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桔梗炮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桔梗为传统常用中药 ,来源于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grandiglourm(Jacq) .A .DC的干燥根。味苦辛 ,性平 ,归肺经 ,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效。多用于咳嗽痰多 ,胸闷不畅 ,咽痛 ,声哑 ,肺痈吐脓 ,疮疡脓成不溃等症[1 ] 。为化痰止咳平喘之要药 ,历代对其炮制方法较多 ,记载有净制、切制、药制、炒制、姜汁炙、酒炙、麸炒、醋炙等。由于传统炮制方法条件不易控制 ,现代炮制方法常用的只有修制、切制、炒制、蜜制 4种[2 ] 。桔梗炮制后可增强疗效 ,具报道 :生品味苦辛 ,性平 ,以宣肺祛痰力专 ,多用于外…  相似文献   

2.
升麻炮制历史悠久,炮制方法多样,历代本草中记载有净制、切制、酒制、盐制、醋制、黄精汁制、姜汁制、炒黄、蒸制、焙等11种炮制方法,江西樟帮、建昌帮亦有蜜麸炒、蜜糠炒等特色炮制方法,目前主要沿用净制、切制、蜜炙及炒炭方法。本文系统查阅古今医药文献,梳理升麻的炮制历史沿革,探究古法炮制意图,并归纳在工艺、成分、药理等方面升麻炮制的研究现状,提出建立“性状-成分-药效”关联的升麻炮制工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以最终构建“原理-工艺-标准”三位一体的升麻炮制研究模式,以期为进一步规范升麻炮制工艺、制定饮片质量标准、阐释炮制科学内涵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闫荔琨  闻永毅  李亚军 《中药材》2023,(6):1557-1562
猪苓药用历史悠久,该文主要从名称源流、产地基原、性味归经、功用主治、采收炮制、药物品种等方面对中药猪苓进行本草考证。猪苓之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中所见猪苓别名有豭猪屎、猪屎、豕零、豨苓、枫苓等。猪苓的产地描述最早见于《名医别录》,古代文献中以湖南衡山、济阴冤句、蜀州等地所产较为知名。综合历代本草文献,总结猪苓的药性为味甘苦而淡,性平、微温,无毒,归肾、膀胱经,有利水渗湿、利尿消肿之功效,可治疗痎疟、小便不利、水肿、淋证、泻痢等。历代本草均记载猪苓于二月、八月采收,其炮制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包括去黑皮炮制法、升麻叶蒸制法、炒法等,现代对猪苓的炮制仍以去皮生用为多见。其药用部位多见于枫树、柞树、槭树等树根部,与刺猪苓并非同种。猪苓作为临床常见中药材,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杜仲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产地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考证,以期为含杜仲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均以杜仲为正名,基原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干燥树皮,古今一致;杜仲最早的产地为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一带,自明代以来产地扩展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且推崇四川、陕西、重庆、贵州、湖北等地为杜仲的道地产区;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皮厚、块大、粗皮刮净、断面多丝、内表面色暗紫为佳;杜仲的古代炮制加工方法主要有去粗皮切制生用和加酥蜜、姜汁、盐水、酒等辅料炮制,近现代以来炮制方法日趋简化,沿用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后切制生用、盐炙,建议挖掘不同杜仲炮制品的现代科学内涵,通过标准恢复传统主流炮制方法。基于宋代陈自明的三痹汤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的要求,根据考证结果,建议使用姜杜仲,即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炒法,以姜汁为辅料进行炮制后入药。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医籍有关桔梗的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桔梗药材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了考证。结果发现历代本草均以桔梗为正名,因其“根结实而梗直”得名。历代主流基原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且明清以来推崇以安徽和县为代表的道地产区。近代以来总结桔梗品质以身干、条粗均匀、体质坚实、色白、味苦者为佳。古代对桔梗的加工炮制方法以“去芦头及浮皮”“米泔浸,焙干”“切片微炒”为主,近现代以来其炮制方法多简化为以去皮、切厚片为主。因此,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桔梗采用桔梗科植物桔梗P. grandiflorus的干燥根,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6.
何首乌净选加工、切制和干燥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振丽  宋志前  李淑莉 《中草药》2004,35(4):404-406
何首乌为常用中药,始载于《日华子本草》,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t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其炮制方法起源于唐代。历代本草中记载其炮制方法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原药材的净制方法、加热方式、辅料的种类等。古代在净制中多去黑皮,如宋《圣济总录》记载:“洗净,以竹刀刮去黑  相似文献   

7.
