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患者自控镇痛 (PCA)使用或不使用背景灌注 (CI)两种镇痛模式进行观察比较。方法 :4 0例ASAⅠ或Ⅱ级腹部手术后患者 ,随机分为不使用背景灌注的PCA组与使用背景灌注的PCA +CI组 ,每组 2 0例 ,以吗啡作镇痛剂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并测定血清吗啡浓度。结果 :两组在镇痛效果 (VAS均低 )及夜间睡眠上均满意 ;2 4小时吗啡总用量 (2 3 5 6± 13mg和 2 8 91± 13 88mg) ,最低有效吗啡血清浓度 (变化在 17 2~ 3 9 7ng/ml及 2 1 8~3 9 5ng/ml之间 )及HR、BP、RR、VT、SpO2 两组间变化相似 (P >0 0 5 ) ;而吗啡用量的个体差异较大 (3 5 6~ 4 9 76mg及 13 3 8~ 61 72mg) ;副作用恶心呕吐各为 4例和 6例 ,PCA +CI组 1例皮肤瘙痒 ,无临床呼吸抑制病例。结论 :PCA及PCA联合低剂量CI两种镇痛模式均是术后镇痛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40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病人随机分为PCIA组和肌注镇痛组(IM组),每组20例.PCIA组镇痛药配方为吗啡100 mg、咪唑安定0.03~0.06 mg/kg和胃复安2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手术结束后开始镇痛,背景剂量1 ml/h,PCA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IM组病人诉疼痛时,肌肉注射哌替啶50 mg/次,间隔时间不少于6 h.术后进行VAS评分,保留Swan-Ganz导管,以Baxter CCO监测仪监测血液动力学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O2),并计算全身氧代谢指标.结果 (1) 术后16、24和40 h ,PCIA组VAS明显低于IM组(P<0.05).(2) 术后随时间延长,CO和CI均渐增加,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24 h和40 h ,PCIA组HR、MAP和SVR均明显低于IM组(P<0.05).(3) 两组间DO2无差异.而PCIA组的VO2和O2 ER明显低于IM组(P<0.01),SO2明显高于IM组(P<0.05).结论病人静脉自控镇痛能为冠脉搭桥术后病人提供有效镇痛,减少血液动力学波动,同时改善全身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夜间单次加强用于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病人60例,性别不限,年龄51 ~ 75岁,体重47 ~ 77 kg,身高150~181 cm,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和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夜间单次加强术后镇痛组(CLPB组),每组30例.所有病人行腰麻,手术结束前30 min,PCIA组病人上臂头静脉接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泵,药物配方:吗啡1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参数:首剂量0,持续量0,单次追加量2 mg,锁定时间5 min;CLPB组病人腰丛给予0.125%罗哌卡因30 ml后接镇痛泵,药物配方为0.125%盐酸罗哌卡因,持续量8 ml/h,单次追加量4 ml,锁定时间30 min,术后每晚8时追加0.25%罗哌卡因30 ml.记录术后6、12、18、24、30、36、42和48 h时病人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观察恶心呕吐、瘙痒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随访总体满意情况,记录夜间由于疼痛导致睡眠中断次数和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结果 与PCIA组比较,CLPB组病人运动时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严重程度和夜间由于疼痛导致睡眠中断次数降低,病人总体满意度、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升高(P<0.05).结论 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相比,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夜间单次加强用于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不同稀释容量的吗啡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稀释容量的吗啡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80例行剖宫产术患者 ,随机分成四组 ,每组 2 0例。A组 :吗啡 1 5mg稀释到 2ml;B组 :吗啡 1 5mg稀释到 5ml;C组 :吗啡 1 5mg稀释到 10ml;D组 :吗啡 1 5mg稀释到 2 0ml;分别在手术结束时注入硬膜外腔。术后6 ,12和 2 4小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定镇痛效果并观察恶心、呕吐、瘙痒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结果 四组病人 2 4小时内VAS评分在任何时间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仅D组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大于A、B和C组。结论 不同稀释容量的吗啡对术后镇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氯普鲁卡因复合吗啡应用于直肠癌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我们选择120例直肠癌患者,其中行直肠癌根治术(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52例,直肠癌切除术68例,随机分成A、B、C三组,各40例。A组中,直肠癌根治术16例,直肠癌切除术24例;B组中,直肠癌根治术17例,直肠癌切除术23例;C组中,直肠癌根治术19例,直肠癌切除术21例。术后给予硬膜外持续镇痛。A组用1.0%氯普鲁卡因+0.1mg/ml吗啡,B组用1.2%氯普鲁卡因+0.1mg/ml吗啡,C组用1.5%氯普鲁卡因+0.1mg/ml吗啡。结果显示,A组镇痛效果较差,VAS为28.0±4.7~57.0±6.2,有13例诉求3%氯普鲁卡因5ml或哌替啶100mg肌肉注射;B组镇痛效果较好,VAS为9.5±2.3~13.0±4.4;C组镇痛效果好,VAS为8.7±3.3~11.0±3.5。B,C组均无额外诉求,但B组与C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氯普鲁卡因复合吗啡应用于直肠癌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良好,其中以1.2%和1.5%浓度为好。  相似文献   

6.
