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静  杨德 《现代保健》2012,(5):140-141
目的分析和总结围手术期脑梗死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0例发生围手术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原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脑梗死有多种原因。结论要积极预防及治疗围手术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2.
<正>现在很多医院的神经内科都设有专门的脑血管病门诊和卒中筛查门诊,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医生会为您提供科学的建议。流言:脑血管疾病患者定期的、季节性的接受输液通血管治疗,能预防脑梗死的发生。以脑梗死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疾病。在门诊,我经常会遇到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或家属咨询:定期的、季节性的输液通血管能不能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入院的44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然后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颈部动脉斑块。结果:观察组颈部动脉软斑、扁平斑和溃疡斑检出率要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内径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显著窄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定期对患者颈部血管的粥样斑块进行超声检查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超声颈动脉Crouse积分在预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方面的应用价值,为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时间:2019年2月—2021年2月,将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收治的6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将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根据其脑梗死面积分为:A组:16例,大面积脑梗死;B组:35例,小面积脑梗死;C组:6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相关检查资料。结果 观察组超声颈动脉Crouse积分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B组与C组患者超声颈动脉Crouse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颈动脉Crouse积分能够作为预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依据,有利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预防诊治。  相似文献   

5.
邝润娇  付学军  陈智莹 《职业与健康》2007,23(15):1292-1293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脑梗死的发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病例和对照各180例,调查研究对象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环境因素等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体育锻炼为脑梗死发病的保护性因素,高血压史、体重指数、甘油三酯为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等,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脑梗死的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其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1级和2级预防临床实践,讨论《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南)推荐运用的正确性、不足及其原因。结果部分重要的脑梗死诊断方法尚未广泛运用,一些治疗指南推荐未得到正确和有效运用,脑梗死1级和2级预防在部分患者未实现。结论部分指南推荐得到了较好的运用,但一些重要的指南推荐没有得到正确运用或运用不足。  相似文献   

7.
<正>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老年人寿命也稳步增长。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深。一些老年神经系统疾病,包含痴呆、抑郁症以及脑梗死等疾病发病概率显著提升。老年脑梗死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为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和预防,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片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120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脑心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片和单用阿司匹林进行脑梗死的二级预防.结果 经过5年的随访调查发现治疗组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脑心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片对于脑梗死二级预防有明显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格对1998年6月-2003年12月住院的脑梗死病人476例进行随访调查,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82倒患者脑梗死复发,复发率20.7%。糖尿病史(RR:2.98,P<0.01)、家族卒中史(RR:1.51,P<0.05)、阿司匹林服用情况(RR:2.26,P<0.01)、血压控制情况(RR:2.51,P<0.01)、腰臀比增加(RR:1.62,P<0.05)、吸烟(RR:1.48,P<0.05)为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糖尿病史和家族卒中史是识别高危复发人群的重要标志,病后长期复用阿司匹林、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戒烟、减肥是预防复发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预防对策,为早期预防和控制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医院收治的1 3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2例脑梗死医院感染的患者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医院感染的62例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36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2例,感染率4.5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33例占53.23%,包括上呼吸道感染5例和下呼吸道感染28例,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口腔和血液感染,分别占20.97%、12.90%、4.84%、4.84%和3.22%;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合并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意识障碍、抗菌药物的滥用、留置导尿管及胃管、机械通气等,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与患者高龄、住院时间的延长、存在意识障碍、医院感染前抗菌药物的滥用及侵入性操作等有关,针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相应的预防对策,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预防和控制脑梗死患者感染发生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0例,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等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同时对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周和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染率为10.77%,低于对照组的41.5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NIHHS评分、意识障碍和住院时间是脑梗死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的感染情况严重,年龄、NIHHS评分、意识障碍和住院时间是脑梗死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依达拉奉在预防脑梗死患者感染以及调节患者免疫机制的过程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3个月内有首次TIA发作的脑梗死患者102例和3个月内有首次TIA发作病史、但是未进展为脑梗死的306例TIA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患有糖尿病、患有高血压、患有冠心病、TIA发作时间≥30 min、3个月内发作次数组≥6次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有进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TIA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和预防,以降低或避免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小脑幕裂孔疝致脑梗死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预防及预后情况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 2 0 0 0年收治的小脑幕裂孔疝致脑梗死患者 ,共计 7例 ,对其致伤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手术方式进行综合分析 ,并对全部病例的治疗过程进行连续性观察 ,从而得出结论。结果 全部病例均在入院后立即行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 ,其中 4例同时去骨瓣减压 ,住院时间最短 37d ,最长 10 5d。按GOS计分 :良好 2例 ,中残 2例 ,重残 1例 ,死亡 2例。结论 小脑幕裂孔疝致脑梗死多为大脑后动脉痉挛、闭塞所致 ,术后治疗过程中病情出现反复 ,要考虑脑梗死的可能性 ,CT或MR可明确诊断。术后早期使用血管扩张剂 ,应用改善脑代谢的药物和高压氧治疗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雷少军 《现代保健》2011,(18):153-154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经头颅CT、MRT证实为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26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按照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12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结论及早对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作出诊断和治疗及早期预防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方法入选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80例,将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qd,对照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qd,服药前后记录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性质,并观察脑梗死再发情况。结果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变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脑梗死再发率更低。结论氯吡格雷比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更明显地稳定和逆转易损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探讨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412例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412例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9例,感染率为11.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0.8%;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5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1株占55.4%、革兰阴性菌23株占41.0%、真菌2株占3.6%;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克洛、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80.0%;对环丙沙星、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较为敏感,耐药率<20.0%。结论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感染的最主要病原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对策,降低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对有高危因素的中老年患者一定要正确的服用药物,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1.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药物,不仅能强效地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而且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可以称得上较全面的调脂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脑梗死的相关性,以便临床更好地预防控制脑梗死的发生。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0例,30例患者作为传统危险因素组,对就诊不存在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且符合脑梗死诊断的患者30例作为无传统因素组,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员30名作为正常组;用ELISA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抗MP-IgG、IgM抗体,并比较抗MP-IgG、IgM抗体的阳性率,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分析。结果传统危险因素组对抗MP-IgG抗体和抗MP-IgM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6.7%、3.3%,无传统危险因素组对抗MP-IgG抗体和抗MP-IgM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0%、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为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独立因素,临床应该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张世华 《职业与健康》2012,28(23):2986-2987,2990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112例复发脑梗死患者与13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临床特点和发病因素。结果初发脑梗死5 a内为再发高峰期,再发脑梗死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χ2=5.11,P0.05)。脑梗死再发者伴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多于初发者(χ2值分别为12.51和8.70,均P0.01),而且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者也明显高于初发者(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等都是脑梗死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再发高峰期及长期的二级预防应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高纤维蛋白原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抗血小板药物作为治疗脑梗死和预防脑梗死复发的常用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被广泛使用。论述近年来国内外治疗脑梗死过程中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脑梗死过程中更好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