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方法上,通过成组遗传毒性试验后,在阐释和应用遗传毒性数据时均使用的是定性分析,而非基于剂量-反应关系的定量分析。然而近年来,随着高通量、高涵盖面、高准确度的试验方法的建立,以及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策略的提出,化学物遗传毒性评估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篇综述讨论和总结了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3个内容: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对遗传毒性试验方案/方法的要求;基于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的定量评估方法;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在管理毒理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方法上,通过成组遗传毒性试验后,在阐释和应用遗传毒性数据时均使用的是定性分析,而非基于剂量-反应关系的定量分析。然而近年来,随着高通量、高涵盖面、高准确度的试验方法的建立,以及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策略的提出,化学物遗传毒性评估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篇综述讨论和总结了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3个内容: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对遗传毒性试验方案/方法的要求;基于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的定量评估方法;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在管理毒理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化疗作为肿瘤治疗手段的基石之一,可引起心力衰竭、冠脉病变、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心脏毒性事件,其相关近期、远期心脏毒性问题均需受到临床医生重视。近年随着肿瘤心脏病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化疗药物相关心肌损伤问题在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该综述从不同化疗药物引起心血管事件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机制、诊断及治疗策略方面简要介绍其心脏毒性的诊治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成熟水螅和其人工胚胎与受试物接触后,按照它们各自的形态学变化即可评价受试物的发育毒性。A/D比是评价发育毒性的一个指标,即以成熟水螅的最低毒性浓度为分子,以人工胚胎的最低毒性浓度为分母计算得出的比值。当A/D大于或等于3时,受试物有发育毒性,即在低于母体毒性时就可有害于胚胎;当A/D小于3时,受试物无发育毒性,即只在母体产生毒性反应时才对胚胎有不利影响。由水螅试验得出的一些化合物的A/D比与已报道  相似文献   

5.
纳米材料独特的小尺寸和大的比表面积等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高活性特性,为其在多种领域提供了广阔应用前景。与此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纳米材料的代谢和分布方式与普通化合物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科学地评价纳米材料对人体的潜在毒性风险,尤其是遗传毒性,是目前科学界及各相关监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现有常用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用以评价纳米材料时存在的试验体系的局限性和灵敏度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回顾,总结了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评价时的关注点;并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OECD)专家工作组的相关建议及相关遗传毒性评价指导原则,初步提出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试验组合优化方案。以期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为纳米材料毒性评价和含纳米材料产品的上市前技术审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s)通过阻断免疫抑制信号使 T细胞重新激活并诱导其 抗肿瘤活性。尽管 ICIs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但由于其破坏了自身免疫耐受,使得包括免疫检查点抑 制剂相关性肝毒性(ICI inducedimmune mediatedhepatitis,IMH)在内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成为不可忽视的临床问 题。识别与解决 IMH已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目前 IMH的发生情况、危险 因素及预测指标、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上更好地管理 IMH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单克隆抗体与毒性蛋白质通过连接剂相连接构建成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免疫毒素作为一类新型的肿瘤化疗药物,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然而,由天然的蓖麻毒蛋白通过共价二硫键与具有抗原反应活性的抗体连接形成的IT在临床研究上具有许多局限性。本文对近几年来各国学者在配体、毒性蛋白、连接剂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是女性最容易好发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生命健康,造成较重的疾病负担.由于医疗技术快速进步,乳腺癌5年生存率可达80%~90%.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年龄、肥胖、生活方式、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因素对患者心血管功能有短期和长期影响.这些心脏毒性效应可以导致心室功能障碍甚至心力衰竭等不良结局事件,从而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  相似文献   

9.
细胞毒性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最重大的问题是其导致的全身毒性作用,这是由于此类药物缺乏靶向作用于局部肿瘤的能力。常规细胞毒性药物往往还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和不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也是影响肿瘤化疗效果的重要原因。目前,利用生物多糖与低分子质量药物偶联已被用来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多糖作为载体偶联细胞毒性药物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吗啡是临床上常用的强效镇痛药,然而长期应用会导致其镇痛效能降低,发生吗啡耐受。以往对吗啡耐受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脊髓神经元敏化等中枢神经元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神经胶质细胞,特别是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神经胶质细胞参与吗啡耐受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为解决临床上中重度疼痛治疗中的难点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化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是乳腺癌化疗的基本用药。蒽环类药物的慢性心脏毒性很早便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急性心脏毒性少有报道,现报道1例表柔比星引起的急性心脏毒性病例。  相似文献   

12.
张红曼  张健 《中国肿瘤》2019,28(4):301-307
摘 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治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此外还有TCR-gene治疗、CAR-NK细胞治疗以及TCR-T细胞免疫治疗等方法。但是CAR-T细胞治疗有三大独特的毒性不良事件,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AR-T细胞治疗相关性脑病综合征、暴发性溶血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巨噬细胞活化综合症。此三大毒性事件绝大部分可以控制,但有些也是致命的,所以对毒性事件的正确认知及处理非常重要。全文对CAR-T细胞免疫治疗引发的毒性事件的分级和管理行进一步综述。  相似文献   