维拉帕米在硬膜外术后镇痛中对吗啡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硬膜外单独注射吗啡与吗啡加维拉帕米在术后镇痛方面的疗效。方法 2 7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吗啡加维拉帕米组 (MV组 )、吗啡 1mg组(M 1组 )、吗啡 2mg组 (M2组 ) ,每组 90例。MV组 :吗啡 1mg +维拉帕米 0 2 5mg +0 9%NaCl稀释到 10ml;M 1组 :吗啡 1mg +0 9%NaCl稀释到 10ml;M2组 :吗啡 2mg +0 9%NaCl稀释到10ml。均于手术结束时由硬膜外导管缓慢注入硬膜外腔。观察 15min后拔除硬膜外导管送回病房。手术后 12、2 4、4 8h记录疼痛评分 (VAS)、平均动脉压和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以及尿潴留、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 4 8h内MV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M 1组 (P <0 0 5 ) ,与M2组相近 (P >0 0 5 ) ,但不良反应发生率MV组明显低于M2组 (P <0 0 1)。三组的呼吸循环及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维拉帕米在硬膜外术后镇痛中对吗啡有增效作用 ,可减少吗啡的用量 ,从而减少吗啡的不良反应 ,并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2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鞘内吗啡组(A组)与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21例。植入鞘内导管外接电子PCA泵实施持续鞘内镇痛,分别给予A组0.2mg/ml吗啡,B组0.2mg/ml吗啡+0.75mg/ml布比卡因混合液起始按口服吗啡转换剂量持续鞘内泵入+单次冲击量(24h背景量的1/10,锁定时间1h);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1月的静息及运动VSA疼痛评分、吗啡用量、便秘症状评分及WHO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镇痛后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下肢麻木、运动阻滞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鞘内镇痛后静息VAS评分及便秘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鞘内镇痛后运动VAS评分低于A组(P<0.05),每日吗啡用量低于A组(P<0.01),WHOQOL-BREF生理领域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均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下肢麻木及运动阻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癌痛效果确切,运动痛及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单纯鞘内吗啡。  相似文献   

8.
芬太尼、吗啡PCSA用于心外术后镇痛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皮下芬太尼或吗啡病人自控镇痛 (PCA)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 6 0例ASAⅠ~Ⅲ级心外术后病人随机分成芬太尼与吗啡病人皮下自控镇痛 (PCSA)组 ,其中芬太尼组 2 9例 ,吗啡组 31例。药物配方 :芬太尼组为 1ml药液中含芬太尼 2 5 μg、利多卡因 10mg ;吗啡组为 1ml药液中含吗啡 1mg、利多卡因 10mg ;PCA设置 :负荷量 2ml,单次剂量 1ml,小时限量 10ml,锁定时间 3分钟。于负荷量注射完毕后记录镇痛起效时间 ,并于放置PCSA泵后 2 4、48、和 72小时记录以下指标 :安静、咳嗽和运动时疼痛VAS评分 ,镇静程度 ,PCA需求按压和有效按压次数 ,MAP、HR、RR、SpO2 及副作用。结果 镇痛效果 :芬太尼组镇痛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吗啡组 (P <0 0 5 ) ;芬太尼组PCA药物用量、需求按压和有效按压次数显著高于吗啡组 (P <0 0 5 ) ;吗啡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芬太尼组 (P <0 0 5 )。