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在人类医学史上已有超过1700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肠道菌群研究的发展,FMT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成人临床试验表明,FMT可用于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RCDI)、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但目前无广泛的临床研究来说明FMT用于治疗儿童相关疾病的作用.该文主要就FMT治疗儿童RCDI、IBD等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常稳定的肠道菌群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肠道微生态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通过移植健康人肠道菌群重塑患者肠道稳态的粪菌移植疗法迅速发展,许多研究证实粪菌移植对于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与内分泌代谢等疾病具有一定疗效。文章就儿童粪菌移植的供体筛选、菌液制备、移植途径以及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等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粪菌移植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700多年前。近年来,粪菌移植空前发展,其在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过敏性疾病、肥胖、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多种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该文从儿童粪菌供菌筛查、操作流程、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儿童慢性腹痛的常见原因,发病率高,长期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IBS确切发病机制不明,近年发现,肠道微生态失平衡与IBS关系密切,IBS患者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受损(B/E值降低),肠道微生物总体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普遍降低,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属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IBS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调节肠道微生态是治疗IBS的重要靶点。益生菌可作为IBS治疗的辅助手段,能否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加以推荐尚需更充分的临床证据,确切疗效尚需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尚无证据表明益生元、合生元、粪菌移植(FMT)可用于治疗IBS。利福昔明治疗IBS可能有效,但需要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患儿的诊断与治疗并介绍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方法总结1例重症伪膜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并对粪便微生物移植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①患儿,男,13月龄,以肠道感染,继发肠梗阻起病,间断腹泻2个月,全身水肿1个月入院。病程中外院曾实施剖腹探查+双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入我院后诊断为蛋白丢失性肠病,重症伪膜性肠炎,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营养不良等,予以各种对症支持治疗,并甲硝唑及万古霉素联合用药,并最终给予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好转出院。②文献复习国外报道的成人伪膜性肠炎、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共217例,首次治疗完全缓解为191例(88.0%);复发9例,行第2次粪便微生物移植完全缓解为8例(88.9%)。回顾儿童粪便微生物移植1例,并结合本文病例了解粪便微生物移植流程及儿科应用。 结论及时诊断及加强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管理,在未取得充分儿童粪便微生物移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证据之前,在经验治疗失败或无效的伪膜性肠炎患儿中应用该方法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6.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抗生素扰乱和破坏肠道菌群稳态,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副反应。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是AAD中的严重结肠炎类型。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多样性减少,菌群组成结构重新分布;宿主肠黏膜免疫应答模式变化,开放病原菌侵入结合位点,诱导耐抗生素机会菌株的定植,感染易感性增高;菌群构成改变,干扰糖和胆汁酸代谢等原因引起腹泻。益生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减低AAD和CDAD的发生率,临床上在使用抗生素同时应用益生菌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及治疗方法较多.益生菌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多的免疫调节剂之一,本文综述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并从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黏膜屏障、刺激肠道黏膜生长、调节机体免疫等方面阐述了益生菌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抗H.pylori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4年410月门诊收治的68例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患儿分为H.pylori阳性组36例、H.pylori阴性组32例二组。称取68例患儿新鲜粪便1.0g,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分离肠道菌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和四种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菌落记数,同时计算B/E比值来代表定植抗力。对36例H.pylori阳性组中的26例患儿进行“三联”抗H.pylori治疗1周后留取新鲜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5例患儿在停药1个月后再次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H.pylori阳性组和H.pylori阴性组上述三种需氧菌和四种厌氧菌的菌落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pylori治疗1周后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菌落数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E值明显下降(P<0.01),酵母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产气荚膜梭菌检出率下降(P<0.05)。5例患儿在停药1个月后,乳酸杆菌数量仍继续下降,肠杆菌数量继续增加,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治疗前。结论儿童H.pylori感染后对肠道菌群影响不大;三联疗法抗H.pylori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治疗H.pylori感染时须考虑到大量抗生素治疗后可能对患儿的副作用及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儿童炎症性肠病(P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然面临挑战。近年来,儿童IBD在国内外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引起了儿科医师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儿童IBD发病机制进展、最佳治疗目标的监测策略、治疗方法进展、青春期IBD管理及向成人转诊过渡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我国儿科医师IBD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在儿童逐年上升。艰难梭菌肠炎是目前已知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占20%~30%,也是伪膜性肠炎的病因。但临床对艰难梭菌肠炎的认识仍不足,经常有漏诊及误诊现象,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近几年儿童胃肠镜技术的进步及黏膜病理的开展,为联合诊断艰难梭菌肠炎提供了条件。现将笔者医院收治的1例艰难梭菌肠炎病例报告如下。1病历资料患儿女,2岁3个月,主因"腹泻10 d"于2017-04-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肠衰竭可致肠道消化、吸收、运动或分泌功能不足,不能满足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导致严重的水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等危及生命的临床后果。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可大大地改善肠衰竭患儿的预后。文章综述了小儿肠衰竭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2.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旧题新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生素是PICU常用药物.腹泻是抗生素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情况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分为两类: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原因不明的腹泻.一般来说,检测不出的艰难梭菌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通常病情轻微且自限.虽然仅约2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由艰难梭菌引起,但目前来看,假膜性肠炎、重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多与艰难梭菌有关.由于这个原因,抗生素相关腹泻目前通常被视为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同义词.通过对现有的医学文献的历史性回顾,该文对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病机制、诊断以及防治策略进展进行阐述,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儿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艰难梭菌定植及感染的发生率,评估儿童IBD患者发生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易感因素。方法 选取62例确诊IBD患儿为IBD组,选择同期因迁延性或慢性腹泻就诊并排除IBD的儿童42例为非IBD组,比较两组CDI情况;根据是否合并CDI将IBD组分为IBD合并CDI组(n=12)和IBD无CDI组(n=50),收集两组患儿相关临床资料行CDI易感因素分析。结果 IBD组CDI发生率为19%(12/62),高于非IBD组(2%,1/42)(P < 0.05)。IBD合并CDI组病程长于IBD无CDI组(P < 0.05),发热、腹泻、腹痛比例高于IBD无CDI组(P < 0.05)。IBD合并CDI组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高于IBD无CDI组(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IBD合并CDI组疾病严重程度(中重度)、使用激素、诊断前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14 d以上比例高于IBD无CDI组(P < 0.05)。结论 IBD患儿CDI发生率较非IBD儿童高。病情越严重、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可能导致IBD患儿更易发生CDI。  相似文献   

14.
