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黄升麻汤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1978年以来运用自拟大黄升麻汤化裁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56例,除1例外,均服1~3剂而痊愈。兹介绍如下。大黄升麻汤由生大黄12克,升麻10克,玄参、连翘、丹皮各9克,生甘草4.5克组成。体温超过39℃以上加生石膏30克,喉痛剧烈加射干10克。上方水煎沸后入大黄再煎10分钟,待凉后服,每剂头二煎混合分2次服完,另外  相似文献   

2.
李玉梅 《新中医》2012,(10):166-167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赤芍、半夏、生姜、枳实、大黄、大枣组成。为解少阳郁热,泻阳明腑实之良方。原治少阳邪热未解,阳明里热炽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能食,心下痞硬,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有力等症。笔者在临床中以此方随症加减化裁,辨证治疗,每获良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结膜炎     
<正> 处方:荆芥、防风、菊花(后下)、柴胡、当归、赤芍、栀子、丹皮、黄芩、大黄(后下)各9克,红花6克,甘草3克。每天1剂,每剂煎2次,共取药液600毫升,分3次服,每次200毫升。辨证加减:头昏、迎风流泪,加夏枯草15克,香附子9克;头痛,表症较显,去柴胡加羌活9克;小便短赤加车前草30克;眼红肿,加薄荷9克,也可用霜桑叶15~30克另煎水熏洗;大便溏改大黄为黄芪;口渴甚  相似文献   

4.
大柴胡汤《金匮略》方,由柴胡、黄芩、川芎,半夏、生姜、枳实,大黄、大枣组成,水煎分三次服,治少阳邪热未解,阳明里热炽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能食,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有力者。方中以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为主,大黄枳实泻阳明实热为辅,并有杜绝热邪会入阳明成腑实证之意,配白芍半夏助柴胡清肝胆之热,半  相似文献   

5.
大柴胡汤是张仲景名方之一,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主方,其配伍巧妙,药效卓著,一直应用于临床各科,病机属少阳阳明合病者。根据朱翠玲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伴阳明腑实病机的心系疾病,运用大柴胡汤化裁能取得较好疗效。临证中,朱翠玲教授认为运用大柴胡汤要抓住两个关键点: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证,大柴胡汤体质。心系疾病常常病情复杂或虚实夹杂,然大柴胡汤具有轻下之功不可久用以防伤正,故要随时关注患者病情进展,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6.
薛进福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414-1415
大柴胡汤为张仲景《伤寒论》少阳、阳明并病主方,由小柴胡汤、小承气汤化裁而成,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主治外有少阳之邪、内有阳明热结腑实,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胁热下利,苔黄,脉弦有力等。笔者依仲景组方之旨,审证变  相似文献   

7.
大柴胡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它是由和解剂代表方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通腑泄热、缓急止痛的大黄、枳实和芍药组成,既能和解少阳,又能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主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腹部疼痛,干呕,大便干结,口苦、咽干、目眩等。临床可用于治疗肝胆、脾胃、肺系及精神情志类病症属少阳阳明合病者,是一首临床用途广泛、疗效确切的经方。  相似文献   

8.
鼻渊     
黎某某,女,45岁。长沙县五美乡农民。因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3天,于1971年4月16日就诊。诊为“感冒”。经多方治疗罔效,至8月中旬因头痛剧烈,再次求余出诊。诊见:恶寒壮热,自汗身痛,阵阵头鼻剧痛如劈,以左侧为甚,流黄色粘稠奇臭鼻涕,不闻香臭,大便结,小便黄少,不思饮食,欲吐。舌质红,苔黄白相兼、稍腻,脉弦大而紧。证属表寒里热,邪结阳明之表里同病。予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10克荆芥10克麻黄10克连翘10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当归10 枙子10克白芍10克生石膏30克滑石30克薄荷6克白术10克黄芩10克甘草3克大黄15克(后下)芒硝15克(兑服) 钩藤10克,水煎服。服药1剂后,汗出身痛减,大小便通畅。嘱  相似文献   

9.
大柴胡汤是仲景治少阳阳明合病证方。此为少阳兼阳明里实证。邪在少阳法当和解,阳明府实,应当攻下。今二经共病,故仲景立大柴胡方以解两经之邪。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10.
一、填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后经西晋(王叔和)将原书伤寒部分整理成为《伤寒论》;至宋代复经(林亿)等加以校正,方传于今日;《伤寒沦》现在通行版本有(宋版本、成注本)。二、少阳阳明并病,为什么有的用小柴胡汤,有的用大柴胡汤,有的用柴胡加芒硝汤?答:第232、233条分别谈到阳明病“发潮热”和“不大便”。但前者发潮热而并见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后者不大便但无潮热,并见胸胁硬满、呕逆、苔白。说明两者虽为少阳阳明并病,胆以少阳病变为主,阳明燥热未致腑实,故从少阳论治而用小柴明汤。第106、170条的少阳阳明并病,既有往来寒热(或发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而烦的少阳见证,又有上腹拘急胀痛、大便秘结或下利不畅、  相似文献   