结论 芬太尼、吗啡PCSA操作简单、系统故障发生率低 ,适于较长时间留置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隙注射吗啡术后镇痛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注射吗啡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ASAⅠ~Ⅱ级 6 0例择期妇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0例 ,均采用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腰麻用药为0 5 %重比重布比卡因 10mg ,然后硬膜外腔置管。研究组于腰麻药中加入吗啡 0 2 5mg ,对照组则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 2mg。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 (VAS)、Ramsay镇静评分、BCS(Bruggrmanncomfortscale)舒适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蛛网膜下隙吗啡组术后完全无痛时间和持续镇痛时间明显长于硬膜外吗啡组 ,VAS评分明显低于硬膜外吗啡组 (P <0 0 5或P <0 0 1)。Ramsay评分和BCS评分明显高于硬膜外吗啡组 (P <0 0 5或P <0 0 1)。蛛网膜下隙吗啡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蛛网膜下隙注射吗啡镇痛效果确切、持续时间长 ,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于硬膜外吗啡镇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纳洛酮对子宫切除术病人吗啡术后静脉镇痛效果及血浆阿片肽浓度的影响。方法 ASAI-Ⅱ级行子宫切除术病人42例,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M组:镇痛液配方为吗啡10 μg·kg-1·h-1、氟哌利多1.25 mg加盐水稀释至100 ml;MN组:在M组配方基础上加纳洛酮50 ng·kg-1·h-1。双盲随访两组病人镇痛效果,并行视觉模拟(VAS)评分、计算PA按键次数与实际进范次数比值(D1/D2),于病人人室(T0)、术毕(T1)、术后6、24、42 h(T2,3,4)分别取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β-内啡肽、强啡肽、亮啡肽浓度。结果 MN 组术后12 h内VAS评分低于M组,PCA次数少于M组(P<0.05);MN组强啡肽、亮啡肽在6(T2)、24 h(T3)均高于M组、β-内啡肽6 h(T2)低于M组,24 h(T3)高于M组。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可增强吗啡静脉镇痛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内源性阿片肽的合成及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年龄对胸部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年龄对胸部手术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ASAⅠ~Ⅲ级胸部手术病人 837例 ,按年龄分为五组 ,Ⅰ组 <4 0岁 ,Ⅱ组 4 0~ 4 9岁 ,Ⅲ组 5 0~ 5 9岁 ,Ⅳ组 6 0~ 6 9岁 ,Ⅴ组≥ 70岁。镇痛药液为 :吗啡 10 0mg、咪唑安定 0 0 3~ 0 0 6mg/kg和甲氧氯普胺 2 0m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10 0ml。病人清醒后开始静脉吗啡自控镇痛 ,背景量 1ml/h ,自控量 (PCA) 1ml,锁定时间 15min。术后 4、18、4 6和 6 8h ,根据病人全身情况、疼痛主诉、PCA按压次数 ,逐步减少CBI和PCA剂量。结果 五组病人术后均有良好镇痛效果 ,Ⅳ和Ⅴ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三组 ;镇静评分高于其他三组。Ⅰ、Ⅱ、Ⅲ组病人累积用药总量、累积PCA总量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术后 4 6和 6 8h ,Ⅳ和Ⅴ组累积用药总量明显小于其他三组 (P <0 0 5 )。术后 18、4 6和 6 8h ,Ⅳ和Ⅴ组的累积PCA总量明显小于Ⅰ、Ⅱ组 (P <0 0 5 )。累积用药总量和累积PCA按压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 ,尤其是老年病人 ,吗啡用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2.