13.
开展人群监测研究,精确评定环境诱变剂对健康的危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预防人类的健康问题,遗传毒理学家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接触遗传毒物及其对健康危险度评定的精确资料。人群监测研究是评价人类接触环境诱变剂及其生物效应,以及对人类健康结局的重要步骤。当前,在开展人群监测研究中,一些学者提出了以下见解:(1) 应用人类细胞评价接触和健康危险度以往普遍应用人类血细胞(如淋巴细胞、红细胞)作为“岗哨”细胞,用于测定接触的生物标记效应并提供健康危险的早期警示信号,然而在危险度评定及疾病预防研究中,该方法尚不具备充分的可信性,因此应用其它易于获得又更能代表疾病靶细胞的人…  相似文献   

14.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高效溴化阻燃剂,由于其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成熟的制造工艺以及低廉的价格,被广泛使用在化工纺织和电子产品等生产生活材料中。然而,PBDEs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富集性,已成为全球性污染的可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相关研究资料显示,PBDEs对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但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流行病学资料与实验室研究,通过环境暴露水平、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以及人群研究多个层次对PBDEs的心血管毒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从细胞内活性氧激活、膜受体调节和相关通路激活等方面,概述其毒性作用机制。为了解PBDEs污染物的心血管毒性作用,尽早发现环境危险因素和人群健康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cTnI)联合脑利钠肽(BNP)检测在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早期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DA方案进行化疗,化疗前1天,每次化疗周期结束后第2天清晨采集静脉血液,收集血清,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I、BNP水平,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化疗过程中心脏毒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25例乳腺癌患者中有20例(16.00%)患者发生心脏毒性事件,心脏毒性患者中LVEF平均降低(15.38±1.23)%,8例患者出现明显的胸闷症状,心脏毒性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绝经状态无关;无毒性组与心脏毒性组化疗前血清cTnI、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无毒性组与心脏毒性组患者血清cTnI、BNP水平均随着化疗周期的延长呈进行性升高,且同一周期下心脏毒性组血清cTnI、BNP水平显著高于无毒性组(P<0.05);ROC曲线图分析可知,6次化疗完成后血清cTnI、BNP水平诊断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0.887,诊断分界点分别为6.559 1×10-2 ng/mL、5×10-2 ng/mL,敏感性分别为90.00%、90.00%,特异性分别为84.76%、92.40%;血清cTnI、BNP联合检测对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94,敏感性为94.60%,特异性为95.72%。结论:血清cTnI、BNP在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且二者联合对乳腺癌化疗相关心脏毒性具有更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癌症治疗诱发的代谢综合征(cancer treatment induced metabolic syndrome,CTIMetS)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害的疾病。代谢综合征包括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是多种代谢紊乱集于一身的综合征。癌症幸存者与一般人群相比有着更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目前,癌症治疗引起代谢综合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然而,人们发现可以通过肿瘤治疗类型的不同对其病理生理学进行分类。虽然CTIMetS的病因学可能与一般人群中的代谢综合征不同,但是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方案却可能是相似的。本文综述了不同癌症治疗方式后CTIMetS发展的可能机制,为预防CTIMetS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永飞  崔久嵬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4):1243-1247
随着抗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肿瘤患者预后的改善,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日渐凸显。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传统化疗药物对心脏产生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的损伤,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甚至在治疗结束后数年,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使得心脏毒性的发生更加复杂,限制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对其生存及预后也有重要影响。了解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病理生理机制,风险评估,早期监测系统管理及合理的药物治疗对于减少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和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Matteo Santoni等报告,使用靶向药物治疗肿瘤患者时,心脏毒性事件的风险显著增高,因此需密切监测这些患者。心脏毒性是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在接受靶向治疗的实体瘤患者中,为了评估所有级别和高级别心脏毒性事件的发病率和相对风险(RR),该项荟萃分析自  相似文献   

19.
草酸铂周围神经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酸铂是少数几种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而周围神经毒性是其剂量限制性毒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药物剂量,从而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国内外学者从形态学、药理学、神经电生理学及神经生物学等角度对其周围神经毒性机制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同时也探索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目前大部分预防措施尚处于临床前期及Ⅰ期研究阶段,仍需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40年中,随着诊疗手段不断提升,早期乳腺癌的死亡率下降近40%,人们越来越关注乳腺癌患者早期治疗的心脏毒性及长期的预后水平。与治疗相关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已成为癌症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且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50岁以上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乳腺癌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早期筛查和管理,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本文对乳腺癌治疗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