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其中,约85%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肺癌患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一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液体活检因其具有传统侵入性活检所不具备的优点而成为关注的焦点,如安全、便捷、重复性、低创伤性等。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检测对象主要包括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外泌体等。本文将对ctDNA、CTCs和外泌体的检测及其在NSCL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显著改善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改变了肺癌的治疗模式。本文围绕免疫治疗的机制、免疫治疗的重要临床试验、关键生物标志物以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介绍了近年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3.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侵袭性强、预后差的恶性肿瘤,多学科联合的综合治疗是其经典的治疗模式。长期以来,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一直停滞不前;近些年,免疫治疗药物的初始经验使得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出现了新的契机。部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其在小细胞肺癌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基于Ⅲ期临床试验(Impower133和CASPIAN研究)的结果,目前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分别批准Atezolizumab、Durvalumab联合化疗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包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同治疗方案在小细胞肺癌人群的临床试验正积极广泛开展,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不同的视野。本文综述目前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4.
尽管2021年新冠病毒仍在肆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临床研究并未止步。得益于肺癌治疗模式的进步,NSCLC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改变了术后辅助治疗的现状,建立了可手术NSCLC治疗新标准。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同样有重要的研究进展,包括新的治疗模式、新的治疗药物等,均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选择。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疗法都将为NSCLC的治疗带来改变,并逐步走向肺癌“慢病化”的道路。因此,本文简要综述了2021年改变肺癌治疗临床实践的重要研究以及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肺癌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MPE)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针对肿瘤的基因检测是制定精准治疗决策的基础,而组织活检取材存在风险,难以反复多次取样。液体活检由于具有无创性和可以反映肿瘤基因全貌的特点,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基于血液样本的液体活检由于循环肿瘤DNA的含量极低,灵敏度和特异度有限。MPE中富含肿瘤细胞,检测其中的细胞游离DNA、细胞外囊泡和微小RNA等将有助于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估。本综述将探讨胸腔积液作为活检样本的研究,阐述液体活检在肺癌伴MPE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NSCLC引起的脑转移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脑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预后极差,自然病程约1个月-3个月。经过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也仅有3个月-6个月,1年生存率为14%,2年生存率仅为7.6%。脑转移的部位、数量、大小与其症状及生存期相关,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预后更差。脑转移瘤治疗的目标是优化总体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并优先保留神经认知功能。目前,NSCLC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放疗、手术、化疗、分子靶向、免疫治疗。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异质性(临床特点、病理类型、组织分型等),对患者最佳的治疗方式进行多学科的评估。本文旨在对当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来的研究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肿瘤的进展、转移、复发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密切相关;一些免疫治疗也给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肿瘤免疫治疗存在疗效的不确定性和一定的副作用,为了增强其疗效,肿瘤免疫治疗联合肿瘤热消融的研究开始出现。肿瘤热消融具有微创、恢复快、安全、并发症少、适形、效果可靠、可重复、费用低等优点,现已成为继手术、放疗、药物治疗之后的肿瘤第四大治疗手段。它可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免疫系统,虽然相应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是联合肿瘤免疫治疗已被建议用于治疗几种实体恶性肿瘤。本文对肿瘤免疫治疗、肿瘤热消融、肺部肿瘤热消融联合肿瘤免疫的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并期待对肿瘤热消融联合肿瘤免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 Û  &#x; &#x;      þ  &#x;   &#x;  《中国肺癌杂志》2021,24(11):808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肺癌中恶性程度和死亡率最高的类型。目前的一线标准治疗方式仍是以依托泊苷和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然而,对于一线治疗后进展的SCLC,治疗方式仍非常有限。由于目前对SCLC一线耐药的分子机制尚未明了,而且一线耐药后的精准医疗策略仍处于临床前期阶段,因而在SCLC一线治疗进展后,进行二次活检及基因检测的比例很低。本文通过报道1例初次诊断为SCLC的中年女性,病程中多次活检发现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出现具有敏感基因突变的腺癌以及小细胞癌的反复转变,提示其可能为SCLC中的特殊亚型——混合型小细胞肺癌(mix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 M-SCLC)。