曲马多与吗啡病人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比较曲马多和吗啡病人自控镇痛 (PCA)对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病人的镇痛效果。方法  4 0例病人进行随机、双盲研究。吗啡组 (M组 )PCA单次给药量吗啡 1mg ;曲马多组 (T组 )PCA单次给药量曲马多 2 0mg ;锁定时间均为 10min。术后 4、8、12、2 0、2 8、36h分别观察BP、HR、RR、疼痛评分 (VAS)、恶心、呕吐、镇静评分、眩晕、口干等不良反应。结果 曲马多组与吗啡组病人镇痛效果相似。术后 2 4h曲马多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吗啡组 (分别为 2 9%vs 11% ,P <0 0 5 ;16 %vs 4 % ,P <0 0 5 ) ;吗啡组产生的镇静作用大于曲马多组 (第一个 2 4h为 34%vs 14 % ,P <0 0 5 )。结论 PCA曲马多对经腹全子宫切除病人可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 ,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泵注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复合硬膜外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足月妊娠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8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不同剂量布托啡诺组(B1、B2、B3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上界控制在T6水平。各组产妇手术结束时均给予硬膜外腔推注吗啡2mg,手术结束后接静脉镇痛泵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B1、B2、B3组分别给予布托啡诺160、240、280μg/h,Bolus160、240、280μg,间隔时间45min;C组用生理盐水100ml。观察各组产妇术后4、12、24、36、48h的VAS评分和PCA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1、B2、B3组在术后24、36、48h的VAS和术后24、36h的PCA次数低于C组(P<0.05),B2、B3组在术后24、36、48h的VAS和术后24、36h的PCA次数低于B1组(P<0.05)。B1、B2、B3组皮肤瘙痒发生率(5%、0、0)均低于C组(25%)(P<0.05),B1、B2、B3组恶心发生率(15%、10%、10%)均低于C组(40%)(P<0.05),B3组眩晕发生率(40%)高于B1、B2、C组(0、0、5%)(P<0.05)。结论静脉泵注布托啡诺240μg/h复合硬膜外吗啡2mg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不良反应较少,镇痛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硬膜外腔恒速输注低浓度吗啡-布比卡因复合液用于老年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600例70-92岁、ASAⅡ-Ⅲ级、胸腹四肢手术病人,采用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术毕先给予硬膜外腔负荷量(0.125%布比卡因5-10ml 吗啡1-2mg),继以2ml/h的速率持续硬膜外腔输注镇痛液(0.125%布比卡因100ml 吗啡3-5mg)。观察镇痛效果及副作用,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结果:VAS评分镇痛优良率为100%;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稳定;在吸氧条件下5pO2在90%以上,恶心、呕吐、瘙瘩发生率均较低。结论:小剂量吗啡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硬膜外腔持续输注用于老年病人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P-糖蛋白(P-gp)表达对晚期癌痛病人吗啡或丁丙诺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晚期癌痛病人150例,其中50例肿瘤组织P-gp表达阴性病人随机分为2组(n=25):M1组和B1组,100例肿瘤组织P-gp表达阳性病人随机分为4组(n=25):M2组、M3组、B2组和B3组.各组静脉注射负荷量后进行PCIA,M1组、M2组和M3组负荷量为吗啡2.5 mg,B1组、B2组和B3组负荷量为丁丙诺啡0.15 mg,各组PCIA时药物配方分别为:M1组和M2组吗啡35 mg+氟哌利多5mg,M3组吗啡55 mg+氟哌利多5 mg;B1组和B2组丁丙诺啡0.9 mg+氟哌利多5 mg,B3组丁丙诺啡1.5 mg+氟哌利多5 mg,所用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分别于镇痛开始时、4、12、24、48 h时进行VAS评分,分别于镇痛4、12、24、48 h时采集静脉血样,检测血药浓度.结果 M1组和M3组VAS评分低于M2组,M3组血药浓度高于M1组和M2组(P<0.05);B1组和B3组VAS评分低于B2组,B3组血药浓度高于B1组和B2组(P<0.05);M1组与M2组间及B1组与B2组比较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p表达阳性可减弱晚期癌痛病人吗啡或丁丙诺啡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氢溴酸高乌甲素复合曲马多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氢溴酸高乌甲素复合曲马多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全麻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曲马多800mg加格拉斯琼3mg;B组,曲马多400mg加氢溴酸高乌甲素16mg和格拉斯琼3mg。两组均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按2·0ml/h速度使用一次性微量连续输液器静脉持续镇痛48h。比较两组镇痛效果,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h镇痛效果均满意,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显著意义,但B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嗜睡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氢溴酸高乌甲素复合曲马多术后静脉镇痛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曲马多用量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芬太尼和吗啡通过不同途径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的药效学和PCA期间的血药浓度。方法随机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例60例,分为Ⅰ组(硬膜外0.13%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1),Ⅱ组(硬膜外0.13%布比卡因+吗啡O.08mg/ml),Ⅲ组(静脉吗啡0.5mg/ml),每组各20例。Ⅰ组及Ⅱ组维持剂量4 ml/h,PCA剂量为2 ml,锁定时间为20 min;Ⅲ组维持剂量1 ml/h,PCA剂量为2 ml,锁定时间为6min,均镇痛48 h。观察PCA后4 h、24 h、48 h患者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以及各种副反应,并由肘静脉抽血以放免的方法测定芬太尼和吗啡的血药浓度。结果 Ⅱ组及Ⅲ组副反应的发生率高。Ⅱ组48 h进药容量要明显少于Ⅰ组(P<0.05)。Ⅰ组芬太尼的血药浓度低于文献报道的最小有效镇痛浓度(MEC),Ⅱ组吗啡4 h的血药浓度低于MEC,而24 h和48 h的血药浓度则要高于MEC。三组病人PCA后4 h、24 h、48 h的生命体征以及镇痛效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芬太尼和吗啡经PCA用于临床术后镇痛的效果满意,而且安全,宜根据病人的情况以及手术的需要决定采取术后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18.