草豆蔻在历代本草典籍中均有记载,药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该文通过系统查阅草豆蔻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名称、基原、产地分布、道地产区、采收时间、炮制方法、性味和功效主治进行全面考证和整理,以期为草豆蔻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草豆蔻别名有豆蔻、漏寇、草寇等,通过分析各类本草书籍中对草豆蔻的形态描述及附图,得出古人记载的草豆蔻可能出现与艳山姜、草果等出现使用混乱的情况,古今品种在部分地区发生了变化,今考证草豆蔻基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主产于岭南等热带地区,以海南产质量较佳,采收时间一般为夏秋果实成熟季节。草豆蔻炮制方法多样,古有面裹煨制、吴茱萸制、炒制等,现代一般采用净制(去皮生用),具有健脾暖胃、下气开郁、燥湿驱寒等功效。现代研究应加强草豆蔻基础研究,制定炮制的量化标准和道地药材数字化标准,深入挖掘草豆蔻在古代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及应用,使草豆蔻的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药龙胆药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别名有陵游、草龙胆等,该文针对历代本草记载龙胆品种较为混乱,亦混有当地习用非龙胆科植物的现状,在系统查阅龙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历代本草书籍,对其名称、基源、产地分布、道地产区、采收时间及炮制方法进行全面考证。通过分析各类本草书籍中对龙胆的形态描述及附图,得出古代龙胆基原与今日龙胆药材原植物中的龙胆Gentiana scabra与条叶龙胆G. manshurica基本相符的结论,整理了各文献中出现的龙胆药材原植物的拉丁学名;龙胆的商品分为关龙胆和滇龙胆,其中关龙胆包括龙胆G. scabra,条叶龙胆G. manshurica与三花龙胆G. triflora.,现主产于东北;滇龙胆G. rigescens产自云南;由于历史变迁等各种原因,关龙胆的道地产区由江浙一带变为东北一带;龙胆炮制方法有酒炙、甘草汁炙、生姜汁炙等,目的皆为抑制其苦寒之性,其中酒炙龙胆历史最为悠久,并可促进龙胆有效成分的溶出,为较好的炮制方法。该研究为龙胆的正本清源、资源开发、正确使用、道地产区及炮制方法确定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柏炮制历史沿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的功效;历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中十分重视对黄柏的炮制,并在医药文献中记载了净制、切制、蜜制、酒制、盐制、炭制、乳汁制、童便制等16种炮制方法。根据历代104部载有黄柏...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经典名方中秦艽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进行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包含秦艽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考证后发现历代皆以秦艽为正名,此外尚有秦胶、秦瓜、秦爪、左拧根等别称。历代本草所述秦艽基原植物主要有4种,即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和管花秦艽,其中以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为主流。南北朝时期推崇以四川北部所产麻花秦艽、秦艽为最佳;唐代初期以陕西、甘肃交界六盘山一带所产秦艽为主流;北宋时期,形成了以管花秦艽为主的甘肃临夏、祁连山一带和以秦艽为主的陕西东部2个新产区;明清时期,秦艽逐步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基原及产区。历代采收以春秋两季采挖,经曝干或阴干处理储藏为主;炮制方式以净选切制干燥后的生品为主,此外还有炒制、酒制及牛乳制等方法。对经典名方中秦艽药材建议首选秦艽G. macrophylla,其中以甘肃、陕西所产野生品为佳,建议生品入药。同时建议后续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增加管花秦艽基原。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和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槟榔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药用部位、品质评价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槟榔之名多源于其形态、功效及产地,均以“槟榔”为正名。其主流基原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药用部位为其种子(槟榔)和果皮(大腹皮)。槟榔的道地产区为我国海南省。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体重、结实、无破裂者为佳。历代槟榔的主要炮制方法为净制、切制和炒制。因此,建议经典名方达原饮中槟榔使用棕榈科植物槟榔A. catechu的干燥成熟种子,未明确注明槟榔炮制要求的可选择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槟榔生品(槟榔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为线索,结合历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8年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炮制规范及现代炮制研究相关资料,对古今文献收载的细辛炮制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历代关于细辛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加热炮制及加辅料炮制等记载,而现代细辛的炮制方法相对单一,除2008年版《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的蜜炙外,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其他规范仅提及净制和切制。近年研究表明,炒制、碱制、酒制、低温超微粉碎等炮制方法可有效降低细辛毒性,增强临床应用安全性。本文通过整理细辛炮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进展,为现代炮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佛手为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查阅历代本草专著发现,佛手的相关记载模糊、品种来源混乱,历史上出现过不同品种混用的现象。该文通过对历代本草古籍的考察,结合现代文献、权威中草药书籍综合分析,对佛手名称、基原、产地、炮制加工、功效主治进行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佛手别名众多,元以前一直存在佛手与香橼混用的现象,至元朝时期才从性味功效上将二者区分开来,基原与今用品种一致,佛手乃枸橼的变种。对佛手原植物形态的记载,以"状如人手,有指"为主要特征。佛手的产地一直较为稳定,以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为主产区。佛手的药用炮制加工方法记载较少,沿用至今的仅为蒸制,此法可降低辛燥之性;食疗品加工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潮州老香黄为代表。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佛手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等功效,历代本草描述与之基本一致。该文考证结果可对佛手正本清源,历代佛手的炮制加工及性味功效的整理和总结可为规范其炮制工艺和开发利用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4.