11.
迟炳周 《新中医》1992,24(8):47-47,32
大柴胡汤方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黄、大枣组成,有解少阳郁热、泻阳明腑实之功,原治少阳邪热未解,阳明里热炽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能食,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脉  相似文献   

12.
大柴胡汤出自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功效为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临床辨证运用,随证灵活加减,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之方。刺血疗法是应用不同类型的针具刺破腧穴或病灶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其具有简、便、验、捷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案例证实大柴胡汤化裁合刺血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头昏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四、大柴胡温方意及用法(附小柴胡加芒稍踢) 少阳有表复有里.少阳之表,少阳经也;少阳之里,三焦胆府也.表里并重大柴意.大柴胡治少阳病,表里并重者也.本经自病乃蕴发.此乃本经自病,由伏邪而然,与太阳病汗出不澈,余邪留恋少阳者,轻重不同.世人但知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不知大柴胡乃少阳正法也.少阳之里亦有异.少阳之里,乃三焦胆府,与阳明胃府之里实有异,惟胆胃同降,固亦相近,殊途同归,但轻重有不同,深浅为各异耳.既是少阳之里而非阳明之里,则知本方实不当有大黄.叔和谓:无大黄恐不成大柴胡,乃未之思耳.又小柴胡治表复有里,其见症中之胸胁痞满即里实也,惟较此为轻耳.郁郁微烦心下急.小柴症具呕不止.如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鞕满等症具,用小柴胡而呕仍不止,且增郁烦心下急诸象,故知其邪势鸱张,病由蕴发,非余邪留恋可比,表不和而里热结,非大柴胡不能为功矣.二三下后症仍存.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柴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少阳病柴胡类方架构浅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伤寒论》中,柴胡类方剂共有6首,共同组成了治疗少阳病的方剂。大小柴胡汤都是治疗少阳本证的方剂,少阳本证主方仍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是对小柴胡汤治疗不足的一个补充,即邪重而正气不甚虚弱之时,当用大柴胡汤治疗。柴胡桂枝汤为治疗少阳兼太阳表证的方剂;柴胡加芒硝汤是治疗少阳兼阳明里实的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少阳兼太阴里虚的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是治疗三阳同病的方剂。  相似文献   

15.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柴胡汤为仲景方,是治疗少阳、阳明二经并病实证的主方。由于太阳病过经之邪传入少阳,少阳病邪不解,枢机不利,并见阳明胃肠燥实之证。故证见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腹部拘急不适或疼痛,呕恶或呕吐不止,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口苦、咽干、目眩,脉...  相似文献   

16.
大柴胡汤,载《伤寒论·少阳病脉证并治》篇,由柴胡、黄芩、枳实、半夏、大黄、芍药、生姜、大枣所组成。主要功能为和解少阳,泻下热结。是治疗少阳邪热未解,阳明里热壅盛而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心下痞鞭,呕不止,下利不畅或便秘的主要方剂。本方的适应证候与现代医学的“胆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颇相近似。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司在和 《国医论坛》1992,7(5):13-14
一、带状疱疹 周某,男,48岁,1987年6月10日初诊。右侧胸胁疼痛,自前胸向后背发展成条索状。经某院诊为“带状疱疹”,并予中药龙胆泻肝汤治疗未效。刻诊:患处刺痛阵阵,纳谷不香,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脉证合参,证属邪毒外犯少阳,里实热结所致。治宜外解少阳邪毒,内泻热结。方用大柴胡汤化裁:柴胡10g,黄芩10g,  相似文献   

18.
林××,女,47岁。1991年1月11日诊。声音嘶哑已三月,此次以胃脘痛求治。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肝气郁结,阳明化热内结。用大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大黄各10克,白芍、蚤休、五灵脂、枳实各18克,法夏、郁金、金铃子、黄芩各12  相似文献   

19.
浅析大柴胡汤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柴胡汤证的古今歧见 ,认为大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 ,通脏泻热 ,其主治证候应是少阳热结胆腑 ,腑气壅滞不通的少阳腑实证。又因其亦具攻下燥结之效 ,故也可用治少阳与阳明腑实同病的证候 ,但临证时要具体辨证 ,合理化裁  相似文献   

20.
<正> 基本方:葛根10—30克大黄5—15克芒硝(另包)5—10克炙草3—10克。热甚者加山栀8—10克,知母8—10克;大便秘结者加重大黄用量;脾虚者减大黄加白术8—10克、山药10—15克;若溃疡周围紫暗者加当归8—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成人分二次服小儿用奶瓶加温频频服用。服药期间禁食葱酒等刺激性食品。疗效:本组治疗12例,除1例小儿未能服进汤药放弃治疗外,其余均治愈。病例:许某,女,5岁。口疮反复发病,本次发病已40余天。病儿哭闹不安,形体消瘦,面色淡黄,精神萎靡,口干唇裂,舌尖舌面及口腔粘膜散在黄豆及米粒大小灰白色溃疡面,蔓延到咽部、口水甚多,体温38.5℃,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数。拟方;葛根12克大黄8克芒硝6克(另包) 竹叶6克白术9克甘草3克,水煎服。服二剂后,体温36.5℃,已能进食,口水减少,舌面及口腔小的溃疡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