氟比洛芬酯对经腹子宫全切术后病人 PCA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比较研究硬膜外持续输注0.2%左旋布比卡因期间氟比洛芬酯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应和不良反应,并与氯诺昔康和吗啡作比较。方法选择择期经腹子宫全切术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氯诺昔康组(L组)和吗啡组(M组)。采用双泵法行双盲对照观察,A泵三组均为硬膜外持续输注0·2%左旋布比卡因4ml/h;B泵F组以氟比洛芬酯PCIA强化,L组以氯诺昔康PCIA强化,M组以吗啡PCIA强化。记录术后1、2、4、6、8、12、16、18、24h视觉模拟评分(VAS)、Ramesay镇静评分、术后运动神经阻滞恢复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和病人对PCA综合满意度评分,按常规记录PCA开始后的0~1h、1~2h、2~4h、4~6h、6~8h、8~12h、12~16h、16~18h、18~24hPCA泵的按压次数(D1)与实际进入次数(D2),并记录肛门排气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病人的一般情况相似,24h硬膜外左旋布比卡因的使用剂量为192mg,三组未按压PCA泵的病人各为2例(10%),静脉用药量分别为(53·9±2·1)mg(F组)、(11·4±2·8)mg(L组)、(4·7±3·5)mg(M组),在相同时点三组间VAS、Ramesay镇静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均相似,在相同时间段内三组间D1/D2值亦相似。结论在0·2%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4ml/h)的基础上,新型靶向非甾体类镇痛药氟比洛芬酯与氯诺昔康和吗啡静脉PCA均能达到辅助镇痛的效果,静脉PCA氟比洛芬酯与吗啡的比例约为12∶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胃癌根治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以及皮质醇的变化情况 ,探讨不同镇痛方法对胃癌根治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取 3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 ,按术后镇痛方法不同随机分为硬膜外自控镇痛 (PCA)组和肌肉注射镇痛 (IM)组。比较两组镇痛效果 ,监测围麻醉期患者皮质醇变化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CA组镇痛效果优于IM组 ,前者视觉模拟评分 (VAS)低于后者 (P <0 .0 5)。PCA组血清皮质醇低于IM组 (P <0 .0 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PCA镇痛效果良好 ,能有效地降低疼痛所致的应激反应 ,有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下氯诺昔康PCIA的临床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硬膜外持续输注罗哌卡因期间氯诺昔康静脉PCA的临床效应和不良反应,并以吗啡对照比较。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妇科经腹子宫全切手术病人,随机分为L组与M组,双盲观察,均采用双泵行PCA治疗。其PCA设置为Bolus 1ml/次,锁定时间为5min,1h限量12ml。镇痛效果和副作用评定:(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0为无痛、10为剧痛。(2)BCS舒适评分。(3)病人对PCA总体印象评分。(4)记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相似,24h硬膜外罗哌卡因使用剂量均为192mg,L组与M组未按压PCA泵的病人各为5例(21.7%),静脉PCA用药剂量分别为(3.4±2.8)mg(L组)和(4.7±3.5)mg(M组),两药用量比值为1:1.4(P>0.05);相同时间段内两组间VAS、BCS、Bromage评分及D1/D2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0.2%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4ml/h)能明显减少静脉PCA用量,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氯诺昔康与吗啡静脉用药效价相似,但氯诺昔康对病人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