竹节参为非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竹节参基原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的干燥根茎。历代本草对竹节参的来源记载较少且描述较简,加之各地习用品较多,导致竹节参商品较为混乱。本文以历代本草和现代书籍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基原进行考证认为,竹节参最早在明代《本草纲目》就作为三七混用品记载于三七项下,历史上使用的主流品种应为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与《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一致。本文通过对竹节参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进行的系统总结,为竹节参的正确用药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乌梢蛇的名称变化、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工、真伪鉴别等内容进行本草考证。方法:考证历代古籍本草,并结合现代的文献报道。结果:基本厘清了乌梢蛇的名称、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等的源流变迁。结论:考证出乌梢蛇名称、基原、功效主治、炮制加工和毒性,古今记载一致;而归经方面,本草记载为归肺、脾、肾经,而2015版《药典》记载为归肝经,与本草记载不符,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药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rt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临床应用记载首见于唐代,历代本草文献对何首乌的基原、功效、毒性、炮制、使用禁忌等多有论述。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在治疗和预防疾病中的使用更为广泛,涉及何首乌肝损伤的文献报道也逐渐增加,何首乌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该文对历代本草中记载的何首乌毒性及用药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在安全性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种植、炮制方法等对何首乌的成分和毒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对枸杞及地骨皮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枸杞的主流基原为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及宁夏枸杞L.barbarum L.,最早记载其产于河北,唐代确立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为枸杞道地产区并为历代认可,至清朝道地产区转移至宁夏地区。古代对枸杞子的性味认识由最初的苦、寒演变为甘、平,地骨皮则由早期的苦、大寒转为甘淡、寒。历代本草典籍记载枸杞子的炮制方式以酒浸为主,而地骨皮主流炮制方式则为甘草汤浸泡后焙干。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枸杞药材以宁夏枸杞L.barbarum为基原,地骨皮以枸杞L.chinense为基原,药用部位分别为果实、根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正本清源、理清混乱,为防风的资源开发、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查阅大量古今文献著作,对中药防风的药名、基原、产地等进行考证。结果防风之名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各类医药典籍中防风的异名已有三十余个,发展至今,异名大多已不作使用;防风及其习用品基原植物为伞形科防风属、前胡属等7个属、11种;防风古今产地由南向北、由关内迁移至关外,今黑龙江为其道地产区;防风的加工炮制法多为切制,部分地区有炒制、制炭、蜜炙等方法,而麸炒、童便制、酒炒等方法已较少应用。结论防风的本草学研究可为防风的现代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找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资料,并结合现代文献对天冬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炮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本草考证,为经典名方中天冬的应用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天冬历代的主流基原清晰,即为《中国植物志》收载的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 Merr.。历代产地记载较多,从最早记载的山东泰山一带逐步扩展到长江流域。近代则推崇西南地区所产,呈现由东向西南迁移的趋势。古代天冬药材产地加工时多强调去心,原因可能为食用方便,近代以来已不再去心。因此,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时天冬药材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和相关文献,根据娑罗子基原植物的文字描述及附图,对其基原进行考证,并对其统一定义提出建议。同时,对娑罗子古籍记载的产地、炮制方法、功效主治变迁过程进行概述,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