应全面理解,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1.
12.
尽管脉诊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脉诊仪的研发一直在不断进步,但与传统切脉方法和脉诊的诊断意义仍相差甚远。寸口脉法为历代医家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寸口三部九候脉象的客观化检测,简要阐述研制寸口三部脉象仪的初步设想及其脉图信号特征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黄帝内经》中有关寸口常脉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与分析,从寸口常脉的一般性特征、六部五脏配属及五脏常脉、四时常脉的规律性变化以及不同人群的常脉变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以求正本清源,更好地理解生理性脉象的特点,以此为准绳来区别病理性脉象,为学习和掌握中医脉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脉诊十分重要,源远流长。寸关尺分候脏腑,百家争鸣。本文就中西医结合的脉诊,取各家之长,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中西医新的脉诊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藏医脉诊法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藏医学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关系,在脉诊方面互相渗透,形成较多相似之处,但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又各具特色,本文从诊前准备、诊脉时间等几个方面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医学长短脉的诸家学说及长短脉的临床意义,认为长短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长短脉的现代研究中,应精研脉意、确定域值参数,从而进一步发挥长短脉在辨证论治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与藏医的脉诊具有比较的基础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医的脉学知识由来已久 ,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 ,中医和藏医就有相互之间的交流 ,文成公主入藏时更是带去了许多汉地的医学典籍。从藏医脉诊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脉诊对其产生的明显影响 ,但是藏医脉诊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藏族人民将自己的医疗经验与外来的知识相结合 ,发展了藏医的脉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脉诊是中医诊法的特色和精华,同时也是中医诊法教学的主要难点内容之一.对初学者来说,掌握好脉诊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不论古代的师承教育,还是现代的中医高等教育,均非常重视诊脉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本文结合笔者的个人经验与心得,就脉诊教学方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数脉为中医脉诊病脉之一,一般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根据历代医家论述及临床应证,其实不然,诊断病情,断不能模糊,宜细审之,方能无虑。去其谬误,正源澄本,辨证施治,诚为中医。寸口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约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去来促急,名日数脉,为中医脉诊28病脉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诊察方法、临床应用方面对中医、藏医脉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在诊察方法及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提出同中找共同规律,异中求发展,保持各自特色,寻求各自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