本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先后使用了放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目前生存时间已达2年8个月。本文通过病例报道及回顾性文献复习,旨在探讨对一部分可能一开始就呈现混合型病理组织类型或在治疗后出现组织类型改变的SCLC,疾病进展时有必要再次活检明确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基因学检测,寻找潜在治疗靶点,以便给予基于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的精准治疗,为患者提供尽可能长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发展迅速,包括新辅助单药/双药免疫治疗、新辅助化疗/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等;部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经过选择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新辅助免疫治疗具有可观的病理缓解率并产生可观察到的临床获益,而且毒副作用可耐受。Nivolumab联合化疗已于近期被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长期疗效、副作用以及手术相关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0.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85%。接受手术的NSCLC患者的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从Ⅰa1期的92%到Ⅲb期的26%,持续下降的生存期使其临床上有强烈的精准辅助治疗需求,以根除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 MRD)。目前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作为提示MRD的分子指标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最新共识提出在围手术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可稳定检测出丰度≥0.02%的ctDNA,是基于ctDNA作为MRD指标的可能。MRD检测技术支持了NSCLC根治术后进行监测的可能性,而且ctDNA能比NSCLC治疗后的影像监测更早地预示着疾病的复发,为精准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宝贵依据。在早期NSCLC术后辅助治疗研究中,不同指南对是否应该进行适合的辅助治疗存在分歧,而MRD可以作为一个更精准的预测指标,对术后辅助治疗进行指导,使患者能在疾病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初步研究证实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对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显著,但国内相关临床试验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应用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可手术Ib期-III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初步评估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期Ib期-IIIb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例,术前应用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根据影像学和病理学方法分别评估疗效。结果全组患者新辅助治疗后影像学评估疗效,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85.0%(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3例),疾病稳定1例(5.0%),疾病进展2例(10.0%)。其中17例后续接受手术治疗,16例达到R0(no residual tumor)切除,1例R1(microscopic residual tumor)切除。术后病理评估:主要病理缓解率(major pathologic response, MPR)为47.1%(8/17),其中完全病理缓解率(complete pathologic response, CPR)为29.4%(5/17)。主要不良反应:免疫相关性肺炎(Ⅳ级)1例,Ⅲ级及以上血液学毒性9例(45.0%)。结论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对于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的远期疗效、最佳周期数以及理想预测免疫治疗效果的标记物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2.
恶病质是肺癌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它会加重化疗毒副作用、阻碍治疗计划、削弱化疗反应性、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严重危害肺癌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肿瘤恶病质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都极为复杂,使其治疗具有艰巨性与复杂性。控制肺癌患者的恶病质需要采取抗肿瘤治疗、抑制炎症反应、营养支持、体育锻炼、缓解症状等多种手段,发挥多模式治疗的协同作用对抗肿瘤恶病质的多种机制。迄今为止,学科内已就任何单一疗法都不能控制恶病质的发生发展达成了一致共识。有些疗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需要在充分评估肺癌患者个体特征后结合多模式治疗实施。本文重点综述了肿瘤恶病质的药物治疗与营养支持等干预方法在肺癌患者人群中的应用,并对肺癌患者恶病质控制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不同治疗方式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比较消融术和亚肺叶切除术治疗I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的生存期,分析该两种治疗方案对早期肺癌患者预后生存的不同影响。方法运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我们从2004年1月-2015年12月之间筛选了符合条件的Ia期NSCLC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筛选出228例采用消融术治疗和228例采用亚肺叶切除术治疗的Ia期NSCLC的患者,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Ia期NSCLC患者在经过匹配和调整后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总生存率情况。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消融组和亚肺叶切除术组之间的生存曲线存在明显差异(P < 0.05)。单因素分析中,与消融组相比,亚肺叶切除术的风险比(hazard ratio, HR)为0.571(95%CI: 0.455-0.717),即采用亚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产生的不良结局风险是消融术的0.571倍;在多因素分析中,亚肺叶切除术的HR为0.605(95%CI: 0.477-0.766),即采用亚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产生的不良结局风险是消融术的0.605倍。以上结果均提示亚肺叶切除术治疗Ia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率高于消融术。结论使用消融术和亚肺叶切除术治疗的Ia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采用亚肺叶切除术治疗Ia期NSCLC的患者总生存率明显高于消融术组。  相似文献   

14.