轮状病毒感染与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轮状病毒(RV)感染与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例RV感染及6例健康儿童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中细菌的混合DNA,先通过肠道菌重复性基因内一致性序列(ERIC).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分子杂交技术分析两组儿童之间肠道微生物组成的相似性;再扩增粪便样品中菌群的16S rDNA基因V3区,利用PCR—TGGE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研究两组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差异。结果肠道菌群的组成有很强的宿主专一性。RV感染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菌群中糖皮质激素(GC)水平较低的细菌明显减少。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条带数有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时,可致患儿肠道菌群紊乱,但用抗生素治疗将更致肠道微生态失调,不利于患儿肠道菌群恢复,建议临床医师在轮状病毒感染时,慎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多因素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未定型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儿童炎症性肠病越来越普遍.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较快的特殊时期,导致儿童炎症性肠病与成人在临床表现、疾病类型、治疗方案、并发症等问题上有很多不同.该文对炎症性肠病尤其是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患儿的粪菌移植治疗。方法回顾1例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患儿的粪菌移植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2岁,以肠道感染起病,予以足疗程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腹泻仍迁延不愈,最终给予粪菌移植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2个月未见不良反应。检索国外文献,儿童粪菌移植主要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DI)和炎症性肠病(IBD)中,有效率分别为90%~100%和55.6%~100%;而国内文献中,粪菌移植在儿童中主要用于CDI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中,有效率100%,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粪菌移植治疗儿童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短期安全有效,但其在儿童中的应用技术还不成熟,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快速增长, 肥胖可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并有较大可能性延续至成年。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与遗传易感和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作为内环境重要部分的肠道菌群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的紊乱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 广泛参与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过程。目前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粪便菌群移植、饮食干预、手术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新方向。该文就肠道菌群与儿童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基于肠道菌群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单倍体骨髓移植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性白血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受者联合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单倍体骨髓移植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性白血病的可行性.方法8例难治复发性儿童白血病患儿中,高危急性非淋巴白血病1例,急性淋巴白血病第2次完全缓解(CR2)及以上的病例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1例,在清髓性预处理后接受单倍体供者的骨髓.供者应用G-CSF250μg,连用7d后采髓,受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除环孢菌素A(CSA)和氨甲蝶呤(MTX)外,在-4至-1d(移植前为"-”)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5mg/(kg*d),+7d(移植后为"+”)开始加服霉酚酸酯(MMF).结果8例患儿均植入成功,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血小板大于20×109/L的中位天数分别是18d(范围16~21d)和19.5d(范围17~27d).急性Ⅱ°~Ⅳ°GVHD发生4例(50%),其中2例急性Ⅱ度肠道GVHD,2例急性Ⅲ度肠道GVHD,可评价的5例患儿均发生慢性GVHD,无一例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中位随访时间是510d(范围390~720d),死亡3例,其中死于急性GVHD2例,死于感染1例.无病存活5例.结论单倍体骨髓移植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性白血病是一种有效和安全方法,对我国单亲家庭拓宽供髓来源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短肠综合征是儿童肠衰竭的主要原因,由于手术切除、先天性缺陷或与疾病相关的吸收丧失引起,在常规正常饮食下无法维持蛋白质-能量、体液、电解质以及微量营养素的平衡,需要专门的营养治疗,治疗的目标是促进肠道适应以达到肠道自主,同时保持健康的生长和发育。营养治疗策略是异质的和复杂的,须量身定制。对肠外、肠内和口服营养的类型和持续时间尚无循证建议。提倡阶段化营养管理,肠外营养对于短肠综合征的婴儿和儿童的生存至关重要,谨慎的营养策略对于减少肠外营养持续时间以及降低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至关重要,鉴于肠道适应的需要,早期开始最低限度的喂养、根据肠道耐受性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量、经口腔喂养以及多样化平衡饮食是必要的。母乳和混合饮食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感染率和特点。方法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从2002年11月到2004年8月共18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肿瘤患儿,发生移植后感染的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生细菌、真菌感染的13例,感染率为72·2%;在28株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14株,革兰阴性菌8株和真菌6株。主要细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氏菌和克雷伯菌属,且大多数细菌耐药。实时定量PCR监测移植后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发现:有16例患儿发生至少一次的HCMV感染,感染率为88·9%。结论感染是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临床早期诊断、定期监测、及时地合理治疗对降低移植术后感染和提高移植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