肺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是当前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热点,临床试验逐年增加。本文在梳理2019年-2021年药品注册临床试验现场核查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肺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特点,探讨此类药物的临床试验现场核查关注点,对肺癌临床试验的规范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针对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以及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疗效仍待进一步提高,而联合治疗是当前研究热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应用广泛,不仅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还能使血管正常化,调节肿瘤微环境,从而与其他抗肿瘤治疗方式协同增效,共同抑制肿瘤生长。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其他抗肿瘤治疗联合应用的机制,回顾关于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其他抗肿瘤方案的临床研究,汇总其疗效及安全性,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且尚无二线进展后的标准治疗方案,而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被确定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靶点,小分子多靶点血管激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目前已开展多项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且已有部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VEGFR-TKIs)获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本文基于国内外多项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现状,归纳了多个VEGFR-TKIs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TKI单药或联合[包括分别与化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TKIs、免疫治疗、放疗等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同时探讨了VEGFR-TKIs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及疗效预测指标等,并对未来抗血管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展望,同时为肺癌后续的精准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Ì   &#x;  « &#x; 《中国肺癌杂志》2021,24(10):729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转化是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患者的重要耐药机制之一。目前发现转化性SCLC具有与原发性SCLC相似的临床特征,对化疗短期有效,中位生存期仅1年左右。RB1缺失、体细胞拷贝数改变与SCLC转化有关,但发生SCLC转化的确切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转化性SCLC的治疗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针对SCLC的化疗方案是目前的主要治疗选择,联合治疗、局部治疗以及预防SCLC转化的策略也在探索。本文将转化性SCLC的临床特征、分子机制和治疗选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pair, DDR)系统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DNA损伤的累积及DDR功能减弱,都会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同时也给肿瘤的药物治疗提供机会和靶点。在肺癌治疗中,很多抗肿瘤药物发挥作用都与DNA损伤和修复密切相关。从导致DNA损伤的经典化疗药物、新型抗体偶联药物,到抑制DNA修复的靶向药物,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些药物在发挥抗肿瘤活性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涉及DNA损伤及修复。本文综述了DNA损伤和修复在上述药物发挥抗肿瘤活性中的作用,并汇总了上述各类药物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临床探索,以期通过DNA损伤和修复为切入点,摸索更精准和有效的肺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外科手术是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NSCLC的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在预防疾病复发和控制远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作为新的药物治疗手段已经在晚期NSCLC患者中带来长期生存获益,并在NSCLC新辅助治疗人群中显示出较高的降期率和病理缓解率。但是如何早期识别、鉴定NSCLC ICIs新辅助治疗的获益人群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目前,NSCLC ICIs新辅助的标志物研究尚无定论。因此,我们总结了目前已经披露的新辅助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及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的治疗前景,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逐渐受到重视。然而,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相关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样本量较小的Ⅰ期、Ⅱ期研究,治疗方案本身存在也许多尚不明确的地方,在获益人群的筛选、治疗周期的选择和疗效预测等方面也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本文综述了与新辅助免疫治疗相关的重要研究和新近成果,旨在以这些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从获益人群、治疗周期和疗效预测三个方面全方位探讨该类治疗的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